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关注民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要求

关注民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要求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关注民生,是“十二五”规划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要求,对走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经院化、抽象化的现实困境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关注民生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对民生问题进行现实观照,并不断探索改善民生的现实路径,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之间的相互契合。

关键词:民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要求;

民生问题始终是党和人民关注的热点、难点课题,也是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显现的主要领域。中国的民生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面对的主要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改善民生的现实路径。深入研究民生问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之间相互契合的桥梁,是建构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理论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有效路径。
     一、关注民生,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其最终目标是无产阶级解放基础上的人类解放、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整体立足于“现实的人”、围绕着“现实的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展开。“以人为本”、使人成其为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思想,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的一条主线,关注民生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内在要求。
     1、从本体论的层面,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马克思指出,人在本质上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是劳动与实践的主体和承担者,而且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承担者。“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要衣食住行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由此可见,关注民生,是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现实要求。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在发展中也将给予创造它的人民群众以现实的呵护和回报。在这里的“呵护”和“回报”意思就是要给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以关怀——关注和改善民生。同时,关注民生不仅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科学精神,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论指出的各种矛盾中抓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在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的机体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关注民生,就是关注人的实际发展和客观需要,就是关注人民福祉,体现了抓社会生活主要矛盾的方法论要求。“人通过自己劳动而诞生、发展并能得到最终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最为基本的原理。因此,社会主义的一切努力都应当是创造条件,充分焕发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为此,要关注民生,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使人们都能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满足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需要。
     2、从价值论的层面,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终极目的。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想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2]消灭了私有制之后,“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未来社会,人的自主性应得到全面的表现和彻底的发展,社会成为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个人将从群体的附属物、阶级的符号、生产的工具、科技的附庸或提供买卖的劳动力中解放出来,成为“有个性的个人”。由此可见,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重要支点。关注民生,以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利益实现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状态的根本尺度,在发展生产力时,选择最佳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使人所创造的成果真正为人所享,真正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应有之意。
     3、从方法论的层面,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以客观现实为依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的,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发展不是脱离现实和超越历史的随心所欲的活动,而只能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所允许的范围内发展,人的创造作用、能动作用是置于历史环境与现实基础之上的,其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在继承前人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得以展开的。“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前提……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4]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指出,要使人类社会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博爱,资本主义制度就必须要消灭掉,同时要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经济特征的社会新形态,充分发挥人民民主,进而逐步发展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彻底消灭阶级,使每个人都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社会主义,其本质特征是消灭阶级,实现经济平等。但在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由于现代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关注和改善民生,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努力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即是人本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具体途径。
     二、关注民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要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并指出应用马克思主义“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与教条主义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关注现实世界,应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要求,能否真正解决“民生问题”,应当是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根本的价值尺度。[5]
     人民大众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代中国现实生活世界密切关注的马克思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建构自己 的理论体系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具有强烈的“现实兴趣”和“问题意识”。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6]马克思立足于现实,善于发现反映时代发展的根本问题,并把此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己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7]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问题意识,注定缺乏关照现实的力量,就难以被大众接受、认同。因此,以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要热心于同时代的政治、文化等非日常生活,而且要关注它同时代人的日常生存境遇人的日常精神状况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要求我们要关照现实存在的问题,解决现实问题,从而真正的走进大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的研究中逐渐发展的,是在根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的实际,提出符合时代的问题,并回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立足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生活,根本宗旨与价值在于解决人民的利益问题,实质是解决民生问题,将科学精神、人文关怀、价值观点集中地运用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当中去,从而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学术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三、改善民生的现实路径
     以人为本即以民生为本,民生是推动当今中国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动力。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只有经济发展,社会的物质基础才能变的更为雄厚,公共行政部门才更有能力去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关注民生,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步伐,鼓励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要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升级转变,大力发展智慧经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依靠国内外市场,找准经济增长点,千方百计发展经济,壮大经济实力。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使政府切实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和责任,准确定位,凸显社会公共性角色,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职责上,政府需要从退出转变为进入,树立服务型的政府理念,要在民生问题上听取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可以让群众参与进来,以便能够使政府的决策更加民主和公开,也使政府逐步成为能够适应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服务型政府体系。同时,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有制度的支撑和保证。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妨碍民生问题持续改善的体制性障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要逐步形成全民享用的、惠及公众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能够广泛容纳社会成员的现代职业体系,逐步建立保障保护社会成员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安全体系。只有建成这些相关民生问题的体系,改善民生才能有制度保障。作为国家治国方略的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要求从现实的制度设计、价值理念以及实际操作等诸多方面应该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来实现,只有以人为本得以落实,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才能得以满足。现阶段人民的生活状态、精神状况、生存困境、价值与尊严、自由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发掘研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提供新的理论视野与现实空间。[8]关照现实生活世界,关注民生实践,深入研究民生问题,将民生研究从问题关注转变为理论建构,这将有利于突破马克思主义研究经院化、抽象化的现实困境,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被大众接受认同,从而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民生为重要维度,是针对中国当前严重的民生问题而进行的理论思考,关注民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未来走向,要求哲学建构要把民生问题作为出发点,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主要方向。从民生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路,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应用更加体现人文关怀。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也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民幸福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5]  杨楹: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空间与实质[J],学术研究,2008(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04页。
[7] 《资本论》,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页。
[8]  吴宁: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问题和理论维度[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577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