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让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教学中的教育性表现在教材内容中进行思想教育渗透。从化学学科的具体内容出发,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素质教育、环境保护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动力。
我们在讲授“元素、元素符号”这节时,向学生介绍在元素的命名中体现了不少爱国者的赤子之心。如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用“钋”来为她发现的新元素命名。讲“硫”时,可写“一硫二硝三木炭”的反应方程式,提到黑火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创举;在讲金属的冶炼时,提到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在近代,我国著名的化工专家,“侯式制碱法”——创造者侯德榜先生,怀着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毅然离美回国,在强烈爱国主义的驱使下,忘我工作,打破了外国垄断的制碱局面,在中国建立了一座碱厂,他研制出了“侯氏制碱法”,使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中华民族争了光;结合“蛋白质教学”可讲1965年我国成功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结合“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可讲2005年我国的“神舟六号”载人上天;我们也可适当地介绍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通过学习物质的组成和微观结构,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电子、光子及其他基本粒子构成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世界上一切物质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一滴蓝色钢笔水滴入水中的扩散现象是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结果,人们嗅到的特殊气味是特定物质在空气中运动的结果。使用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还可直接观察物质分子的微观化学运动及结构。
2、对立统一规律。化学变化就是吸引和排斥的矛盾运动过程,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建立起统一体,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中学化学中对立统一关系比比皆是。例如在讲纯净物时,介绍了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的,如高纯硅,硅的纯度可达 99.999999999%,可仍有少量的杂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但是,有得必有失,所以在同一个反应中有氧化剂则必有还原剂;类似的还有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化合和分解,加成和消去,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吸热与放热,风化与潮解,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与逆反应,平衡与非平衡等都反映了化学变化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3、量变质变规律。恩格斯说过:“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量变到质变是化学运动的基本形式。化学中的量指的是相对分子质量、核电荷数、电子数、化合价、原子半径、离子半径、键角、键能、键长等等。化学知识中充满着物质由于量变而引起质变的事例。例如缓慢氧化导致自燃,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逐渐积累达到一定量(即着火点)就会质变(燃烧);由于原子内核电荷数的变化引起的元素种类的变化,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一项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如核电荷数为1、11、17的分别代表三种元素,具有很不相同的化学性质;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碳元素、氢元素原子个数的不同,形成了成千上万种烃类化合物;无水乙醇与浓硫酸共热反应,在140℃时生成乙醚,继续升温,在170℃时生成的却是乙烯等等。
三、环境保护教育
“人口、能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核心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给人类带来进步和幸福,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如
全球化的能源问题,水资源污染问题,有害废弃物问题,臭氧层破坏和地球升温问题等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宣传“绿色化学”观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例如讲述“氮族元素”这一节时,氮氧化合物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讲解“氧族元素”这一节讲到硫的性质时,告诉学生硫的氧化物会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例如在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是硫的氧化物污染环境的结果;讲解“卤代烃”时提及氟氯烃具有无毒不燃稳定高效的优点,广泛用作致冷剂、发泡剂等,但它们对大气臭氧层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我们在化学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时,不仅要把德育教育与有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要根据有关内容选择契机,自然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的熏陶,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自身素质,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之获得潜移默化的效果。否则就会造成“硬塞”、“横插”现象的发生,导致德育与化学形成隔阂。我们要做到“化雨”入土,以收“润物细无声”之效。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6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