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的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的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从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学入手,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丰富有趣的生活,体会语言艺术的美。通过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提高幼儿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激发和培养其在语言活动中的创新思维,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1 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多种感官欣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积累文学语言素材
1.1 注重选材
具有审美价值是作为幼儿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选择结构简单、情节有趣、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浅显易懂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实现语言教育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文学作品包含: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散文、散文诗、绕口令等。各类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风格、结构都各具特色,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幼儿体会语言艺术的美,提升幼儿对艺术语言的敏感性,积累文学语言素材,并得到创造性运用语言的启示。
1.2 注重教学形式
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快乐的情绪体验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激发幼儿表达、表现的愿望。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除了传统的倾听欣赏、阅读理解、朗诵表演的方式,更应充分运用:制作课件、设置情境、观看短片、互动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与音乐活动结合、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与简单的手工或绘图相结合等形式,积极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获得综合体验。如:在大班绘本欣赏活动《我妈妈》中,我制作了《孕妇》及绘本《我妈妈》的课件,邀请了班上所有的妈妈们到园参与活动,我在活动开始时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幼儿谈谈对妈妈的认识――“我们每个人在出生前都住在妈妈的肚子里,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我们住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辛苦吗?”,孩子们纷纷回答“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睡觉都不能翻身”、“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走路很重、非常不方便”……,接着我问妈妈们:“孩子们住在妈妈们的肚子里,妈妈们感觉怎么样?”在家长回答后我又引导家长与幼儿一起在配音中观察课件《孕妇》中妈妈们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对孩子呵护和照料的图片,启发他们思考“妈妈照顾我们这么辛苦,为什么脸上却总是笑眯眯的?”并设置了一次互动“那你爱妈妈吗?你是怎样爱妈妈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我会给妈妈捶背”、“我会拥抱妈妈”……在充分表达、交流之后,我切入主题,引导他们展开对绘本《我妈妈》的阅读、理解。孩子显得非常的专注和投入,都能跟随我的问题认真地观察画面内容、品读细节、积极表达、交流想法。最后我让孩子们用红色的手拉花用最快的速度给自己的妈妈送上了一朵大红花,整个活动中孩子不但理解了绘本的内容、丰富了语汇、张弛了想象,更加深了与妈妈间的情感。
2 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感知文学作品语言和结构的艺术表现特点,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艺术语言的构成方式
2.1 运用图谱展示的形式,帮助幼儿直观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
只有掌握了文学作品艺术语言的句式结构,才能有目的地进行仿编与创编的活动。而运用图谱展示文学作品的教学形式将较复杂、抽象的文学作品内容转化呈现为简明、直观、易于理解的图文,突出作品的结构指向,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增加了学习的顺序性和可视性,更有利于集中幼儿注意力。
2.2 利用自主排图的方法,促使幼儿梳理文学作品发展的顺序
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但是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自主排图的学习(下转第256页)(上接第241页)方法促使幼儿认真观察每一张图片上场景、时间、人物表情及动作等细节,引导幼儿分析判断图片间的内在联系,在头脑中梳理出文学作品内容合理的发展线索、顺序,然后进行排列组合。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充分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更巧妙地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整体结构。
2.3 通过合作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理清文学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
表演不仅是简单传达和再现,也是重要的创造性艺术表现活动,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和综合实践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表演文学作品时幼儿必须合作探讨作品中情节发展的顺序、摸清事件的主要线索,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心理、表情,并恰当地运用语气、语调及文学语言进行展示,整个过程不但体现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无形中也帮助幼儿熟悉、理解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2.4 采用有效提问,启发幼儿总结文学作品艺术语言的特点
幼儿对语言结构和特点的认知是在逐步地熟悉、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但并不是反复倾听,幼儿对文学作品结构形式的理解就越深入。关键在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提问,启发幼儿感受、理解和认识作品的结构和艺术语言的特点:提问应层次清晰、循序渐进,体现作品的情节、紧扣关键性细节——转折点、中心点;提问应指向明确,突出作品中艺术语言的特点,如拟人、排比等文学表现手法的感受和理解。
3 通过多种手段构建合理想象的空间,激发创造性运用文学语言的兴趣和潜能
3.1 “第一现场”——幼儿创造性讲演的窗口
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常常有幼儿仿编、创编、续编出别具特色的内容,及时帮助幼儿记录并给予展示将鼓励幼儿的创作行为。例如在仿编儿歌《红红的世界》时,我先提供给每个孩子一副贴有红色亮光纸的“眼镜”,引导孩子将看到的“红色的世界”依据儿歌句式结构进行仿编,然后再提供贴有各色亮光纸的“眼镜”让幼儿自由选择、仿编。在幼儿仿编的过程中,及时通过录音笔记录下来,并整体成文张贴在“家教园地”的“第一现场”栏目中,引发家长的跟踪、赞赏,进一步激发幼儿创造性表现的愿望。
3.2 “每日播报”——幼儿创造性讲演的舞台
续编故事使幼儿张弛想象、乐在其中,其间闪现的不仅是创造的火花,更有丰富的文学语言,无论是一个词,还是一个短句、一次文字修饰,在相互交流中都能带来新一轮的知识收获和创造启示。为此我鼓励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将对文学作品学习的再创造书写成文,积极参与每天晨间的“每日播报”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幼儿的词汇量,拓展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3.3 “心有所想”——幼儿文学创作的园地
基于幼儿对文学创作的喜爱和热爱,为了鼓励幼儿的创作、增进幼儿文学创作的交流,我们特地在大班下学期起设立每月底举办一次的“心有所想”小
艺术家交流会,鼓励幼儿自由投稿并集中展示,邀请家长和幼儿共同欣赏。“心有所想”活动令参与活动的幼儿获得强烈的荣誉感,增强了运用艺术语言时的自信心,满足了幼儿自由创作表达的愿望。
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呈现出自主、快乐的学习特点,较好地掌握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并能创新、创造地运用文学语言,完成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运用的整合过程。
参考文献
[1]梁旭东.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8.
[2]吴振东.排图讲述的组织与指导策略.中国学前教育网,2006-11-0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6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