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
关键词:
范读,顾名思义,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示范作用的朗读。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在《对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几个问题的思考》中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是什么的角色,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要专门讨论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使学生真的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我认为,在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提倡教师范读,是教师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
一、常态课堂范读现状
当前的语文阅读常态课堂中,很少听到老师自己亲自范读课文,大多是用录音带、多媒体代替了范读。有,也是一些公开课经过精心设计,才偶尔出现老师的范读。教室里教师声情并茂、抑仰顿挫的朗读越来越少,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似成美好的回忆;配音演员们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却越来越多,学生们准确无误的个性化的诵读却越来越少;学生们的思想越来越成熟,对事物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读课文的热情却越来越冷,对语言的感受越来越弱……开口读书,常用汉字读错、常见语句读破,文章韵味读没,感人肺腑的文章被念得伤痕累累、支离破碎,如此现实,怎能不令我们惊心、担心、忧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与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不重视范读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后,该指导朗读了,总会这样引导:这段话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该读出什么样的语调呢?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朗读的技巧后,要求学生站起来读,学生开始纷纷举手,老师听了几个同学朗读以后,觉得学生没有读出自己想要的效果,接着继续鼓励、动员,谁能读得更好,可是学生读得还是不到位,老师也就算了,继续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原因分析
常态课堂上教师不去亲自范读课文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有的老师认为,像多媒体、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用得越多,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就越新,课前准备也越充分,也省事多了;二是有的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理解有误差,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亲自范读就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有人听课的时候更不敢范读课文,怕别人说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是教师自身心理在作祟。总认为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要好一些,要不然人家怎么敢传到网络上去呢?不敢相信自己,认为自己的音质不好,声音有些沙哑,害怕自己在学生面前出丑等等都是教师心理作祟的表现。做语文老师的就必须要提高朗读水平,以自己高水平的朗读来服务教学,给学生的朗读以引路,给学生的朗读以指导和启发。
三、范读,语文教师魅力的源泉
1.激励学生——激趣
在语文常态课堂中,录音范读、多媒体范读虽声情并茂、水平一流,但听其声而不见其人,高不可攀的距离感很难让学生进入情境。教师范读却是面对面的,更具真实感,它不仅可对学生朗读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还具有榜样力量的激励作用,在老师或激昂或压抑的声调中,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感受,让学生有想要大声朗读的冲动,激发学生读的渴望,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和能读好的信心,从而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即使老师的音质不佳,普通话也不很标准,但只要用心动情地范读,注重一定的朗诵技巧,同样能起到激励学生朗读的效果。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教师要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产生感情,激发兴趣。比如学生在听教师范读《风筝》,就能感觉到文中的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快乐和找风筝时的急切心情。这样,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动情生趣,产生一读为快的欲望。范读,可以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创造朗读条件。
教师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看,也可以小声跟读,这样有益于自己读书的时候,读好字词,读好句子,读好篇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学到相应的朗读方法和技巧,为正确朗读课文打下基础。
?? ?范读还可以要求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对课文留下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如一位教师教《狐狸和乌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便启发提问:这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不看课文,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读。学生听完后,在头脑中对课文留下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感染学生——激情
教师范读,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面对面的听读,更具亲切感,能使师生的心灵更贴近,感情更融洽,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感染力要更大更直接,这就好比看演唱会,现场看总比广播里、电视里效果要好。教师范读除了声音,还有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会作为信息,即时直接地传递给学生,更易感染学生。我国特级教师窦桂梅的阅读课堂的一大特色: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在读中化。她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面对刚刚见面的学生,窦老师发挥了她特有的范读天赋。每当孩子们难以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时,窦老师总是说:“如果我感到愤怒,我一定会这样读(范读)”、“如果我感到可惜,我一定会这样读(范读)。”那时而激昂、时而深沉的朗读将作者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她的感染下,孩子们的朗读潜能也被充分调动起来,窦老师的范读到孩子们的仿读,都令孩子们感受了圆明园被毁的无奈,让孩子们看到了圆明园无法毁灭的历史;更让孩子们体验了圆明园永远毁灭不了的精神。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土壤在哪里?孩子们在这节课上获取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他们对侵略者的刻骨之恨、对祖国的铭心之爱,这种体验将终生难忘,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这,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学生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 。”教师范读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范读将无声的文字语言幻化为有声有色的可供想象的画面,使学生在语境中,从声音的节奏和语调上体会思考语言的魅力。朗读要讲究语、气、神,轻重、快慢、高低、抑扬、顿挫、喜怒、哀乐,这都得在朗读中体现,不经过一定的训练,学生是不会无师自通的。老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技
能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具有极强的榜样作用。例如《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可以这样示范与指导:读第一句,要读出自豪,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我都看见和玩赏过,,现在又来观赏与众不同的漓江水,心中不免有种自豪感。读第二句时,要读出赞美,尤其读好三个感叹句,把心中的全部赞叹之情表达出来,同时还要注意读好排比句的节奏和气韵。读第二、三句。还要读出水一般的柔情,漓江水静、清、绿,多么像是一位温婉、婀娜多姿的江南女子,所以要读出温柔、爱怜的语气。又如:《阿房宫赋》中“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六个“也”字怎么区分呢?老师要是仅讲解分析的话,学生对六个“也”字的区分终究是印象不深的,但若老师通过范读来指导区分,把前五个“也”字的音读得急促来表判断语气,最后一个“也”的音拉长声调来表感叹语气,并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这过程中区分六个“也”字的用法,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语感。
教师一般是对文章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感情较强烈、难度较大的地方进行范读,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掌握与之相应的朗读技巧。
??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学而学不会,想读而读不好的时候,教师予以示范,给以启发,指点迷津。一位教师教《狐假虎威》时,第四自然段比较难读:“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胆子。”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练读后一位学生站起来读,结果声音太小;另一位学生又站起来读,这位学生读的声音是大了,但表情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想读,但读不好。教师让学生把书放下,听老师读,教师用略带夸张的语气,配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把狐狸吹牛、蒙老虎的语气和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听老师读过之后,由于受到了很大启发,所以在自己读时,都模仿得很像,不仅语音语调,连老师的表情也模仿到“家”了。有的学生还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再练读,读得有滋有味。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增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加深了。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也并没有摒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成功的语文课堂少不了教师自己的影子,教师的范读是其他任何范读形式所不能取代的,就像特色的语文教学不可能被名师远程网络视频教学所取代一样。教师范读是叩响学生心灵的歌唱,它回荡在学生的心里,浸染着学生的灵魂。范读课文这个环节,或者说这项技能更不能改变、省略。 所以说“范读课文,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永恒的魅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5821.html
下一篇:谈提高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