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数学教育理论是对数学教育现象的理解、阐释和分析,是对数学教育活动的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对数学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可以指导数学教育实践的观念体系。近30年来,数学教育理论从过去的教材教法这一传统的教学技能的分析研究中脱颖而出,发展出了一片广阔丰沃的田地。现在数学教育方面研究人才的培养格局己经形成,几乎每个师范大学都设有培养数学教育方面的硕士和教育硕士点,个别重点大学还有博士点。每年都有一批高学历的数学教育研究人才进入本行,研究队伍成长迅速。数学教育理论研究的环境大为改善,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数学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刊物大量创刊并稳定发展,大学学报、出版社对出版数学研究著作与数学教育论文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现在我国每年近万篇数学教育论文发表,大批的著作出版,涌现了一大批新的方向与课题,这些研究不断的推动数学教育理论向深入、深刻的方向发展。为认识数学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数学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从研究队伍的壮大到研究领域的扩大,从培养研究人才的层次的提升到论文研究的数量与研究的广深度来说,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但在数学教育理论繁荣表象的背后,也呈现出方方面面的不尽如人意,“千篇一律充满套话的经验总结,钻牛角尖繁琐无味的解题研究,大而无当空泛无物的理论作品”涨奠宙语)很多研究者心态浮躁与急功近利,缺乏坐冷板凳的沉思精神,盲目跟风,很少能真正扎根于“课堂”,很多论文空洞而不切实际,许多科研有“量”的増加但没有“质”的提升。这需要我们冷静与理性的分析,而其中的原创性不足更为使人忧虑,应当引起高度的关注并积极应对,防止数学教育理论研究只有“研究”,没有创新的泡沫化倾向。
一、数学教育理论原创性缺失主要表现
1.中国数学教育理论在国际上的影响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符,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数学教育的受教育人数世界第一,有着极为广阔的实践田野,应该产生出影响世界的数学教育理论,但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想,我们知道数学教育不是一种孤立的事业,必须与外界保持交流与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创新发展,而交流就要产生影响。而国际影响无疑是工作创新性的一项反映指标。正如国际著名数学教育家A‘Bihop所指出的“数学教育是一项国际性的事业……一个思想或一种实践并不能由一个国家直接移植到另一个国家,但人们无疑可以从具有不同哲学、进行着不同实践的其他同行的经验中学到很多东西。其他国家、其他同行的经验可以为他自己的经验提供有趣的对照”]。当今数学教育交流的最大平台是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它是国际数学联盟的一个分支机构,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E)每四年举办的国际数学教育家的大会,集聚了当今世界最著名活跃数学教育专家开展研究与交流,它引领着国际数学教育的方向,影响着各国数学教育的发展与思潮。从我国参加ICME以来,在每四年的研究主题与方向上,中国数学教育家的观点与贡献没有形成应有的影响。近几年虽我国数学家成为执行委员、小组主席的次数増多,但参加数学教育家大会的中国同行普遍感觉中国教育家的影响与我国的地位不相称,国际上的重大研究方向几乎无中国人开创,如大众数学、建构主义、原认知与教育心理学等,在国际数学家教育家大会上难以形成中国数学教育家的学派与影响,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还没有成为世界同行议论的话题。中国数学教育实践没有为别人提供很多的有益的经验,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符合。
2.没有取得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与公认的学术成果。数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具有公认的知识标准,即可知性、客观性和普适性。正如郑毓信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数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应当是可以理解的。这不仅是指研究结果在语言表述上应当具有较大的清晰性和准确性等,更是指作者所使用的概念体系、包括研究方法等应当具有较大的“共通性”(‘可公度性”)。后者事实上也就从又一角度表明了数学教育教育理论研究所应具有的公认的知识标准,这即应被看成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一个必要条件[2]。又应看成是我国数学理论成为世界数学教育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的前提。美国教育学家高尔认为虽然后现代主义对知识采取了消解与批判,但教育成果的客观性和普适性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确认:(1)专业术语与程序的公享性;(2)研究过程的可重复性;(3)知识的可驳斥性;(4)对错误和偏见的可控制性;(5)知识主张的无限性(6)致力于思辨进步的道德责任感[3]。通过这些措施可使数学教育成果享有相对的可知性、客观性和普适性。2003年ICME-9设立的国际数学教育奖克,建立了数学教育成果的学术标准,授予在数学教育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数学教育家。克莱因奖2003年授予了法国的盖伊•布鲁,2005年授予了巴西大学尤比拉坦•得安布罗西奥2007年授予了美国佐治亚大学杰里米•基尔帕特里。弗赖登塔尔奖2003年授予了英国的西莉亚•霍伊尔斯,2005年授予了美国范德比尔大学的教授保罗•科布PaulCobb),2007年授予了以色列的海法大学教授安娜•法斯德(AnnaSM)。这些教授的成果都具有国际影响,如尤比拉坦•得安布罗西奥是国际上最早对民俗数学研究的学者,影响整个拉美地区,具有世界影响与声望。保罗•科布对建构主义理论有突出的贡献。另外数学教育研究随着ICMI的成立己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学术活动,国际上的同行在此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产生了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刊物。目前我国数学教育家在这些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还很少。到目前为止我国数学教育家还未获得克莱因奖、弗赖登塔尔奖这些奖项,我国还没有国际上承认的重大数学教育学术成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数学教育理论原创性缺失。当然如果学术研究只是为了得奖,那会使路走偏,但是,国际上承认的大奖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数学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肯定。
3.引领实践的能力不足。中国的数学教育发展到今天,处于历史的拐点上,一系列的重大问题需要作出分析与研究。数学教育理论的研究应当关注并解决这些问题,理论重要的价值之一是解决现实问题。日本杉山吉茂教授认为:数学教育要成为一门学问,就应该具有理论上的研究,但是某些理论不是为理论而理论,而应该是为了解决数学教学的实际问题,指导提高数学教学实践为目的。而我们的数学教育理论研究在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始终存在较大的距离,现在两者的间隔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读数学教育论文不解渴,没滋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中学数学教育问题成堆,仅靠实践者的行动研究和校本研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需要理论的引导和一定的理性评判。但我们的数学教育理论研究缺少扎根本土的课堂的原创性研究,不愿作实践的长期艰苦性探索,对具体问题不屑一顾,仅仅是自己想象的抽象性存在,缺少立足实践的原创性研究,难以有效地指导实践,使的我们教育理论失去了引领实践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1.中国现代的数学教育是舶来品,天生缺少原创。数学教育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西风东渐中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传统数学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被完全更换,数学教育作为新学之一,完全西化。因此,数学教育的理论也难以例外,完全是照搬了西方的认识与视角。20世纪初日本的数学教材教法课本被大量引进。数学教育研究采用了日本的视角,后转向欧美学习数学教育,欧美教育家思想家的著作又成为国内数学教育理论的思想与标准,20世纪50年代转向前苏联,前苏联教育家的著作又成为我们模仿的对象,中国深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它的话语框架和方式就成了中国教育研究所沿袭的模式,到现在还依稀能感到这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既有当代原苏联的教育理论的引进,又有当代西方的教育理论潮水般地翻译输入,故中国数学教育理论的建设始终是在外国理论的“入侵”状态下生长,从概念的运用到体系的确定,研究问题所使用的术语到思维方式等都存在着西方化的倾向。一切奉西人为师的语境成为近现代学术界的规则,故追随缩小中西差距是学界的任务,如何创立自己的理论,提出并解决自己的原创性问题在百年学术进程中一直被忽视,这是造成原创性不足的原因之一。
2.近代民族心理的影响。近三百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滞后于现代文明,使得国人对西方形成一种盲从与崇拜,中西对照下的许多落后,销蚀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在此背景下,国外的标准或多或少成为一个判别的尺度,外国的教育理论成为先进的代名词。引进翻译的热潮在学术界经久不衰,外国教育家的理论成为我们构建教育理论的依据与根源,如多元智能、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等话语成为重要的话语权,很多研究只有到外国人出现类似的论断时我们才能接受,只有外国提出的观点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的实践套上外国的理论去解释才能体现其效力。比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来源与国际上诸多新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如大众数学、三维目标、元认知、小组合作等。很多人纷纷想从这里面找到解决中国数学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国人没有也难以有勇气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论,直接导致原创氛围的薄弱。事实上中国数学教育研究需要这种有勇气的理论“狂人”。
3.缺乏哲学精神的指导与丰富哲学的资源借鉴。据喻平教授对我国数学教育理论的分析[4],我国数学教育理论是双起点构造,一条重要路径是以教育学加数学例子的构建,而教育学的母体又是哲学,故数学教育学理论深受哲学的影响,哲学是智慧之光,哲学上的发展与创新直接带动数学教育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队伍,哲学素养十分单薄[5]。除了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点知识外,对西方当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科学哲学与教育哲学的知识很缺乏,离开了哲学精神的指导与丰富的资源借鉴,理性哲学的思辨与创新能力低下,视野狭窄。爱因斯坦说““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混乱的东西”。恩格斯则指出““没有理论思维,人们就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缺少哲学资源的借鉴与指引,这导致数学教育理论的原创性缺失,我们的数学教育理论研究只是在有些实践性层次提出一些操作性的方法模式原则的研究,而难以有宽阔宏大的哲学思考与理论创新。
4.柏拉图、牛顿的真理一元理论与重传统与权威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数学界一直以绝对主义的真理观看待学术与理论,用柏拉图、牛顿的眼睛去观察思考问题,认为数学教育有规律可循,学术研究就是寻找这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把数学教育知识看成是“客观的”、“静态”、“中立的”,数学教育有一个普适性的理论基础,西方的理论无疑是这些理论的先行研究。这样一个信条使的难以有勇气与智慧跳出西方的理论与框架去开创一种新的理论构建。而中国重传统与权威的隐性思维方式,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渗入这种思想。数学教育研究领域也是如此,教育研究者骨子里都刻着这样的信念每种言说、每个教育问题研究的起点、方式、结论都存在一种或几种权威认定了以后,在自己的研究实际中就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去推崇、去跟随,这些思维与观点以至于不同程度的消减了教育研究者的天生创新思想。
5.研究方法的落伍与制约。方法是一种理论的基础,方法的先进与否决定成果的层次与水平,人类学术的发展从低层向高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方法的不断提升,才导致对自然认识的更高水平。任何一门研究一刻也不能离开方法论的探究,任何学科领域的研究要获得原创性的实质性的进展,方法论是必要的前提。我们对数学教育理论的研究方法过去研究得不够,只是粗略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而纯哲学思辨演绎的研究过多,甚至有很多无论证就下结论的研究,但反观西方的现代的教育研究,对方法的研究极为重视,很多新方法不断涌现,使得研究成果不断的更新,现己超越过去的传统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形成了更多的细微的一些方法,如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科学现实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从使用的研究工具上看除了传统的数理统计外,还有很多新方法,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使用的工具软件也大大扩展如SPSS、AMOS结构方程分析软件等。我国数学教育研究方法的落后,是我们数学教育理论创新不足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呼吁,要鼓励对方法的哲学思考与创新实践研究。
数学教育理论研究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无创新的研究很难称得上是学术研究,只能是一种同义反复,既不利于其传播发挥影响,也不利于学术上的继承与发展,更难以解决中国当代面临的紧迫问题。尤其是原创性研究,是创新研究中的高级创新,体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的观点、方法和认识框架,达到了更大的分析深度,揭示了新的联系或方面,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与体系,是学术制高点的重要指标,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体现,原创性研究的多少标志着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原创性研究的理论,才可能有强大的辐射能力,才可能解决新问题。故学术原创一直是学术研究的最高追求。原创性是学术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学术研究的宗旨。原创性的教育研究是中国教育研究者所要追求的一个至高境界。那到底什么是原创?目前,教育领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有不同的认识,我国学者周艳认为[6]:从词源与构词的角度来讲,“‘原’就是最初、原始、最早的意思,‘创’就是创造、创新”,所以最早的创造就叫原创,因此,原创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原创的教育研究是与继发性研究、验证性研究相对的,它不是一种为了论证己有理论而展开的研究,更不是后继性的研究,它是教育研究者为了解决本国的教育问题,改善教育实际,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获取原始性素材或作原始性研究,进而得出具有原发性与创造性研究成果的研究模式。因此,原创性的教育研究体现的方式就是:或产生了独创的教育理论,或发现了新的研究对象,或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视角,或采用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等等,从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新颖性:目前在国内外未曾出现的教育研究成果;二是创造性:与己有相比,研究成果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代表着显著进步,原创是创造的最高程度;三是实用性:不但经得起理论与实践的考验,而且还能为后来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所用,指导他们的教育活动,并且产生积极成果,实用性是原创性教育研究成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如果缺少它,研究成果就意味着实践性指标的丧失,意味着实践价值的全无。在中国目前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背景下,尤其要重视这一特点。也只有具有实用性的特征,研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教育实际的发展。
提高我国的数学教育理论的原创水平,使我国数学教育理论研究摆脱依附走向独立,己是当代中国数学教育界应解决的课题。原创性研究将有效回答当代中国数学教育的面临的问题,将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真正与西方世界平等对话与交流,推动我国的整体数学教育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在国际学术界占有其应有的地位,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树立相对主义的真理观。20世纪学术思潮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后现代的兴起,现代主义己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学艺术以及各门科学研究领域,后现代在一系列问题上都离经叛道,主张自我表现,藐视社会认同,反对理性和自我意识的逻辑作用,主张非理性。潜意识或无意识的作用,反对权威,主张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元论,主张多元论,反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主张描述现象,解释学和后结构主义,反对哲学,反对终极和绝对,主张无标准、无规则、无模式和相对主义,反对群体意识,主张个体主义和纵欲[7]。他们主张把各种非理性的方法和手段应用于各门科学研究领域。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看,绝对的。普适性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任何知识都有其情境性文化性特点,任何一种情景中的数学教学活动,都处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地域和文化环境中,数学教育研究不是一个揭示客观规律的被动的反映过程,而是包含研究者的内在理解,包括对数学教育内容目的方法诸方面的理解及建构过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全新的学术思想,目的在于摧毁形而上学的思维形式,敦促人们创立新的、开放的、生动活泼的思维形式和方法,把人们从现有的理性桎梏中解放出来,让单一、独断、万古不变、“普遍有效”的理性教条离开认识领域。我们在警惕其极端主张的同时,应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中吸取合理的因素,抛弃其消极因素,从真理多元的角度去认识教育理论的相对性复杂性和情境性,从而避免数学教育理论的教条主义,为原创性的研究打破认识枷锁。后现代主义将真理的绝对主义的真理观抛弃一边,为建立新的教育理论提供了可能,若对后现代的东西加以排斥,可能造成我们在国际学术界没有我们的声音,只能跟在西方学者的后面跑。
2.走本土化之路。原创性研究的生成,问题是研究的逻辑起点,中国的原创就是对自己的问题作出本土化的研究,作中国特色的理论建构。不是对外国的理论生搬硬套,用中国人的实践去验证外国人的理论。中国是一个有悠久文明传统和自身发展轨迹的国家,在与西方文化的融和与碰撞中走过了一条不同的线路,形成了中国当下的文化情景,数学教育在这种环境下必有其自身的特征与问题,如中国文化中的科举情结,高考、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城乡的差距等国情,中国的教育管理体系特色等,都是中国数学教育的约束条件与背景因素。新课程从颁发到实施,中学教师遇到了很多困惑与问题,行动中无所适从,很大程度上的“水土不服”,这是教育理论没有扎根中国的土壤,去有针对性地开展原创研究而引起的结果。故数学教育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是原创性研究的可行路径,是提高引领实践能力的必要方向。
3.注重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发扬光大。由于传统数学被西方数学的完全取代,传统的教育理论也几乎同时被人忽视,事实上,中华文化五千年,有着极其灿烂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这应是我们建立自己的理论的重要源泉,而眼下的教育理论,几乎都是外国哲学家思想家的理论与观点,中华传统的优秀思想少得可怜,即使有一些传统理论,也是古代孔孟的思想的运用,而近代的中国教育家的思想很少提及。外来学说与经验固然重要,但是本身的传统文化更是值得珍惜的本土资源,我们更应该就近取材、努力挖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与土壤,传统的东西并非都是保守与落后,传统思想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如重视培养人文教育、涵养灵性、培养悟性、中国哲学中的中庸和谐观念,闪烁着中国人的智慧,对我们思考现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答案,有很大的启示。我们的数学教育理论若缺少自己的哲学基础,脱离本国的文化根基与土壤进行理论研究,很难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流派,所以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俱进,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创造扎根于自己文化的数学教育理论,这是原创性研究的重要路径。
4.提倡跨学科研究。20世纪以来,跨学科研究成为科学创新的最常见的手段与方法,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交叉移植使用,对产生创新成果至关重要。从参加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我国学者的感受和读国外同行的著作来看,国内的数学教育研究与国际上的相关研究相比在整体上仍明显地暴露出了视野较为狭窄的弊病。我们数学教育研究传统上只与数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联系,和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文化学、语言学等方面的联系很少。而国际上的数学教育研究就包括了更多的新的论题或研究方向。例如,ICME的研究组提出的研究论题十分广泛,涉及当前数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与视角。德国数学教育家RofBiehler等主编了一本影响巨大的著作《数学教学理论是一门科学》[8],它专门劈出两章来讨论数学教育与历史和认识论和哲学、认识、历史、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分析科学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力量对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产生着深刻的制约因素和文化影响,所以跨学科研究是原创性研究的重要思路,应提倡打破学科界线,形成跨学科的研究群体,才能会孕育原创性成果。
原创性体现了一种独立性、非依附性。原创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原创水平越高,则该学科就发展得越成熟,也决定着一门学科能否继续发展。只有原创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与西方学术真正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原创性研究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创造性活动,需要创业与奉献精神,学者要保持平常心与人文情怀,像袁隆平院士那样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扎根田地几十年,淡泊名利,不媚俗仰势,坚持为学术而学术的使命与境界。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原创性研究都是对原有理论的反思、审视,反思、审视应建立在科学思维的基础上,尊重学术演进的规律,尊重己有的学术成果,采取连续的、渐进的、积累的步骤,从而就应采取长远的观点,通过不断地积累而达到原创性研究的突破,而不应追求短期效果,当然,学术研究应当百花齐放,提倡原创性研究,并不排斥其他种类的研究,实际上它们各有侧重,如继发性研究、验证性研究都有其创新之处,也有其重要价值。提倡原创性研究要处理好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取向问题,不妄自尊大,不故步自封,不关门锁国,不随波逐流,要独立思考,以开放的胸怀,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育理论建设的更好,创造出无愧时代的理论成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5187.html上一篇:实践教育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