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新时期大学的重要任务,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大学课堂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交往活动开展最充分最彻底的领域,课堂教学是大学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经之一。本文从中日两国课堂教学形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其利弊的分析,探究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大学授课形态;创新型人才
1. 中国大学授课形态
现今的中国大学,教学方式单一,讲授式占主导地位。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即教师作为个体与学生群体进行交往。课堂教学活动主要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系统讲授、演示和学生练习为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机会较少,交流时间有限。教学过程中,从学习教材的书本知识出发,理解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因而非常重视和强调教师的教。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拥有相当的权力,课堂在教师的完全操控下朝着预定的目标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大多数学生把教师所讲及课本内容作为金科玉律,很少有学生反驳教师的观点。实验室教学时,学生按照实验指导逐步完成实验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为什么”、“如何改进”之类的问题,创新更无从谈起。
2.日本大学课堂授课形态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儒家文化圈,具有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国古代曾是日本留学生的接受国,又是近代留学日本的派遣国。虽说两国地理位置和传统文化相近,但又有“中日既近又远”之说,表现在两国大学课堂授课方面,与中国传统单一的授课形态不同,日本的大学授课形态多样。
2.1 讲授形态
日本大学的讲授模式与中国大学并不相同,中国大学授课主要以教师为主。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现在形势的发展,日本基本不采取这种授课方式。在特殊的情况下,比如:人数多、规模大,无法分成小课堂时,教学内容多半为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而我们的教学过程基本采取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否定了学生的认知因素,只是被动的传授,使学生的情绪受到阻碍,思维受到限制,收不到预期效果。
2.2 交流形态
交流形态的具体类型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在相互交流的次数和时间安排上有很大的不同。这类教学最典型的做法是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始至终参加教学实践,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有时以活动小组进行交流活动,有时是课堂辩论,即兴演讲或情景绘画等。这种模式使所有的学习者都能积极参加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起到的作用不明显,教学只起着组织和协作的调动作用,具体过程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在交流过程结束后,再逐次的分析,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及时地反馈信息,学生就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课后再听其他同学的评论。根据直接或间接的反应问题,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做到教学重点得到巩固、强化,难点得到真正突破。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优化的调节和控制,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2.3 可变能力形态
这种模式形态,即不再把课堂教授作为训练学生技能的主要手段,而用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进取心得以发挥。以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媒介让学生有机结合的教学活动。有时使用闭路电视,教师在电视上授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把遇到的难点以及不懂的句子,以书面形式报告给教师。教师归纳后,在下一节课中讲解、回答。这种教学模式也叫书面口头交流方式。每次授课后,教师告诉学生课后的学习任务及应掌握的语言技巧,以保证教学计划的如期进行。其次,让学生掌握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让课堂中的既定性和随机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辅导或提供咨询服务。可变能力模式教学提倡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可变模式。
3. 创新性人才培养
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出,我国的课堂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相对较少,课堂效率较低。日本则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直接联想,或是进行模仿性联想及变换联想办法,时而进行问答联想或举行扩展联想等等。这几种形式的穿插进行,由易到难,多次重复进行巩固理解。在这种实战训练的展示中,完成从理解到自悟过程。显然,这个过程对启迪学生思维,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创造,是相当有益的。
现如今,社会环境变化迅速,资讯和创新成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必须改造传统的大学教育及授课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其一,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重构大学教学目标,以发展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其二,吸纳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新成就,运用以研讨式、探究式、合作教学为主的现代教学方法;其三,增加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实践的机会,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
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是由中日两国各自的国情和传统文化共同决定的,教育部门还应该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循序渐进地完善教育体系。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同时,大学生自己也应该注重一下自身的发展,在不足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改进自己学习方式和方法,寻找符合自己的成长突破点,通过各个方面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迎接新的挑战和竞争。
参考文献:
[1]小川芳男 等,日本教育事典[M],东京:日本大修馆,1982.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5457.html
下一篇:数学建模中的最优化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