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依托团学活动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

依托团学活动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摘 要:高校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依据课外团学活动的特点,创新团学活动内容、方式,为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提供了诸多可能。

关键词:关键词:团学活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可行性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主要由接受主体(受教育者)、接受中介(连接受教育者与教育信息的复杂系统)和接受客体(教育信息)三部分组成,即在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过程中,接受客体在接受中介的作用下同接受主体接受机制运行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心理变化、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的特点、规律,同时通过考评机制和信息反馈两个环节共同构成一个系统性的运行机制。依托课外团学活动活动,可分别从构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的接受主体、接受中介和接受客体三方面特征对探索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团学活动的内容丰富性、机制灵活性符合接受主体的心理特征
    相对于高校第一课堂而言,课外团学活动在内容设定、机制构建方面具有丰富性、灵活性的特点,这与新时期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非常契合,利于接受主体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认同。
在当今高校,课外团学活动已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其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第一,内容丰富性。本课题组设计的以“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为主要载体构建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内容涵盖了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贯穿于接受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在接受机制运行过程中始终坚持积极引导,接受主体自愿参与、自我管理,参与者可以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其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就符合其心理特征。
    新时期的大学生,其心理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真正成熟阶段。由于信息渠道的急速拓宽,接触新鲜事物的频率加快,他们具有以下特征:观察力显著提升,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提高,情感日益丰富、充满激情,自我适应感增强、社会性发展加快。同时,亦具有感情脆弱、意志薄弱、依赖性强等缺陷。这些特征就需要团学活动,一方面在内容上具有针对性、吸引力,易于接受主体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符合接受主体的心理特征,借助接受中介达到接受主体与客体之间“无缝对接”。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团日”活动中,针对大学校园中一些学生贪图享受、、缺乏吃苦精神等陋习,我们组织主题班会,通过阅读、讨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追寻人生的意义、告诫其珍惜大学时光。真理越辩越明,智慧在交锋中闪现。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为借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指导学生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疑惑,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吸引力,其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事实证明,“红色理想与信念”是永远不变的主旋律,但宣传方式必须与时俱进,符合不同受众差异性的心理特征。
二、团学活动的参与广泛性、效益深广性利于接受主体产生行为认同
    课外团学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机制广泛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具有接受主体参与广泛性、接受客体效益深广性的显著特点。它因时因地制宜,可以突破班级、专业、年级甚至学历水平的界限,在同一价值目标下集合接受主体于同一个活动群体中,进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交流、互动,实现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活动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周期性的。地点不局限于校内,可以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这就使得活动在结构、内容、形式和体系等方面能及时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而保持动态性,寓思想教育、观察分析、拓展思维于其中,保证教育效果的持续有效性。
    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过程中,基于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接受主体无论在理智上还是在情感上都产生了价值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进而指导自己的活动,形成行为认同。行为认同是价值认同的最高境界,也是其最终指向。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认同的建构并不是要从外界强加给接受主体一套绝对高尚的价值体系,它是通过基本的社会共同价值要求供给,在向接受主体提供合理的社会价值要求的同时,使“自我”在日常经验生活中逐步实现“自我”(认同主体即接受主体)追求与“他者”(认同客体即接受客体)要求的内在统一和有机和谐。在价值认同过程中,如果离开相应的行为,那么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也就失去了坚实的着力点,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意义。一般来说,衡量行为认同的指针仅用“知晓度”、“理解度”、“赞同度”、“支持度”是不够的,应该再加上“思想行为吻合度”和“行动贯彻度”,因为认同要以观念的形态出现,最终还要通过行为认同活动实现自身。这就要求,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在运行过程中,要注重活动效果的测评,及时处理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活动方案,力求活动效益的深广性,形成良性循环。
    从本课题组收集的情况来看,各实验班通过“我爱我的祖国•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年征文比赛”、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箴言创建活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团日活动设计大赛”等实验方案的学习、体会、总结,对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信念、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经历了从“没有深刻印象”到“似懂非懂”再到“深有感触”一个明显升华的飞跃过程。特定的接受环境容易引起其情感共鸣,“爱党爱国爱人民”、“奉献精神”等活动主题也就获得接受主体的情感认同,伴随着活动后期的继续教育,此价值认同逐渐内化为其行为认同。
三、高校给予的制度保证和人力、物力支撑利于接受机制的构建
    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研机构的设立,为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提供了实践载体。各高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自身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期以来,各高校设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教学单位,如思想政治教研部(室)、马列主义研究部(室)、社会科学教研部(室)等,充分利用“两课”、课外团学活动等载体,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持久、深入的党 史、国情教育,并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学生提升思想素质、解决思想疑惑,有力保证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而且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能够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教育信息,测评教育实效,完善运行机制,从制度层面维护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的正常运行。
   其二,高校不断增强的人力资源、物力保障,为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力量。新形势下,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各高校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加强科研力度、充实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层次,并在生均经费划拨、图书购置、教材规划、多媒体使用、网络支持、活动经费保证等方面提供支持,确保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力度。这些因素和外在条件,都是举办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的课外团学活动必须的支撑,也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随着高校不断推进教育管理体制、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校课外团学活动的内容、方式、管理也必将不断创新,这势必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小新.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静.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612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