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 校园文化环境和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学校存在着诸多不良状况和问题的情况下,要理顺德育的层次,营造良好、开放的校园文化环境,突出学校的教师文化,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切实增强德育成效。
关键词: 师范校园文化环境 德育功效 构建设想
师范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渗透于师范学校的教学、管理、生活及校园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育人工程。而校园文化环境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集陶冶人、培养人、教育人的功能于一身,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濡养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能使师范生毕业后顺利成长为优秀的基础教育工作者。
一、师范校园文化环境与德育
(一)师范校园文化环境。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龙宝新在《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中说:“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样式,是以身体为载体,以生活为背景,以行为为外显的生活图景与生活图式的统一体。”它包括人类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如果将文化内涵折射到学校校园中,那么校园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角落就将渗透着文化气息,充满文化符号。
师范校园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以师范校园为主要空间的文化,是师范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它既包含学校的办学理念,各学科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又包含学校精神、校园文化生活,以及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还包含校园文化的物质外观、外在标志,即硬件文化。
(二)学校德育。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是人类善的行为的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而言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更广义的德育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廉政教育,等等。
(三)校园文化环境与德育的关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学生生活由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组成,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制度环境及整个社会、家庭环境都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可以多层次、全方位地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教育正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因为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德育。校园文化环境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潜移默化中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又有价值导向、激励创新、增加凝聚力等诸多作用,所以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更好地实现“多元和谐”的德育。反过来,德育工作又可以优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与其形成良性互动,真正实现德育目标。
二、现状与问题
(一)社会、学校环境现状。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物质领域空前繁荣,同时也导致道德滑坡、人心扭曲等,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
1.信仰缺失,传统道德观念遭受冲击。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传统道德观念遭到冲击,拥有金钱、财富成为了衡量一个人能力、地位的唯一标尺。社会上的种种腐败行为、拜金现象、享乐主义等无不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在现实面前,道德说教变得苍白无力,致使青年一代信仰缺失,道德滑坡。
2.学校德育内容僵化,与现实疏离。目前,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快捷,网络文化、外来文化冲击着社会传统,社会文化已进入多元化时代。不同的价值观念并存,经碰撞、冲突而有不同的选择在所难免。这就带来了群体价值观、道德观的差异,任何一种价值体系都不可能取得独尊地位而压制其他的价值观念。但是目前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是强行把一套主流的道德观念灌输给学生,统一教材,只注重课堂说教。而且大多数学校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情感、德行、人格等的培养。有的学校把德育变成政治教育,或是把德育工作简单地和班主任管理、纪律约束、行为规范管理、学校奖惩等同起来,不能和社会现实、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导致学校德育和现实脱节,德育没有实效。
3.德育层次颠倒。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很重视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朱熹在《语类》中就明确提出“小学学其事,大学学其理”,强调道德教育就要先从良好的习惯养成入手,先从规范的行为开始,身体力行,等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知识年龄增长之后,再教给道理。这是遵循教育规律的经验总结。我国现在的德育层次却颠倒了,从幼儿园到中学,德育大都重在道理说教,轻视行为规范的指导、养成,到了大学却又不得不开展行为细节教育,指导大学生们遵守公共秩序,讲究文明礼貌,不随地吐痰等行为规范。德育层次颠倒,事倍功半。
(二)师范生现状。
近年来,师范学校特别是苏北欠发达地区的师范生源素质正呈现下滑态势,具体表现为基础知识不牢,基本文明礼貌缺失,行为规范欠佳。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心理比较脆弱,缺乏面对挫折、压力的信心和勇气,是非观念淡漠,个人道德修养亟待提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独生子女的“唯我独尊”,家庭教育对基本道德的忽略,多元文化的冲击,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学校、家长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品德教育,等等。因生源素质状况如此,造成师范学校德育工作复杂而困难。
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今后大部分人要做基层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对社会几代人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尚佳的行为规范,更要有崇高的人文精神。因为德育的核心是信仰、情、意和行。它属于培养人的德行、人格的教育。师范学校要通过对师范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直接推动健全人格的形成,进而使教育理想逐步成为教育现实。
三、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做实环境德育工作
(一)理顺德育次序。
师范学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力量的。首先,师范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越条件,在理顺德育次序上有所作为。因为每所师范学校都有自己的附属学校,师范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和这些附属学校联合起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师范学生参与这些附属学校的德育实践,从制定日常行为细节入手,到策划宣传方式,怎样搞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期让学生们接受,并逐渐使文明细节成为习惯。师范生自身也“教、学、做合一”,这样既能提高个人素养,又能为后阶段德育深层精神、批判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行为基础。其次,建立德育覆盖网络。师范毕业生大都应充实到基础教育一线去,在各自工作的学校践行在师范学校学习到的德育理念,营造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从日常细节开始施行有层次、有系统的德育,形成以师范学校为中心的德育工作覆盖网,进而再扩大影响到社会,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1.物质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外显形式。它包括校园的硬件建设,如布局合理美观的学校建筑,让师生身心愉悦的绿化景观、雕塑,教学科研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还包括承载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各种标志物,如校徽、校训、校刊、校报、学校的橱窗、各系科、班级的板报等。通过营造充满文化内涵、优美如画的校园环境,在美的熏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启迪心灵,自我约束言行,提升思想境界。
2.精神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属于隐含的深层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整体精神风貌。它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校纪,师风学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精神文化环境是无形的,但又是可感的,它使学校具有凝聚力,学生生活其中,耳濡目染形成区别于其他学校学生的独具个性的意识形态,肩负起社会开拓者的责任,成为有担当、有创造性的公民。
3.制度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和学校有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学校制定的行为规范,等等。这些制度应是以人为本,能体现平等、和谐、健康、民主等人本思想。这样的制度文化环境可以充分地体现学校德育的价值导向,使人文关怀通过制度成为师生习惯,渗透每位师生的血液,使之最终拥有崇高的精神。
(三)突出教师文化。
龙宝新在《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中这样解释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由那些影响教师个体或群体行为生成的,直接和教师的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经验、常识、习惯、观念、理论、制度、习俗、象征、符号等构成的总体生活景观与其内在的生活图式有机统合而成的复合体。”教师文化是校园文化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师范学校,教师文化就更显重要。
首先,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行为品德、价值观念、精神情怀等对学生人格品性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它远胜于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教学语言,也远好过强行灌输道德信条的效果。其次,师范学生有着双重身份。他们在校是学生,走向社会是教师,是未来的教育主体,所以师范学校突出教师文化就是“两代师表,一同塑造”。
(四)开放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德育手段。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学校也不是一个封闭的“桃花源”,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的冲击,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的浸染,校园文化环境必须更具有开放性。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批判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纷繁的世界面前能保持自己的是非原则、道德底线。
1.组织各种社团活动,走向社会。做志愿者、社工、义务劳动等,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也增强社会责任感。
2.引导网络文化,增强批判能力。充分利用校园网,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远离不良文化。通过宣传真、善、美来加强学生的德育修养,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判断能力。
3.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德育手段。充分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举行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各种主题的征文比赛,课本剧表演赛,歌咏比赛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感受美和崇高。师范学校还可以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大专辩论赛”。针对网络、社会上的各种热点问题,先发动学生自由讨论,收集各种观点,再集中、提炼出正反两方观点,由班级、系科先进行预赛,最后学校组织决赛,在全校师生面前现场辩论。在辩论准备过程中,既能开阔眼界,锤炼语言组织、逻辑思辨能力,又能提高分析问题、批判问题的能力。在听辨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要坚决抵制的,都清楚地展现在师生面前。“理越辩越明”,其成效远比课堂的灌输、说教好得多。
德育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也应与时俱进,如何使德育工作卓有成效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万俊.学校文化环境的多维性对德育实效性的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2-35.
[4]石丽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m].教育探索,2010,(8):90-91.
[5]李丽君.当代德育对“90后”健康人格养成的影响与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3):86-88.
上一篇:家庭教育投入 需要突破的发展瓶颈
下一篇:浅谈青少年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