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但自主学习如果缺少必要的指导与监控,其学习行为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应当基于有效的思维训练,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
【关键词】自主学习;思维训练;有效
吕淑湘先生曾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这是给学生的一把钥匙,学生拿了这把钥匙就会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 可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塑造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益的必然选择。然而,在专注于学习方式改革与创新的同时,语文教学却往往忽视了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性。
因为,自主学习的核心因素是主体的自觉参与和主体性的发挥,以及教师的组织与指导。自主学习并非放任自流、散漫地让学生“自学”,自主学习的目的、内容有规定性。[1]
案例1:
一位语文教师在进行“句子扩展”专题指导时,给出的预习题是:
以“琴声”为重点,扩展下面语句,使其生动、具体,字数在60个字左右。
琴声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倾听。
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成果交流,第一位学生给出的答案是:“琴声时而清虚淡远,时而酣畅淋漓,时而冰泉凝咽,时而深沉凝重。人愈来愈多,静静围拢过来。”当教师再提问其他学生时,学生均作遮掩、回避状。原来,在此前的一次训练中,学生刚刚做过文学类文本阅读《广陵散》(宗利华),其间有两次对聂政抚琴技艺的精彩描写。在完成预习题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便“信手拈来”,照搬了《广陵散》中的原句。
学生抄袭得来的答案就“琴声”这个扩展重点来看本无太多疑义,但正因为是“抄袭”,所以学生的自主预习环节丧失的是一次绝好的独立思考的有效思维训练活动,“句子扩展”所需要的联想与想象、审读题目与语言表达等必要的思维训练均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既要有内容的规定性,还需要足够的独立性,这便需要教师对自主学习的习惯加以指导与培养,对自主学习的过程加以有效管控。
案例2: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参照课外辅导书“出色”完成预习作业而令教师不置可否的现象,学生“自主学习”获得了“正确答案”,是该庆幸其主动获得的自主意识,还是该追问其对文本阅读、对问题探究的深度?
我在教学《史记》(选读)中的《赵世家》一文时,检查句子翻译的预习效果,要求对“盾素仁爱人,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扞救盾,盾以得亡”一句进行翻译,不出所料,学生受到了参考书的影响,给出的答案基本是:赵盾平素待人宽厚慈爱,他曾经送食物给一个饿倒在桑树下的人,这个人回身掩护救了赵盾,赵盾才得以逃走。这个译文的问题在于没有将“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扞救盾”一句中的“所”字结构落实到位,而将主语“饿人”变为“赵盾”是不严密的。于是,我便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和分析句子结构,推翻了原来的译文。
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往往流于肤浅而缺乏深刻性,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要有一定的预判,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才能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认知能力。
课改的关键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经验的教师会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2]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得创设了条件,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指导与监控,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升思维的深度,这样的思维训练也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张玉新《语文教学到底能给学生点什么》,《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8期
[2] 王栋生《语文教师要勤读多思》,《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2期
上一篇:试论如何实现校园网络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