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备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如何能够备好课呢?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去思考:(1)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所学内容,设计出确切可行和弹性的三维目标;(2)找准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根据调查了解等形式摸清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仅要有效地开发,重组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更要创造性地利用网络媒体中新的学习资源,还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4)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遵循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引发问题——探究新知——应用知识”;(5)预设多种可能,突出“引导”,倡导“网络型”的过程设计,采用“递进生成型”的目标形式。
关键词: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在新课改中,课堂的实效性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没有精心的备课,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7年,在每学期的教学整改措施中都会写上提高课堂效率这一条。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我认为有效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过去备课时只考虑自己怎么教,而不是考虑学生怎么学,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外,上课时严格按照备课设想完成教学环节,总是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能按照预想的回答,让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限制学生对教案设计的超越,特别是在讲公开课的时候,最后导致课堂教学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教学效果一般。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在不断的反思中,体会到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它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而精心备课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下面对如何备好课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明确学习目标
新教材观认为,评价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实质就是考察这堂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可见,制定学习目标时,不再是只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是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能力和方法。因此,要结合学习内容,把一节课的三维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来,而设计出来的目标不仅要确切、具有操作性,而且要体现在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目标的设定还必须具有弹性,以利于课堂教学的深入和出现非预期学习目标时能及时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节课的三维目标要视教材内容和学生现有水平有所侧重。例如在八年级下第十六章《四边形》第四节——《梯形》这课的教学中,教材中教学目标是:梯形的基本概念和梯形的性质定理。在备课时我这样制定的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梯形的概念,掌握其性质定理以及证明方法。2、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梯形性质发现和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观察、猜想、证明”这一数学思维方法,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归纳、合情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思考、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通过这样的调整,让整个教学活动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二、找准学生起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两种感受:一是低估,在讲授八年级上《求简单事件的概率》这一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备课选题,并确定教学目标——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习活动刚一开始就发现学生似乎都会了,可是课已经备好,只能让学生“懂装不懂”,结果学生学得很没有兴趣。二是高估,教师认为非常简单,已经见过很多次很容易理解的问题,学生却感到很困难。例如:在学画统计图这一课时,我认为他们小学已经学习过了,用不着把画图步骤讲得那么细,结果学生作业效果不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而导致的。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这句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一重要的教学理念。可见,了解学生现实状态,再制定学生发展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明确本节课的真正起点和主要目标。除此之外,还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兴趣爱好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利用教学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 并明确要求“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1、有效开发和使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落实教学、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依据新课标明确本学科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弄清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与前后课程的关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其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灵活应用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探究与实验,阅读材料等学习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辨清疑点。还可以合理地整合教材内容。例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现在所用教材中的轴对称和轴对称变换,中心对称和旋转变换整合在一起教学,让学生学习知识更系统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尝试调整学习内容。例如:在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把勾股定理及逆定理作为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放在了特殊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前面,让学生形成今后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方法。
2、创造性地开发学习资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大大扩展,使得教学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视、报刊等,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如:在学习“实数”时,让学生利用网络,课前了解了无理数的由来;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定
理的不同证明方法和历史。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教材内容,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既可以丰富学习素材,又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它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特点,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它可以通过直观模拟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提高了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把多媒体技术有效应用在教学中。
四、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教师要本着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教学活动的一般模式是:“引发问题——探究新知——应用知识”等过程。“引发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他们思维的冲突,从而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蕴含新问题的产生。“探究新知”是学习活动的重要部分,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基础上,围绕问题而设计,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应用知识”应注重层次性,首先进行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然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利于新知识拓展延伸的练习,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时,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
活动一、展示图片,抽象出几何图形——等边三角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出问题: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呢?(引导学生通过边,角关系进行思考)
得出:1、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活动二、解决问题:
结论1的依据是定义
结论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证明(培养学生几何推理能力)
再引导学生从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进行思考
得出: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证明时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能力)
活动三、巩固应用: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通过精心设计“引发问题——探究新知——应用知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探索、合作中愉快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体验的过程,真正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预设多种可能
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希望提出的问题学生能按预想回答,严格按照预设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学生按预想回答,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很少会耐心倾听其他学生的真实想法。一旦“节外生枝”,就会把学生硬拉回既定轨道上来。这是因为教师预设时忽视了动态生成,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把握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因此,我们要精心构思预设:(1)活动设计突出“引导”。即“导之以学”、 “导之以思”、 “导之以法” “导之以练”,这是走向生成的最佳预设。(2)倡导“网络型”的过程设计。预设时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方法,各种原生态方法的展现怎样促进学生与课程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3)目标确定采用“递进生成型”。预设时要考虑怎样让学生走在过程中,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考虑过程的再展开,设定过程性目标。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明确学习目标、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预设多种可能,这样的备课才富有成效,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出现不曾预料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明春 预设与生成(J)华中师范大学
[3]顾鑫盈 从预设式教学到动态生成式教学(J)浙江师范大学 天津教育
上一篇:科学课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浅见
下一篇:教师称呼学生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