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处于转变模式、建立特色的关键阶段,只有树立正确的
职业教育课程观,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真正含义,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木特征,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开发和建设学习领域课程,才能建立起属于我国
高等职业教育自己的课程类型和教育类型。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过程;实施效果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多元化与网络应用的普及,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发展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往往注重的只是规模的扩大,表面的发展,忽略了高职院校实质性内涵的建设,导致高职院校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对高职院校的教育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改革,然而,众所周知,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历来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出发点。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的应变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正处于转变模式、建立特色、与时俱进的关键阶段,只有彻底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学生成长要求,满足社会的需求。
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内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过程,并分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在教学中实施的效果。
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历程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特点,中国特色的课程开发初露端倪。就课程体系而言,本文认为主要经历了四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见图1)。
(一)“理论模块 + 实践模块”课程模式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三段式”课程体系即:在一定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向某一专业方向纵深发展,通常分为三段,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这种课程体系模式一直是高校的主流,然而,自1980年高等职业教育从普通高校单独列出以来以后,为了使课程体系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在“三段式”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第一次的改革,这次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时间和内容,实训课程可以单独设置[1]。为了能对这一阶段改革前后进行对比,本文用图示予以说明(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改革后将实践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其改革的趋势是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理论和实践课程完全并列开来,有明显的分界,并没有将职业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统一起来,而仅仅将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一个补充或延伸,其整体导向实际上还是理论为主。故此,相对“纯理论课程体系”来说,本文将之命名为“理论课程体系”。
(二)“宽基础 + 活模块”课程模式
在此之前,高职教育实施的“理论模块 + 实践模块”课程模式只是将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一个补充或延伸,并没将实践课程与职业岗位进行有效的结合,对学生的工作岗位能力的提升没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宽基础 + 活模块”课程模式是按照学习理论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其课程教育目标定位非常明确,即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以及全面发展,这个阶段课程开发的要求就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此阶段,综合职业能力分解为关键能力和从业能力,其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是通过集合一群相关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来实施的,体现一种专业知识面宽的局势,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并不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我们称这部分为“宽基础”部分;“从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学习模块,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块,这主要体现教学中的“活”——“教学模块设置的活,学习模块选修的活”,然后针对相应确定的某个岗位进行训练,为就业做技能方面的准备。
(三)“项目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开发模式与基于学科知识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的课程开发模式有着本质区别。项目课程模式是基于工作任务分析、行动导向的一种教学新范式,是为了行动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此阶段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来确定课程门类,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同时通过职业能力来确定课程的内容,因为知识的掌握应服务于能力的建构,所以应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来组织课程内容;进而应该按照工作过程来设计并确定课程的顺序。整个过程我们图示如下(见图3)。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工作过程是此阶段课程内容重组的参照系,是课程开发的导向,整个过程主要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学生全程参与职业活动为序展开。在教学中表现为,感知和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相关知识要求,然后再开始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自始至终与职业实践相联系,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项目课程的开发更加凸显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能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立马上手操作;但这种课程模式存在不足就是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以往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团队的观念更新等还无法适应教学要求,有时难以找到和开发出完全满足专业要求的项目,将所有的课程都改为项目课程还难以实现,同时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充足的教学场地、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大量资金投入等。
(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从而构建相应课程体系,可以说是从工作过程分析到课程体系构建单向过程,而并没能很好的并有效的施行工作过程及课程的双向研究,这就使得“项目课程”存在难以找到和开发出完全满足专业要求的项目这样问题,为此,课程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到目前为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得到重视,该模式体现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间的双向研究,如图4所示。
高职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有三层含义:一是将课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通过分析、综合,把工作过程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新设计课程——课程自身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二是按照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顺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课程建设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三是对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岗位的整个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2]。
总结本文所述四个变革历程,可以得出: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职业岗位的联系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单向研究到双向研究的过程。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要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按照综合情境的分析-行动领域的导出-学习领域的确定-学习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六步法)的路径推进,将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学习领域(课程)中。
(一)综合情境的分析
本文所指的综合情境分析是通过调查研究对职业岗位分析、企业综合分析及社会分析的综合分析。而如今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都能做到先对专业所涉及到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然后再对专业的课程进行开发;然而却缺少从更广的宏观层面进行分析,以求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本文就认为不仅要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还应该从企业层面及社会层面予以综合分析。企业层面的综合分析包括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岗位职员需求、企业职业能力要求及企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社会层面的综合分析包括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到国家层面的分析,分析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及相关政策、行业发展需求、劳动力市场等方面。通过实时的综合分析,开发的课程体系实时更新以适应时代需求。企业综合分析与社会的综合分析最终还是要反馈到岗位的分析,企业综合分析与社会的综合分析所起的作用就是保证岗位分析的适时性,我们可以表示如图5所示。
(二)行动领域的导出
通过问卷、访谈、研讨等形式的调研,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资深教师、课程专家共同分析职业工作过程,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并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描述,从而选择典型的行动领域作为未来课程开发的重点。
(三)学习领域的确定
学习领域是经过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它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明线,以知识掌握为暗线,最终编制出功能类似于课程教学大纲的课程方案[4]。学习领域以培养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强调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和独立评估计划的工作能力。
(四)学习情境的设计
在进入实际教学环节前应对相应学习领域进行教学实施方案设计,即学习情境设计。实际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存在很大的区别,故此,如何在教学中模拟实际工作中的真实要素就成为学习情境设计的核心。前文提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双向过程,即“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相互促进与反馈的过程,即不仅要从实际工作问题或情境出发,利用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或规范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教学环节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差异,缩短“学”与“用”之间的差距。同时,学习情境设计中还要考虑到学校教学条件、教师执教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等因素,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完成设计。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
每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步骤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六个步骤的实施,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互动、体现了学生“学”与“评”的结合、促使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整体提升等。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效果
通常的课程开发过程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过程对比如图6所示。
从图6我们可以得出,课程的开发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不仅强调理论(应知)与实践(应会)的结合,而且强调工作任务中的任务关联,从而使构建的课程体系体现知识的关联与扩展,这些知识的关联与扩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及构建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可以看到课程体系的完善可以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企业的岗位设置,引导企业进行岗位调整,从而重新知道课程体系的开发,体现教学与工作双向互动循环促进的过程。
迄今为止,国内高职院校通常较成熟的课程开发方法从注重理论的提升发展到不仅注重理论的提升而且还注重相关技能的提升。而工作过程化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是基于学生行动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这种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是技能、理论与价值观的加和,如图7所示,总体趋势还注重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正处于转变模式、建立特色的关键阶段,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课程观,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真正含义,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木特征,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开发和建设学习领域课程,才能建立起属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己的课程类型和教育类型。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赵惠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趋向[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6):1-6.
[2] 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0-15.
[3] 王风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2008,(98):38-39.
[4] 应力恒.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14-1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6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