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浅谈梁启超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浅谈梁启超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梁启超和杜威作为活动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早期教育界中的两大著名人物,其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观、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学法和道德教育四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关键词]梁启超;杜威;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


梁启超是在中国推进近代教育的先驱,从维新运动发起到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后发表了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与政治》等多篇教育论文,并撰写了《新民说》等教育著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主张无独有偶当中国掀起近代教育思潮时美国也掀起了实用主义思想的狂潮杜威就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他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等是其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由于梁启超和杜威所处的国情、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差异,使他们对教育的看法存在差异但也存在相似之处


一、教育有目的与教育无目的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论述教育目的重要性的教育家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为达到教育以救亡育以图存、教育以立国的目标,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中西贯通的政治人才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一方面总结与反思变法失败的原因,另一方面吸取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如严复的“开民智”思想、福泽渝吉的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等,把教育目的从以前的以“政学为主义”改为以“新民”为第一要务他在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中指出人类的特点是活动的有目的性,而教育是人类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更不能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的国民使之结为团结以自立竞存于优胜劣败他认为教育为了“使其民备有人格享有人权能自动而非木偶能自主而非傀儡,能自治而非土蛮,能自立而非附庸,为本国之民而非他国之民,为现今之民而非陈古之民,为世界之民而非阪欲之民此则普天下之文明国教育宗旨之所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人格,能自动、自主、自立、自治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国民并且是具有爰国精神的“本国之民”。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他为了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抑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的观点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因此教育就是为了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在教育过程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2]12因此,他的“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教育不能在教育过程之外去寻找目的,教育目的就在教育过程之中。


通过比较,梁启超与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存在很大的差异。梁启超认为教育具有鲜明的教育目的,即培养资产阶级新国民。而杜威则认为教育是除了教育过程自身以外是没有目的的。但是他并不认为教育真的没有目的,而是认为教育应该通过经验的改造使儿童成为民主社会合格的公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殊途同归,既在改革当前教育现状的情况下,希望通过教育养成国民之人格,培养社会的合格国民,从而发挥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二、“兴校救国”与“学校即社会”


“抑君权,兴民权”是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他认为要“兴民权”必先“开民智”“昔者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兴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这是他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封建愚民政策的批判。如何“开民智”呢?梁启超认为:智恶乎开,开于学,学恶乎立,立于教。”1]2今日中国之大患,苦于人才之不足,而人才不足由学校不兴也。”因此,他把兴学校、办教育作为“开民智”并且是关系到国家强弱、民族盛衰的头等大事来看。甚至他说: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在这里可以看出,梁启超把学校作为了立国之本,强国之径。为此,他奔走于全国各地鼓吹教育,并在后来自己亲自主持和创办了多所学校。


杜威基于他的经验哲学观,在论教育本质的过程中,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学校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二是学校与儿童生活相结合。与这两种要求相应,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社会”的观点,他认为不能把学校仅仅是看作学习或教学的场所,它实际上是社会的缩影。学校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场所,也是社会生活的形式,教人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即让儿童在雏形社会的学校中成才、成人,培养自由个性。


总的来说,梁启超认为兴学校、培养人才是中国转弱为强的唯一出路。他的思维方式是通过办教育、兴学校,来“开民智”从而“兴民权”接着变法图强,最后达到救中国的目的。虽然梁启超以培养有人格,能自动、自主、自立、自治“新民”为教育目的,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为国家服务的,从而忽视了个人。而杜威在促进儿童生长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注重培养儿童的个性,肯定了个人的价值,这是他们观点的不同之处。但是梁启超和杜威都认为学校与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杜威“学校即社会”的思想意义,一方面是指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来变革学校,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的雏形;另一方面是以学校的改良来改造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改良社会的有效工具。从第二方面来看,杜威的思想与梁启超试图通过学校教育改变中国现状,从而救中国的主张是相通的。


三、教材与经验教学法


梁启超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并主张教育应成系统,他参照西方的教育阶段划分,把儿童身心发展阶段分为四个时期,并指出各期应受到不同的教育。同时,梁启超还参照西方提出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在教育内容上,他第一个系统地提倡“各科教材教法”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梁启超将识字、文法、歌诀、问答、说部、门经、名物等七类作为儿童的启蒙书,这些书包括语文、诗歌、初步的社会和自然常识等;在《教育政策私议》中,他提出大学应分文法、医、算、农、工、商和师范等科,这些新的教学内容,对后来废科举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学方法方面,他倡导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另外教学要有系统,要循序渐进;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学。他说:读书而令儿童自己思索,不为讲解,未免近于野蛮,然而为师长者或授一书而强使记诵,或变一义而使之思索,衡以今日教授之方法固属不合,然往往因此而生记忆力与理解力焉。”


与梁启超的“各科教材教法”不同,杜威在经验论的基础上主张以活动性、经验性的活动教材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从而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这也是一种经验的、思维的、探究的方法。具体表现为杜威提出的著名的思维五步法,根据“思维五步”的观点,杜威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问题,验证这个假设。这种教学方法重视科学探索思维,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这与梁启超提倡的启发性教学法是相似的。另外,尽管杜威的教育思想没有体现将儿童的教育划分为不同的时期,但他也十分强调儿童的活动既要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要能满足社会性需要,使儿童最终获取系统知识的同时又能顾及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四、“新民”与“公民”的道德教育


    梁启超主张以“开民智”培养资产阶级“新民”为教育目的,他在《新民说》中着重强调了培养“新民”是“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并阐述了为什么亟需培养新民的缘由。接着具体论述了资产阶级“新民”的道德素养,即有公德、有国家思想、有进取精神和有权利思想。梁启超认为道德的产生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进一步把道德划分为公德和私德,公德是指个人与社会、团体和国家间的关系准则;而私德是个人处理与他人关系的道德准则,二者互相促进,相互转化。梁启超十分重视国民的国家思想培养问题,他认为没有国家思想就不能称之为国民,没有国民就不会有国家,国家思想是新一代国民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进取精神,梁启超称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进取精神根源于希望、热诚、智慧和胆力。梁启超从“兴民权”的角度出发,认为资产阶级“新民”要具有权利思想,并进一步指出“新民”还应具有义务意识,认为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另外,梁启超在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智育和德育的联系,这种对封建道德的否定的新道德观对我国近代教育影响深远。


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和最终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在杜威看来,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最后一章中,洋细阐述了他的道德论观点,分别从道德的内部与外部、义务与兴趣的对智力和性格社会和道德这四个方面加以论述主张通过道德教育,培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责任感的公民。杜威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的道德观,他认为道德教育要密切联系个人生活,人的道德感要在生活中培养,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他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内容与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以及教法等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梁启超与杜威的道德教育观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存在相似之处,都肯定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道德产生的基础,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梁启超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强调道德教育的公德,即个人应该重视个人与团体的伦理关系,重视国家大事。总之,相较之下,基于梁启超的教育目的观点,他的道德教育的社会本位观点较强。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新民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郑流爰.平生怀抱在新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 黄婧.梁启超教育思想探析[].文教资料2012(31) : 92 — 93.


     [5] 杨晓梅.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学术交流2004(5)166 —17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520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