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高校毕业生未就业群体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在其就业问题无法立即解决的期间,对其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健康人才市场秩序以及社会大局稳定的要求。
关键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事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在进入21世纪后已彻底完成由国家统一分配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直到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制度的转变,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这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之近十多年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学生供需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单一卖方市场彻底转入买方市场。因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都在逐步增加,使我国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稀缺程度逐步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全国普遍严峻,高校毕业生总体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
随之而来的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新的变化和发展: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呈上升趋势。大学生毕业未能就业的问题,是近几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过去,我们从未意识到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高校毕业生会遭遇“失业”问题,更没有意识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会如此严峻,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会如此严重。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市场化转向,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幅扩张,高校毕业生失业人数也大幅攀升,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约为70%,目前累计已有数百万人以上的无业失业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的新兴问题。当前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仅仅停留在促进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上,以为高学历人才失业只是短暂现象、局部现象、细微问题。事实上,从宏观上看,大学生失业现象将是长期问题、普遍性问题,无疑也是个社会大问题,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高校毕业生失业者的大量出现将会导致如下不良后果:
伴随这些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而来的是出现了许多思想问题:一是高校毕业生失业者缺乏社会认同,行动容易激进化。高校毕业生失业者不同于一般下岗工人或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知识,社会期望值较高,具有一定的社会优越感,但如果长期处于失业状态,他们的心理往往容易发生剧烈变化,甚至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明显的社会剥夺感,从而形成仇视社会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就会使高校毕业生失业者缺乏社会认同,行动容易激进化、组织化,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家庭或社会稳定。二是未就业在家,生活困难,家长埋怨,致使一些未就业大学生心理极为脆弱,容易怒气发作、酿成事端、甚至违法犯罪。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自杀就是由于就业困难或就业不理想而选择放弃生命,甚至出现“杀他性”报复社会的行动,此类现象与不良倾向当引起社会各界高度警惕。
每年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人数加在一起,绝对数字不可忽视,弄不好,就会形成社会问题。而目前社会上未就业大学生处于“三不管”境地:已离开学校,学校不再管;有关部门只管劳务输出输入,不管思想工作;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所居住的社区也不管。这种“三不管”很容易形成一个不良环境,导致违法事件增多,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所操纵、所利用。总之,当前无论是从现阶段就业市场的日常感知,还是从统计数据的计算结果,不可否认的是,当代中国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失业人数总规模已经相当庞大,“知识失业”造成的社会危险不可估量,必须引起家庭、高校、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在有些人看来,对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最重要的是指导和帮助他们就业。但是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解决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存在可能会延续相当长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把焦点放在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上,更应关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思想状况,使之减少被剥夺感、积极融入社会。从思想上引导和帮助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也能极大地促进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契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建立健康人才市场秩序的要求,更是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
注: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5560.html
上一篇:模拟电路是解决电学难点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