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以传统语法教学为主,这样可以让学生非常正确地掌握语法形式,并能长期记忆,但是却忽略了“输入”与“输出”的平衡。高中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语言技能,因此在在语言形式“输入”的过程中,要注重语言“输出”。本文以漳州一中教学案例为例,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输入”“输出”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平衡途径。
关键词:输入;输出;现状;平衡途径
一、“输入 ”与“输出” 的相关理论及评析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 “输入”是指在语言习得中, 学习者接收到的并能作为其学习对象的语言。“输入”是通过读、听、看接收语言信息。输入的语言有时由于速度或难度的原因, 学习者无法理解, 从而不能转化为吸收( intake) 。从根本上讲, 只有那些被吸收接受的语言信息才是有意义的。“输出”是指学习者在经过吸收内化“输入”后而进行的语言产出。“ 输出”的形式就是说和写。就语言习得中的“输入”与“输出”问题而做的相关研究一直是语言习得领域中广受关注的一个课题,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Krashen 的“输入假设”和Swain 的“输出假设”。
( 一) Krashen 的“输入假设”( input hypothesis)
Krashen( 1982) 认为, 语言习得只能依赖可理解性输入( i+ 1) 来实现, 学习者可以在“i+ l 的模式”中自然习得语言规则, 充分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可激活语言习得机制, 因此提倡“自然途径教学法”。其理论基础是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来自于以意义为目的的语言接触, 而能够成功交流意义的语言才是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他认为, 语言形式的掌握可通过接受可理解性输入逐渐获得, 可理解性输入被认为是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 从而否认语言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必要性。
( 二) Swain 的“输出假设”( output hypothesis)
Swain( 1995) 在承认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的同时, 指出输入不是充分条件, 强调语言输出同样也是语言习得的必要环节。在讨论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的意义时, Swain 指出, 输出从三个方面对语言习得起重要的作用: ( 1) 输出具有“注意”或“诱发”功能( noticing/ triggering function) , 即通过输出, 学习者可以发现其现有语言知识与欲表达内容所需的语言知识之间的差距, 从而找出所存在的语言知识缺陷, 这一功能可激发学习者对新语言知识认知的主动性, 从而更积极地吸取更多有效的输入; ( 2) 输出具有验证假设的功能( hypothesis – testing function) , 即输出能够检验对语言形式、结构和意义的假设, 使语言输出者能够根据反馈来修改或重新加工自己的中介语输出, 以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3) 输出具有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istic function) , 即学习者在输出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协同和反思, 从而促成语言形式的内化和准确掌握。
( 三) 理论评析
Krashen 的“输入假设”理论, 强调了可理解性输入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讲, 我们无从否认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基础, 大量的语言输入能够帮助学习者获得目的语的思维方式, 并逐渐吸收其语言模式, 从而有效地抵制母语的干扰。没有输入就没有吸收和认知, 也就不会产生输出, 只有充足的输入才可能有恰当的输出。然而, 我们在强调输入是输出源泉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语言学习是一种技能的学习, 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性学习”的事实, 一种技能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训练。因此, 仅仅依赖输入不能促成成功的语言习得。此外, 英语学习在中国纯粹是外语学习, 而非二语习得, 除课堂时间之外, 学习者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机会几近于零。因而绝对不能仅仅依赖可理解性输入靠自然途径习得语言。同时, “输入假设”中也没有对( i+ 1) 输入量予以明确的界定。鉴于以上原因, Krashen 的“输入假设”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指导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
Swain 的“输出假设”近年来在中外教学界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很多学者, 如Rod Ellis( 1994) 、牛强( 2001) 、尤其达( 2001) 等, 曾撰文对Swain 提出的输出三大功能予以积极的评价和肯定。毫无疑问, 输出有助于学习者消化输入并转为吸收, 能够刺激学习者从简略理解转向准确表达。输出可以促使学习者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为学习新的语言知识作好心理准备。输出还使学习者提取已储存语言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有意义的锻炼, 通过对已储存在短期记忆中的不稳定语言成分进行反复使用, 促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在输出过程中, 学习者可以激活其监察系统, 有助于提高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和社会文化的恰当性。
由此可见, 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各有所长。输入是习得的先决条件, 输出是习得的必要途径, 也是实现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 即语言交际的必要准备。因此, 只有将输入输出两者兼顾,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案例分析“输入”、“输出”现状及问题
(一)见习案例分析
2011年5月23日到5月27日为教育硕士见习周,此次见习我共在高二年段听取十一次课,听课题目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英语教材必修八第一单元A Land of Diversity,这其中包括七位不同风格的老师组织的课堂,其中一个老师的课堂我跟了完整的一周。在此期间我发现,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严肃型还是开放型,在语法教学的处理上都有以下特点:1、语法教学时间占用了本单元教学的大多时间,最高的课堂占用率高达80﹪以上;2、语法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课堂多为教师教学生听,学生参与度不高;3、重在分析本单元重难点,并对与此相关的重点语法知识做归纳总结;4、针对重难点语法布置相应作业做一定的巩固,部分老师通过抽查督促知识记忆。
这是传统的语法教学,对于传统语法教学的地位,以交际语言教学法为代表的学者反对,以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为代表的支持。在此,我更倾向于任务型语法教学法的观点,无论实行什么教学法都不能排斥传统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正如第二语言习得权威之一的Ellis 认为,“语法在语言教学中一直处于中心位置, 而且以后也将如此”,“绝对不讲语法的教学主张或许昙花一现, 但终不成气候”。
但是以上案例却专注于语法形式,以大量输入为主,忽略输出。Ellis 提出了十条语法教学原则 , 其主旨精神可以归纳为: 形式和意义并重、纠正性反馈不可忽视、输入和输出并举、语法教学形式多样化。这几条精
神中,此案例只有“输入与输出并举”并没有完全顾及到,即在语法教学过程了出现了“输入”与“输出”失衡。
(二) “输入”与“输出”失衡缘由
在课堂学习中, 学习者极少有语言输出机会, 只是一味被动地接受输入, 这往往造成了听者无味、说者疲惫的令人尴尬的课堂气氛。当然, 这种现象的形成是有一定原由的。其一, 是硬性规定的教学任务所致, 教师个体对此无权灵活掌握, 因此常常不敢怠慢, 最终难免“一言堂”现象的形成; 其二, 扩招导致班容量剧增, 学生在课堂上语言训练和输出的时间极难满足, 而对学生课外输出, 教师更是显得力不从心; 其三, 教师和学生双方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讲一听的课堂合作, 再加之一定的应试导向, 更使得输出倍受忽视。
(三)平衡途径
针对当前的教学课时限度、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 笔者建议, 为了达到输入与输出的一定平衡,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可作以下调整:
第一,显性与隐性语法教学相结合,缩减显性教学时间
采用隐性的教学方式, 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含有语法项目的真实上下文情景,采用显性的教学方式, 语法规则讲解清楚准确, 便于学生理解,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习者思维能力日趋成熟,可采用大量显性语法教学,但是必须和隐形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言技能。该单元可通过视频、图片等给学生近似真实的情景,再结合语法规则的讲解。
第二,给与真实语言环境,兼顾语法教学和相关文化输入
英语作为外语, 语言形式是理解的先决条件, 没有足够语言形式的输入和掌握, 学生不可能产生准确的输出。此外, 语言寓于文化之中,相关文化导入也必不可少, 它是学习社会语言能力和恰当交际的必要前提。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通过语言形式和相关文化的输入, 提高学生输出的准确性和社会文化的恰当性, 有利于培养他们交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这七位老师只有两位进行了文化输入,通过学生反应来看,其兴趣大增参与度大大提高。本单元如若穿插大量关于美国的相关文化,这样学生就更容易在语境中记住语法及词汇。
第三,输入与输出相结合,增加输出
在评价第二语言习得语法教学的效果时, Spada( 1997) 注意到, 当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再次接触通过正规语法教学而学到的语法知识时, 他们对这些形式的记忆就会加深, 时间会延长, 而且使用这些形式准确率也明显提高。因此, 在语法教学中首先可让学习者接触语言形式, 对这些形式以显性的方式处理, 让学习者知道其功能, 然后设计一系列的语言输入处理活动, 使学习者理解这些结构, 在语言输入中产生形式与功能的连接, 明白两者的关系。比如在这个单元中涉及的语法知识,在讲解过程中可一边输入,立刻通过例子或者练习来进行输出,这样学生就会更快更准地记住学习的内容并准确运用,就算遗忘重新捡起印象也更深刻。
三、总结
输入必不可少,输出也是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这点对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对于外语教学来讲, 只有将输入与输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 这离不开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相关政策的必要支持, 否则, 输入与输出的平衡也就成了纸上谈兵。不过, 毋庸质疑的是, 成功的高中英语教学应是输入与输出达到有意义的平衡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tephe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2] Swain, Merrill.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 沈道国, 蔡秀晶.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尝试[ J] . 英语教师, 2009, ( 8) : 47-49.
[4]宁惠萍. 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平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3(4).
[5]尤其达. 浅谈“输入”与“输出”[J]. 外语界, 1997 (4).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5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