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
关键词:
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活动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做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1、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作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老师来了,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师说:“手臂一摆,秋千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断燃烧。
2、利用思辨问题和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
有时学生所学的知识混淆不清。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0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生硬的灌输会记忆不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0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一个等式:3 =0学生认为3是不可能等于0的,可是上面的等式正好说明了这一个道理。学生的兴趣猛增,思维的神经必然迅速工作,通过回忆,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可出示一些具有矛盾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出矛盾的答案。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通过讨论分析,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得出正确的结论。
3、诱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机。
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一米远,此线需多长?学生的答案形形色色,这时教室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又惊讶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
四、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较窄,在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我多采取模拟现实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如跳绳、踢球、赛跑等,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以亲切感。
总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5714.html
上一篇:挖掘孩子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