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窦桂梅简介】
1967年4月出生,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窦桂梅女士是清华附小的校长,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特级老师,对语文教学、家庭教育、家校合作都有深入的研究。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语文教学的使命
记者(以下简称记):窦校长,您是语文老师出身,那我们就从小学语文教学聊起。关于语文教学的属性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教育界一直有争论,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窦桂梅(以下简称窦):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是一个伪命题。语言本来就是一种交际工具,当然具有工具性;语言是存在之家,所有的人文精神不能不通过词语保存下来,语言又天然具有人文性。这两者根本不能割裂开来。广义来说,“听说读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内容,而借助“听说读写”所表的情,所达的意,自然就是思想人文因素了。
记:您认为语文教学的使命是什么?
窦:我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使命是努力给学生打下两个底子: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
记:这两个底子具体指的是什么?
窦:形象地说,就是给孩子们耕耘两个园子,一个田园,一个花园。田园种植农作物,玉米、水稻、萝卜、白菜,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相对应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段、篇等知识。但一个人只是吃饱还不行,还要有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享受。就是说,学习语文的过程,一定有精神花园,文学审美、存在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方能显现出来。
记:为了耕耘好这两个园子,老师该做些什么?您在工作中做了哪些尝试?
窦:近几年我提倡主题教学,一方面充分利用课堂,用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表达教师对于语文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利用经典文本,如《三打白骨精》《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突出作品主题,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落实语文学科知识,让“花园”和“田园”同时得到耕耘。另一方面,为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我提出了语文“三个一”质量目标,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并细化到每一个年段,每一个学期,甚至每一堂课中。这“三个一”中的“好”是一种文学表达,体现为工具与人文合为一体,是主题的具体化。
记:请详细谈谈“三个一”质量目标。它们是如何体现在主题教学中的?
窦:大家知道,一篇文章有四个基本要素,主题、素材、结构、语言。凡是称得上“一篇好文章”的,素材一定是真实、充实的,而不能是虚假、苍白的;语言一定是顺畅、明丽的,而不是粗俗、零乱的;结构一定是完整、合理的,而不是拖泥带水、头重脚轻的。而所有这些要素的统合都指向主题,因为主题是生命与思想的灵魂。好文章的标志,主题一定是走向了光明而不是阴暗,高尚而不是卑下,美好而不是丑恶。为了实现“一篇好文章”的质量目标,就必须将主题落实在与“一篇好文章”有关的教学内容上。“一副好口才”“一手好字”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是在一定时代背景和生态下产生的,里面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精神。可见,“三个一”的质量目标从来就不是一个纯技术、纯工具性的问题,而是把语文散乱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整合了起来,目的是打好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
以这样的课堂,落实这样系统的知识,学生在获得语文学科知识积累的同时,获得文学、文化的熏陶,民族情感的积淀,语文学科知识才真正成为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生有用的知识。小学语文要让孩子获得这些知识,既理解这个世界,又欣赏这个世界。
家校联合很重要
记:您做过多年的老师和校长,对教育有深刻的认识。请问,您怎么看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窦:清华附小对教育基本的定义是,既不注重素质教育的唯一,也不注重应试教育的唯一,因为我们不能以应试教育的唯一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也不能在素质教育的掩护下无所作为,两者必须兼而有之。这是我的态度,也是清华附小的态度。
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兼而有之,是不是对学生要求太高了?
窦:对学生的要求,不在多和少,而在于要求什么。
记:此话怎讲?
窦:比如,现在社会上大谈减负,大谈尊重孩子,却大多表面化。家长一方面溺爱孩子,一方面又不停地向孩子施加压力,报各种特长班、补习班,都是不真正了解孩子需求的做法。说穿了,那些是家长的需求,不是孩子的需求,家长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这能叫爱孩子吗?能叫尊重孩子吗?
记:对家庭教育,许多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候还帮倒忙。请问,您平时经常与家长们交流吗?都跟家长们讨论些什么话题?
窦:重视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是清华附小的传统,方式也多样化。我校有校级家委会,每学期开学之前、开学之后,甚至学期中间学校有重大的决策,或者有教学理念的探索,课程改革的变化等征求意见需要,都会把家委会成员请来商议、研究。我校各班都有班级家委会,委员与相应的年级组长、段长结合,形成日常性的信息沟通渠道。现在,我校与家长的沟通就是通过这些网络化的渠道进行的。
除了上述组织形式以外,我们要求每个学生的家长都必须亲近学校,让他们懂得,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孩子的状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家庭的状态。大家都清楚,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被责备,不会有人问他的小学老师是谁,一定会说他的家教出了问题。我们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定期来学校听课;设立沟通日,每半个月家长要和老师进行一次沟通;每天早晨,家长们轮流在校门口当义工,戴着袖标值勤,维护交通;周末,我们安排家长在图书馆做义工,帮助孩子阅读。以上措施,就是加强家校联合,让家长们了解学校,熟悉学校的教育环境。在此基础上,家长们才能真正理解学校,理解老师。当家长理解了学校和老师,才能打心眼里认同学校的做法。
记:您的经验值得推广。现在有不少家长与学校和老师有心理隔阂,深层原因是他们不理解学校和老师。只有当家长和学校的价值观达成基本共识的时候,才能形成真正的沟通,再出现摩擦也容易解决。有些家长对学校和老师非常依赖,把孩子送到学校,对老师说:“孩子就交给您了,您随便处置,该打就打,该骂就骂。”您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吗?
窦:遇到过很多。我通常会这样回答:“这是不行的,学校承担不起。”我告诉这些家长,小学这六年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只是一个时间段,以后孩子还要走向中学、大学,最后走向社会,最终永远维系着他的是他的父母和家庭。所以,家长永远不要奢望把教育之责委托给学校。
记:听说您有一个女儿,您与她关系如何?
窦:我家比较民主,我和女儿没大没小,就像朋友,我们经常搂在一起闹。女儿不会轻易叫我妈妈,而是叫我“窦特”。
记:窦特?什么意思?
窦:我姓窦,又是特级老师,所以女儿就这么叫,像个绰号似的。她只在家里这样叫我,当着外人的面,或向同学介绍我时,她会恭恭敬敬地叫“妈妈”。
记:问一个过时的问题。前两年大家都在讨论“虎妈”,您有什么看法?您和虎妈的家庭教育方法好像针锋相对啊?
窦:蔡美儿教授的著作我拜读过,看得出她的观念里有中国传统教育的基因。身为教授,她一定对家庭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又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她的教育方法自有她的道理,我表示尊重。但我认为,“虎妈现象”被炒作得过头了,因为孩子的性格、潜力各不相同,家庭教育应因材施教,照搬别人的做法非常危险。据我所知,中国许多妈妈是虎妈,甚至比虎妈更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些妈妈要清醒,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
家长的四大误区
记:您认为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窦:与家长近距离打了几十年的交道,我对他们比较了解。我认为,中国家长普遍存在四大误区。
记:请详细谈谈。
窦:第一个误区,是包办孩子的成长,不给孩子快乐的童年。我校一位老师发现一名六年级男生在美术课上写其他科的作业,就问:“你怎么不画画呢?作业等到回家再写不行吗?”学生回答:“我周末回家两天,我妈妈给我报了3个班,一个是奥数,一个是作文,还有一个是单簧管。”老师又问:“那你不是还有半天时间吗?”您猜孩子怎么回答?他说:“这得由我妈妈决定。”这名学生的家长就是在包办孩子的成长。周末本来是用来休息的,却被焦虑的父母塞得满满的,等到了周一,孩子带着满脸的疲惫来学校,能有好状态学习吗?
第二个误区是攀比,不尊重孩子的选择。清华附小每年都有一个戏剧节,各班表演舞台剧,家长自愿参加。有一位忙碌的爸爸,百忙之中来到了学校,可是看到一半就退场了,因为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是一言不发的石头。事后,这位爸爸发短信质问班主任,大意是:凭什么让我的儿子扮演石头?班主任回复:“这是您孩子自己选择的。”这位爸爸又问:“虽然是他自己选择的,但是难道我的孩子就只适合扮演一块连句台词都没有的大石头吗?难道不能扮演别的吗?老师您不能给他几句台词?不能扮演主角,能不能扮演配角呢?”班主任心情很复杂。难道选择做一块安静的石头,在一旁默默地观察别人演出,分享别人的精彩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吗?这个故事里的爸爸,就是不尊重孩子的选择,本质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攀比。
第三个误区是忽视。小学生的家长通常是单位、公司里的骨干,正忙于干事业,没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我理解这些家长的难处,但我想问,有什么事情比孩子的成长更重要吗?希望家长们合理安排精力和时间,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因为家长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意义,而且,孩子的成长是不等人的,错过了,就永远找不回来了。
第四个误区是溺爱,让孩子失去自我。我校有一名学生被家长宠爱,每天早上不按时来上学,因为他要睡到自然醒。自然醒的概念是什么呢?家长给出的答案是8点半到9点半之间。但是学校作息安排是早上8点正式上课,无奈之下,班主任只得和家长坐下来谈一谈。家长的态度很明确:晨诵不会参加,让孩子睡觉是家长的权利,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那是老师的责任。谈话不起作用,这名学生天天迟到,延续了一个学期。这个例子听起来很极端,却是真实的。其实,很多家长在溺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记:以上四个误区,我深有同感,希望家长朋友们深思,以更理性的观念,对孩子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
作者:小单 来源:现代家长 2016年5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5087.html上一篇:向着教育的本真出发
下一篇:海洋教育,让生命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