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
关键词:
作为老师,我很清楚,要想课堂成为永远灵动的活水很重要。作为美术老师,我也明白,美术这一学科也是如此。
如何使学生喜欢学习美术,爱上美术课呢?长期的美术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激励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怎样运用好激励教学法呢?我在这里谈一下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积累的“激励教学”的认识与看法。我体会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是十分必要和行之有效的。
一、激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美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无限的美。反过来以美术来反映表现生活,以美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基于此,所以我注意激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留心观察和发现日常生活中周围的事物美,激励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实际生活中去感悟美术、体验美术。如,为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悟体验美术,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回家作画:《厨房》《美丽的鞋》等。在课堂上,我先用一节课激励学生说说家中厨房怎样美,我们的鞋子怎样美;接着我又用一节课激励学生以美术的形式亲身大胆去反映表现厨房的美,鞋子的美,让学生进行创作训练。
老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做法引导激励学生去感悟美术,体验美术,使学生对美术的内涵及其作用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学生就会逐渐对美术产生较浓的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美术这一学科了。当然,这还牵涉到老师平时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否,所以我们老师还要注意在上课的方法上下功夫。
二、激励学生的审美个性
我们都知道,人对事物的美与丑的评判,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识和不同的理解。而小学生因年龄小,知识和阅历浅等原因,在欣赏一幅画中,往往不能畅所欲言来评说,会随大流来对待,尤其是学习美术兴趣低,基础差的学生更是这样。这是学生缺乏审美个性的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激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美术老师应重视激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是我们不但要学生会欣赏艺术作品,还要学生会评价艺术作品。
为激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常以一些作品让学生欣赏评价。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七册第八课《奇怪的梦》的时侯,我仅仅与学生一起闭上眼睛一分钟创设做梦的情境,便让学生自己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大概是怎样画出来的?画面的色彩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印象最深?然后,激励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欣赏画的评价异同,我不急于评价学生赏评的对与错,而是激励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感悟。让学生各抒己见去思考,去相互学习,这样回答时大家基本能各抒己见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通过类似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激励学生畅所欲言地赏评一幅画的长期训练,学生的审美个性得到了发展,审美能力也相应得到了较快地提高。
可见,对学生审美个性的激励,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们对审美意识的理解。
三、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学要尽量避免教师一味的提问,学生被动的回答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容易形成僵化的课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经常激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发现学生能主动提问,哪怕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也要给予真诚的激励和赞扬,这样学生就会有提问的积极性和热情,他们的问题就会逐渐增多,逐渐的有深度。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激励、引导。通过提倡、激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从激励质疑开始,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激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教师要把激励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态度、必不可少的教学艺术。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乐问” 的好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激励将起大作用,激励说,激励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讲评,统一认识,表扬学生的努力,持之以恒,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四、激励学生勇于创作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而小学美术课又如何解放儿的童创造力——美术作品的创作能力呢?我认为,激励学生勇于美术创作体验的就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激励学生去创作体验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激励学生做到以下两点十分必要:
首先,老师要多激励学生持之以恒,不畏艰辛和挫折地去学习美术。爱因斯坦说:“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要引导学生明白,只是在堂上学习美术是不够的,激励学生挤时间多从课外去学习体验美术创作。要激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提取美术创作素材,,大胆实践与创新。如,让学生多去观赏自然风光,从大自然中提取美术创作素材,让学生多去观赏实际生活中的事物的静态与动态,从实际生活中去提取素材。激励学生多动手,勤练笔等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常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训练学生。如,让学生剪花边、剪小花布置专栏,让学生制作生日卡片送同学,送亲人等。
其次老师要激励学生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既要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又要注意在学习他人的长处中不断探索总结,大胆表现自己有特点,有个性的东西。学生受到老师的激励就能在完成美术作业中大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如在一次校园写生课中,有的学生仿照有关书中类似的图样来表现校园,形与色都画得有模有样;有的学生选择学校的一角来作画,从整体看还过得去,而细看形样不太象; 而有的学生则选择了一棵树来作画,再在树的周边画上了草坪与小朋友在做游戏还有蓝天白云,从整体看有自己创意特色。虽然学生这三种情况的创作作业中还有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但是我感到欣慰。因为这是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结合自己的感悟,凭自己的能力所创作的画。正因为这样,所以我在评价学生这份写生作业中,分别从不同角度一一肯定了他们的作品。使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他人的优点。
我体会到,像上述两点这样激励训练学生,既有利于学生提高美术创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美术方面的个性特点。
五、激励学生的自我感受
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有观察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学生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认真观察,深切感受。如在学习苏教版的第十一册第十课《画人物》中,在讲人物动态的画法时,学生对人体比例就很难把握,这时光靠老师讲,学生很难理解。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我是通过让一组学生来摆造型,另外一组学生来观察写生,这样气氛既轻松又愉快,学生一边去观察,一边去感受。这个时候便可组织学生进行写生,创作。你就会在学生的画中看到各种线条,形体组成的优美的人物型态,充满了儿童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学生将感到轻松、愉悦,又达到理解人物不同动态时身体各部位变化的目的,容易使学生接受,方便了教学。
所以我觉得让学生学会自我感受很重要。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再进行绘画练习,学生就不会感到没东西画了。这样既解决教学上的难点,又使课堂生动有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
六、激励性评价学生的作品
要使学生喜爱美术,喜欢上美术课,老师恰当地评价学生的作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老师要重视这一环节。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不能只表扬好的而批评差的,评价学生的作品以肯定学生的优点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记得一次学生在完成《蔬菜的联想》的作业中,有一些学生很认真地照着书中的图样制作,制作的作品从形状到色彩与书中的图样几乎一模一样。而一些学生别出心裁,从图形结构到色彩搭配都有自己的特点,体现了既美观又实用。而我在评价学生这份作业时是这样激励评价学生的:首先肯定性地表扬了认真按书中制作的学生,接着我更赞赏性地表扬了此次制作有创意,作品既美观又实用的学生。学生通过老师类似这样的激励评价,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
教学的实践使我体会到:我们老师应从正面去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以表扬肯定学生优点为主,以点带面,以亲切,寄于希望的语气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不足的现象,这样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美术的能力。
采用激励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平等,师生相处融洽;学生能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自自然然地接受知识;大胆无边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快速有效地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相信激励教学是我们师生共同走向成功与进步的阶梯,相信教师的激励能点燃每个藏在学生心中的火种。
总之,激励是前进的动力!使学生学得开心、愉快,是我追求的目标。 我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努力把小学美术课上得更好,更精彩!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5990.html
上一篇:如何科学设计数学练习
下一篇:树立有效教学理念,实施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