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传统与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分野
本世纪初,日本教育界开始了一系列以推进“传统与文化教育”为宗旨的研究与实践。从教育基本法、课程标准等政府颁布的教育文件,到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政府到民间学术团体,“传统与文化教育”成为教育政策、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实际上,日本文部科学省自1996年开始的“传统文化推进项目”,当时并没有在“传统”与“文化”之间加一个“与”字。那么,“传统与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差别呢?
对此,由众多专家参与编制的《东京都立学校“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方案》作了这样的解释:所谓“传统与文化”不仅仅指由过去传承而来的传统文化,它包含了三个方面:“历经漫长岁月、形式发生多种变化而传至今日的事物”、“在现代得到好评的有价值的事物”和“形成新的文化并将在未来继续拥有生命力的事物”。它们相互交融,形成一条自过去流向未来的绵延长河。[1]简言之,“传统与文化”包含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未来文化。
参与编制上述课程方案的“和文化教育研究交流协会”理事长中村哲在分析“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与文化教育”的差异时指出:传统文化教育是与培养热爱家乡、珍视家乡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的情感和态度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宗旨联系在一起的。而“传统与文化教育”的宗旨是培养能够理解、表现、交流和创造传统与文化之价值的素质。[2]
在学校课程实施层面,中村哲还指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局限于较好地保存着传统文化的地区,课程内容也以具有历史传统的民俗为主,例如,日本舞蹈、歌舞伎、大鼓、传统节日、地方歌谣、民谣、陶瓷器、手工艺等。与此不同,在开展“传统与文化教育”时,各所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来编制课程内容,这些地区未必有悠久的传统,但是总有一些文化资源,因此“传统与文化教育”适合更多学校开展。
由此可见,“传统与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比有着更宽广的视野,更深厚的内涵,更远大的追求。它从过去、现代、未来相互联系的角度谋求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不停留于传统文化,同时重视现代文化以及新文化的创造;它也不局限于培养学习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更注重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创新能力包括丰富的表现力、积极的交流和传播能力、执著耐心的钻研精神;无论有没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任何学校都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传承与创造的教育活动。当然,在“传统与文化教育”中,有着漫长历史的传统文化仍然是课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的学习必定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联系在一起的。
二、“传统与文化教育”的政策推进
1.文化发展战略:文化立国
2002年,文化审议会作为日本文部科学大臣和文化厅长官的咨询机构,发表了一份题为《创建尊重文化的社会——为了实现每个人都拥有丰富心灵的社会》的咨询报告。该报告阐述了文化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促进全社会珍视文化的途径、方策,这份报告展现了日本将以“文化立国”为宗旨的日本文化发展战略。
报告指出文化在未来社会中具有五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1)文化对于人能够像人一样地生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文化能够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连带感和凝聚力,是人与人共同生活的基础;(3)文化能够实现更高水准的经济活动;(4)同时促使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进步能真正为人类的发展带来益处,(5)甚至可以保持世界的多样性,成为世界和平的基石。
该报告还指出,一个尊重文化的社会须通过五个途径来实现:(1)社会所有方面参与到文化振兴事业中;(2)培育珍视文化的心灵;(3)创造代表国家形象的文化艺术;(4)保护并积极利用文化遗产;(5)有计划地、综合地向世界传播日本文化。
其中“培育珍视文化的心灵”与教育密切相关,具体包含五项内容:(1)充实尊重我国历史、传统及世界多元文化的教育;(2)推进儿童的文化体验活动;(3)丰富教师的感性和文化涵养;(4)重视国语;(5)振兴地方文化。
随后,日本政府根据该咨询报告提出的文化发展思路,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推进文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2.国家课程标准的修订:充实“传统与文化教育”
首先,日本对战后初期在美国占领军指导下制订的《教育基本法》首次进行了全面修订。原先的《教育基本法》彻底否定了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倡导和平发展与民主主义思想。一部分日本人因担忧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复活,始终反对修改《教育基本法》。但是,另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基本法》是在战后特殊的背景下制订的,不符合日本的国情,忽视了日本独特的文化,也不能适应信息化、多元化、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变化,必须加以修改。经过多年的争议,《教育基本法》最终得到全面修订,于2006年颁布。《教育基本法》在教育目标中增加了一条新内容:“基于我国的传统与文化,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中的日本人”,第一次用法律形式保障日本的传统与文化在教育中的位置。
根据修订后的《教育基本法》,文部科学省对中小学课程标准重新进行了修订,并于2008年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新版课程标准在多门学科中充实了有关日本的传统与文化方面的内容,例如,国语科增加了传统经典,小学社会科增加了日本历史方面的内容,初中社会科的地理、历史、公民三领域和技术与家庭科均增加了有关日本传统生活方式的内容,音乐科增加了日本民歌和日本民族乐器,美术科增加了日本的美术文化,保健和体育科中增加了武术等内容。对于为何要在课程中充实传统和文化方面的学习内容,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2008年1月)解释道:当今社会要求每个人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能够与其他国家的人共存,鉴于这种现实,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和本地区的传统和文化,拥有作为一个日本人的觉悟,以及对乡土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而且,对传统和文化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而且对于进行自我对话、提升自身素养来说也极其重要”。这段话明确了传统和文化在社会关系和个人成长两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三、“传统与文化教育”的课程实践
1.东京都“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
在中央政府着手修订课程标准之同时,日本一些地区的教育委员会也开始了推进“传统与文化教育”的实验研究,其中东京都教育委员会的一系列举措最引人注目。
东京都教育委员会于2005年开始实施“推进日本传统与文化理解教育项目”,该项目选择了1所幼儿园、29所小学、16所初中、10所高中、4所特殊学校作为实验学校。2006年东京都在总结实验成果的基础上,陆续发布一系列有关开设“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的文件,包括课程方案、教材集、教学指南等,为在都立学校全面开展“传统与文化教育”提供具体指导和参考资料。
2006年发布的《都立学校“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方案》阐述了“日本的传统与文化”之内涵、课程开设的意义、课程编制的基本方针、课程目标和内容、年度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求、评价建议,并列举了来自实验学校的6份年度教学计划和27篇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关于开设“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的意义,该课程方案写道:开设这门课程“不仅仅在于加深对乡土和祖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历史的理解,而在于它有助于培养自主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传统与文化的实践力,培养以这种素质和能力为基础去理解和珍视异文化、接纳价值观差异的意识,从而成为受世界各国信赖和尊重的人”。
课程目标被定为:“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中的日本人应具有的作为日本人的觉悟和自豪感,以及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和素质。”
课程内容由四个方面构成:[3]
(1)有关日本人的心灵
①理解日本人对于自然的纤细感受以及人与人之间细致入微的礼节,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并能向他者加以解释和传播。
②体味包含于言语和举止中的独特的善意和美感,并能自主地加以表达和表现。
③深入理解乡土和社区中传承下来的习惯、人与之人之间的血缘和情感纽带。
④理解与围棋、将棋、茶道、花道和武道相关的传统思想方法,探索其中蕴含的日本人的精神文化。
⑤通过学习区域社会的历史注意到不同区域间文化的差异,并将自己的所学运用于文化的创造和传播。
(2)有关衣食住
①调查日本衣食住的总体变迁过程,感受其独特性,具有传承日本的传统与文化的意愿和态度。
②对于和服蕴含的丰富的美产生兴趣,掌握和服在不同节日和不同四季的不同穿法以及穿着和服时的行走姿势等基础知识。
③理解日本料理和餐具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
④加深理解日本的居住空间是在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追求与自然的协调,形成珍视文化遗产的态度。
⑤注意到支撑文化的人们所创造和使用的技艺和工具之精湛,具有传承技艺、钻研工具等尊重和发展传统与文化的能力。
(3)艺术
①理解日本艺术的特点及变迁,提高对文化的继承与创造的兴趣和热情。
②理解从古代至今文学、美术、音乐以及乡土传统艺术的多样性,拥有自豪感,并具有介绍给其他人和国际社会的能力。
③能够从接触多种多样的艺术,发展到积极地去表现和创造。
(4)有关保存与修复的“传承”问题
①理解保存和修复传统与文化的意义,形成传承日本传统和文化的意愿和态度。
②在学习传统技术的过程中,形成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和创造做贡献的意愿和态度。
关于评价,该课程方案参照文部科学省针对所有学科提出的评价视点,提出了“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的四个评价视点:“对日本传统与文化的兴趣和态度”、“创造力”、“发表和交流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关于课程编制方式,方案要求都立学校在每个年级每周安排两课时用于学习“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该课程由若干科目构成,每所学校可以根据所在区域的特点以及学校和学生的特点自主开设科目,并决定科目名称、目标和内容。每门科目为2学分,各门科目的课时数和开设年级都由学校自行决定。从实验情况来看,多为一科目开设一个年度。无论什么科目,都被要求突出“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这门课程的特性,即“不仅包含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还要包含传至未来的现代文化。也就是说,要基于传统去创造新物,学习活动始终关注‘与现在的联系’”。学校所开设的科目必须遵循三个原则:注重理解和体验区域社会的文化;注重对传统与文化的理解以及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表达表现和创作。
东京都的这份课程方案,最初只要求所有都立学校开设“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都立学校只包括都立高中和招收残疾儿童的都立养护学校,所有公立小学和初中都是由下一级政府设立,即都是区立、市立或町立学校。但是,为了推动东京都所有公立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开设“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东京都又出版了面向小学和初中的“日本的传统与文化”教学指南,通过列举21个实践案例指示小学和初中落实前述课程方案的方式和方法。
2.“传统与文化教育”的教材开发
系统开展传统与文化教育,除了必须研制课程之外,还需要开发有助于开展具体教学活动的材料——教材。从东京教育委员会所编辑和发行的《日本的传统与文化教材集》中可以看到“传统与文化教育”的教材种类繁多,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广泛领域,涵盖文化的多个层面。该教材集列举了31份教材,按照“基本单元”“体验和创造单元”“新文化单元”三大部分分类。
(1)基本单元(含10份教材)
色、形、纹——学习使用包袱布Ⅰ;折叠、包裹、打结——学习使用包袱布Ⅱ;阅读各种各样的文字;日本游戏;筷与碗;日本的住宅;作为文化的日本之音;漫步江户和东京;倾听和之声;节日的魅力。
(2)体验和创造单元的教材(含14份教材)
制作动漫画卷——从鸟兽戏画、北斋漫画到现代动漫;摩登城市东京的生活文化;身边的信息和
媒体;探索出版文化的诞生;仪式中的音和音乐;世代相传的日本民歌;大相扑和现代生活;和服的着装;学“道”——花道、茶道;道具和工具;生活中保存的江户文化;学习武道;学习象棋;学习围棋。
(3)新文化单元(含7份教材)
事件、信息和媒体;现代艺术中隐含的日本的传统与文化;折纸鹤——宇航员野口的“宇宙鹤”计划;来自“和”文化的日本品牌;体味日本式的感性——挑战手工制作和乐器;西式舞蹈与和式乐器的结合;举办日式晚会。
上述各单元中的每份教材都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要点、相关知识的解说、学习课题(包括思考题、讨论题、调查作业等)和参考文献。有些教材还附有学生作业单和已经完成的学生作业案例。后两个单元的教材比“基本单元”教材多了一些创作类活动的提示。
基于“过去、现代和未来之文化联系”的视点而设计的东京都“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未来文化紧密联系起来。从上述课程方案和教材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中村哲所解释的那样,这一课程方案追求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本国的传统文化所拥有的价值,而是让学生能够通过传统文化与国内外多种文化的比较、吟味和交流,去面向未来创造出新的文化。”[4]
3.民间对“传统与文化教育”的推动
除了东京都教育委员会主导的“传统与文化教育”课程开发和实践之外,日本其他地区也有文部科学省指定的“传统与文化教育”实验区和实验学校,这些地区和学校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与文化教育”的课程资源,推出了很多优秀的教学实践案例。而民间学术团体“和文化教育研究交流协会”在推动各地学校开展“传统与文化教育”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和文化教育研究交流协会成立于2006年,协会总部设立在兵库教育大学内。该协会成立后,每年召开和文化教育全国交流大会,陆续出版了《“和”文化之风吹进校园——创造心技体的学习场》、《和文化——体感日本传统的问答辞典》,以及一年一册的《和文化教育研究纪要》,在交流各地的和文化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构筑传统与文化教育的理论。
该协会的理事长、兵库教育大学教授中村哲是和文化教育的主倡者,也是该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关于和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宗旨,中村哲指出:“首先,和文化的‘和’代表‘日本’,因此和文化教育可以理解为基于日本的生活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等开展的教育。但是,不同于为培养爱国心和爱乡情而开展的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文化教育谋求在心、技、体相互统一的学习场中继承与发展和文化自身的价值,是一种文化创造取向的教育。其次,和文化教育的‘和’包含了和谐与和平的含义。和谐指自然与人、人与人、心灵与身体的和谐,是和文化的本质所在。而和平意味国内外没有战争,这是文化创造的基础。”[5]
根据上述阐释,可以说和文化教育就是“传统与文化教育”,但是倡导和文化教育的人们以不同于官方的立场和视角阐释了“传统与文化教育”的内涵,并提更具体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成为“传统与文化教育”的一个流派。实际上,日本政府所倡导的“传统与文化教育”更多地是出自于培养爱国心、爱乡情和民族凝聚力的目的,而和文化教育研究协会更偏重于培养文化创造力这一目的,并且构筑了一套心技体合一的教育方法论,这一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创设心技体统整的学习场,让学生模仿、修炼形式化的技艺,体认蕴含于技艺中的精神,形成身心合一的人格,从而养成灵活运用体认的技艺进行文化创造的素养。这一方法论为“传统与文化教育”实践中如何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的关系、技能学习与心灵培育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加入和文化教育研究交流协会的学校和个人很多来自于“传统与文化教育”的实验学校,还有艺术家、文学家和各领域的学者。中村哲等大学研究人员直接指导这些学校的“传统与文化教育”实践。以下两则教学案例反映了文化创造取向的“传统与文化教育”的理念。
案例1 日本的游戏——伊吕波纸牌
伊吕波纸牌诞生于18世纪后期,纸牌共计96张,由48张读牌和48张花牌构成一付。读牌上分别写有以48个日语假名开头的谚语,在花牌上有与读牌对应的48幅图画以及句首文字。玩纸牌的人将花牌在榻榻米上排成一排,将读牌人读到的对应花牌迅速取走。得牌最多的人为胜。伊吕波纸牌被认为体现了日本都市庶民阶层的智慧和机智,是日本市民文化的宝贵遗产。
教师首先让学生玩纸牌,猜谚语。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关东地区和关西地区纸牌上的谚语存在差异,即谚语第一个字的发音虽然相同,但出现的谚语却完全不同,从而理解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同时也学习了谚语的表达方式。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谚语,并制作纸牌。制作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负责编谚语,制作读牌;另一部分学生负责绘画,制作花牌。制作活动完成后,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对文化创造的意义和含义的看法。
中村哲对这则教学案例做了这样的评析:该案例不是以日本人应有的形象和素质以及日本文化的优秀性作为前提、并将这些传统的文化价值作为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而是把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和文化创作本身作为目标。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该案例着眼于被长期传承下来的文化所具有的价值以及产生这种价值的技术力量,而且让学生通过开展向国内外发送信息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创造未来新文化的能力。[6]
案例2 从鸟兽戏画和北斋漫画到日本动漫
风靡世界的日本动漫被认为起源于日本古代的“绘卷”,这是由于人们发现日本绘卷的代表作“鸟兽戏画’”的连续情节和角色设计与现在的动漫有很多共同点。该单元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追溯日本动漫的历史渊源,对古代绘卷“鸟兽戏画”和19世纪的北斋漫画① 进行比较,分析古代绘卷在时间、画面构图、角色设计上独特的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成
若干小组,运用古代绘卷的表现手法合作创作绘卷。教师要求学生首先设计只用四幅画来表现的故事,然后设计漫画中的角色形象,最后分工制作完成连环漫画。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体会不用语言来表现故事的方法,以及连环漫画制作过程中的独特的分工方式。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分析现代日本动漫在色、形等表现手法和内容上的特点,并通过小组合作绘制具有这些特点的动漫绘卷,从而认识到“文化是一种创造”,“传统和文化”是在“传承→评价、模仿→创造”的循环往复中发展起来的。
这则案例从学生极感兴趣且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动漫为导入材料,把学生引入到日本古代绘画史,将现代文化与传统艺术联系起来,由此理解风靡世界的现代日本动漫与古代绘卷的联系,对古代绘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现代动漫的艺术表现手法之异同产生学习兴趣。同时又通过两次绘卷创作活动,加深理解古代绘卷和现代漫画的创作方法,初步掌握运用古今不同的绘卷创作手法创作自己的故事的技能,从而体会文化创造的乐趣和意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文化理解力和面向未来的文化创造力的有机结合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此外,日本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也介入到“传统与文化教育”研究之中。例如,东广岛市中小学普遍开展“传统与文化教育”,而东广岛市在日本全国学力测验中的成绩高于全国平均分数,社会心理学家浅川潔司等人深入东广岛市的中小学开展实证研究,揭示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机制。这项研究将于2012年发布研究结果。再如,有学者通过研究,对折纸、尤其是折叠“连鹤”② 这一日本人发明的传统游戏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有效学习所必需的注意力、持之以恒的耐心等心理品质,以及培养运用传统折纸方法创作富有新意的作品的创造力等功能进行实证研究。
四、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受到愈益广泛的重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发布的许多文件都强调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例如: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2006年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第七部分“民族文化保护”的第13条中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坚持德育为先”作为教育发展战略主题之一。“坚持德育为先”的内涵中包括“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例如,2005年上海颁布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上海市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教育将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随后,中小学各学科都研制了各学科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南。
从各地中小学的校园网和教育刊物中,可以看到传统经典、古典诗词、书法、民乐、陶艺、茶艺、武术、戏曲以及剪纸、皮影、年画等地方民间工艺纷纷走进了中小学课堂。
综合党和政府的文件、研究论文和中小学教育实践,可以发现我国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与两个国家发展目标相联系的:一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国家战略目标。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被认为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不竭源泉,与之相适应学校教育必须担负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二是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养、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这一思想道德建设目标。从学校教育实践来看,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与第二个目标的联系更加紧密。可以说,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宗旨与日本政府主导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因为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对外发展战略,即要向世界传播本民族文化、以文化来强国;二是对内的任务,即提升国民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培养具有丰富心灵和完善人格的公民素养。
但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少了日本“传统和文化教育”所具有的过去、现代和未来文化相联系的视野,缺乏面向未来的文化创造的追求。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及提高道德品质,这些固然重要。但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战略来说,仅局限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我国学术界缺乏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代表传统文化的各种事物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中,学生的身心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这种改变的机制是什么样的?怎样的材料、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由于这些问题都未得到研究,教育实践得不到理论的指导,实践成果得不到科学的验证,学校只能将学生在一段时间一定程度上掌握某个传统技艺以及口头表达出来的民族自豪感作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成果。
为了实现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传统与文化教育”,拓展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视野,将传统、现代和未来联系起来,设计系统化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种代表性事物在培育学生的心灵和创造力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并研究开发更加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尤其是体现创新精神的传统技艺。我国的专家学者应学习日本的专家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广泛领域,介入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构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模式。
注释:
① 葛饰北斋(1760~1849)是日本伟大的浮世绘师,对欧洲绘画界产生巨大影响,他是将“漫画”一词用在画作上的第一人。其创作的漫画被称为北斋漫画。
② 用一张方形纸通过不同的裁剪,折叠出数目不同彼此相连的鹤。例如将方形纸裁减成99等分,且每一片纸都相互连接,就可以折叠处99个大小相同、彼此相连的鹤,而且相连起来的形状也可通过不同的裁剪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