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大学生作为未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素质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大学生作为未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素质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切实针对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师生的特殊性,因势利导、科学施教、持之以恒地做好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各少数民族青年的优秀代表,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肩负着建设和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促进和巩固民族团结的特殊重任。因此,把他们培养成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家乡,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现就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如下几点思考。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本着尊重多样、包容差异的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我们要尊重人类的多种文明成果和形式,主张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只有在多样性的碰撞中才能不断繁荣发展。社会思潮属于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差异性和多样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尊重差异绝不是放任自流;包容多样绝不是放弃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是即将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力军,理性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掌握其精神实质,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辩证学习当代社会思潮,正确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
二、把爱国主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是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美德。爱国主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有人类开始,先辈们出生、生长在自己的土地上,也用辛勤的劳动和智慧改造着这块土地,他们熟悉着祖国的地理环境,并不断受惠于祖国的物质资源,创造了文化,积累了文明。他们一代又一代享受着祖国文化的熏陶,又为促进文明奋斗着。国家如同自己的家,有谁又不爱自己的家呢?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的爱恋之情,并通过演化、提炼、升华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对民族对祖国真挚而深厚的爱。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创造了悠久的中华文明,缔造了伟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组成了相互依存、同甘共苦、和睦相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统一、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
在民族地区要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激发高校学生的爱国情怀。宗教,“借助心力,即认知能力的扩张,超越有限,领悟无限,乃至把握无限,从而实现人生的终极价值的合理性过程,或者说思想实践”。显然,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作用,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自然过程。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将长期存在,这就告诉我们:“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而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信仰应自由,即“公民有信教或者不信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或者那种宗教的自由,有信仰同一宗教中的这个教派或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或者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在民族地区高校,抓住民族学生对宗教信仰的特别情感和强烈的敏锐性,通过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其主要途径有:第一,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信教”问题,让他们主动吸收宗教文化的积极因素、剔除其精神糟粕,自觉明辨正教与邪教,坚决与利用宗教来分裂祖国的行径作斗争!努力培养他们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热爱祖国的情怀。第二,加强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教育。我们知道: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与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休戚相关。没有“大家”,何言“小家”?爱国主义意识教育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自己的骨肉同胞、国家的深深的爱,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来创造更加强大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来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前进,使爱国主义——这一“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发挥出它的真正巨大作用!第三,要求信教学生应把爱国与爱教结合起来,宗教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为当代民族大学生,应通过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关注,来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从而肩负起当代大学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通过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繁荣富强祖国的社会价值的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建设祖国、服务祖国、报效祖国而谱写最辉煌壮美的乐曲和诗篇。
三、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我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具体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其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拒绝邪教”的防范教育铺设了良好基础。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列宁指出:宗教偏见最深刻的根源是穷困和愚昧;我们应该吸收科学来驱散宗教的迷雾,使群众摆脱对死后生活的迷信。在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通过普及科学精神和提高哲学辩证思维两个方面来防范邪教歪理邪说的蔓延。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不停留于科学知识的普及,而是突出科普工作的精神实质,使科学精神深入人心。如果学生具备科学精神,触类旁通,就能根据一般的科学方法辨别真伪,使邪教原形毕露。思想政治教育从关系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未来的高度上来重视科普事业及其对人的品质塑造。一方面,强调利用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和致富;另一方面,重视对人的科学精神、科学品质的塑造,而且要延伸到社会生活、思想道德领域,覆盖所有社会群体。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用哲学的辩证思维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任何科学技术包括高新科技都只能解答、解决目前认识水平与物质条件所允许范围内的问题,而无限“必然王国”的疑问及神话,也只能靠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新手段不断回答、解决。在科学技术发展面前,永远有一个未知领域。邪教利用人们在认识论上的理论误区,利用科学上的许多未解之谜,故意曲解现代科学中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原理,夹杂一些神秘主义的怪诞理论,使这个未知领域成为了异端邪说、伪科学的滋生之地。认识论上的困惑仅用一般科学知识本身是解决不了的,要用哲学上的辩证思维来解决。要在科学未知的领域上捍卫真理,防止少数较高层次知识者走入歪门邪道,造成恶劣社会导向,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使大学生掌握辩证的科学发展观这把揭露和批判邪教本质的锐利武器,使形形色色的伪科学、歪理邪说无机可乘。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辨别善恶的能力。驱恶向善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但如果看不透生活中披着伪善面具的“恶”而“从善如流”,必定造成害人害己的悲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灌输“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引导人们自觉地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社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现阶段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突出道德建设,着重深入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塑造国民的整体道德素质。处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遵守社会公德,讲平等、诚信和互助,不能不允许有不同意见、不同声音,不能靠邪门歪道发不义之财,不能受人蒙骗又蒙骗他人,更不能以过激行为损害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各成员间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维护权利和尽好义务是建立家庭美德的要求。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应从多方面着手,但主要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现阶段,我国的道德建设正处在“爬坡期”,更需要正确的道德发展观来指导。只有常抓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才能防止各种歪理邪说和邪门歪道乘虚而入,保护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不致酿成严重社会问题。
四、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尊重少数民族学生主体地位”原则
因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的差异,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学及自我教育、管理能力与汉族学生相比有差距,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他们的差异性,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加强对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坚持民族团结的时代精神,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事业服务,要体现民族团结、民族进步这一时代精神。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在经济生活、文化风俗及社会背景方面的差异,照顾少数民族学生对思想教育的特殊需要,成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五、开展适应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要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易兴奋、好动、热情高,集体观念强等优点,开展一些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公益性等多种形式的各项活动,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移默化的作用,有如春雨一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思想变化产生积极而美好健康的影响,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6]。在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时,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活动主题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切忌使活动流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那一种方式,其目的和落脚点是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实际问题,完成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傅三顺,霍旭.当代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4):73~77
【2】郎润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我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西藏教育,2010,6:18~20
【3】陈茂荣.把握民族高校学生特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100~107
【4】麻天祥.中国宗教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
【5】罗宗火,杨倩.论思想政治教育在防范邪教中的作用[j].广西社会科学, 2004,11:25~28
【6】晋龄,扎西.浅谈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3:96~10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