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论文关键词:有特色 实践型 师资队伍建设
论文摘要:属地化管理后,上海电力学院教师队伍出现了实践型教师比例严重下降,行业特色逐步弱化,教学滞后于生产实际,工程应用能力下降等问题。只有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教师队伍的行业特色和实践能力加强培养,打造一支有特色、实践型的教师队伍,才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原电力部部属高校。在长期依托电力行业办学的过程中,与行业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水乳交融的共生共荣关系。校企之间全面深入的产学研合作,造就了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行业特色鲜明的实践型教师队伍。但是,2000年属地化管理以来,学校经历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其间,教师队伍在规模高速增长、学历和职称结构得到较大优化的同时,却出现了工程应用能力下降、行业特色逐步弱化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加强和电力企业的合作,另一方面充分激发教师下电厂实习实践的动力,校企合作打造实践性教师队伍取得初步成效。
一、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型教师比例严重下降,行业特色逐步弱化
2000年以来,我校教师队伍增长了近两倍,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更是大幅度增长。在学校教师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发生较大质变的同时,具有较强工程应用能力和电力特色背景的教师比例却严重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学校近年来虽然招聘了大量的青年教师,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全国名牌大学,但是,真正毕业于电力和新能源等传统强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比例不高,具有在电力行业工作经历和工程师职务的比例则更低。据统计,2003年—2009年,我校共引进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的教师380多人,其中具有电力企业工作经历和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仅有19人,比例仅为5%。其二,学校属地化管理以后和电力行业没有了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相互联系的紧密度大大下降,电力企业没有了接纳青年教师实习实践的义务和责任,对青年教师进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和产学研合作造成了严重障碍。其三,近年来那些具有丰富的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和电力企业建立有密切合作关系的老教师陆续退休或退出教学科研一线,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行业特色逐步弱化现象的发生。
2.教学滞后于生产实际,实践性教学效果堪忧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发展势头迅猛,一批批超大火力发电机组纷纷上马,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强劲。但是,属地化管理以后,由于高校和电力行业没有了行政隶属关系,信息反馈滞后,跟不上电力行业改革的步伐,甚至游离于电力和能源改革的大潮之外。这种现象反映到教师队伍建设,最直接的后果一是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参与电力行业的改革,没有亲历超大火力发电机组上马和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所以,电力行业的改革和新能源的发展既没有在大学教材中得到及时反映,也没有及时走进大学课堂,导致电力高校的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电力行业的改革步伐和发展实际。二是属地化管理后,电力企业接收青年教师培训和大学生实习实践的动力下降,实践基地不断萎缩,参加实践的青年教师比例不高,实习的时间有限,加上青年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对行业不熟悉、对企业不熟悉、对生产的各个环节不熟悉,甚至连一些设备的名字都叫不出来,所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近年来,我校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和华东地区部分电力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电力企业实习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青年教师的实习实践一是比例偏低,数量有限,难以根本解决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难题;二是浮于表面,不够深入,很难和企业技术人员找到合作的契合点;三是实践成果不能及时反哺于教学实际,二者存在两张皮现象,没有达到预期的实习实践效果。
3.工程应用能力下降,产学研合作出现瓶颈
属地化之前,由于特色高校和行业同生共长、同属一个系统、同一隶属关系,校企关系形同一家,教师和行业的产学研合作非常密切,不少教师经常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调试设备、科研攻关,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技术难题的同时,自己也经受了锻炼,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双师型”人才。随着教师科研实力的增强和产学研合作步伐的加快,一些企业敢于也愿意把大的项目交给学校来做。但是,属地化管理以后,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个别高校服务行业、承接行业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能力下降,企业不愿也不敢把大的项目交给这些高校来做。我校一课题组1998年承接的《江西省电力公司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总标的为740万元,规模为学校历史之最,也是当年上海市教委系统第二大科研项目。我校的产学研工作得到了当时国家教委的较高评价,并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属地化管理后,多数青年教师既缺乏“涉电”专业的学科背景,又缺乏电力企业一线的生产和管理经验、良好的企业人脉关系,更缺乏主动到企业一线实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果导致工程应用能力逐步下降,产学研合作出现瓶颈。近年来,虽然也和电力企业有不间断的科研合作,但是,来自电力企业一线项目的比例越来越低,并且再也没有接到过比江西省电力公司更大的科研攻关项目,青年教师的工程应用和产学研合作能力亟待加强。
4.行业和高校争夺人才现象加剧,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
近年来,电力行业的大发展一方面对电力院校毕业生构筑了光明的前景,另一方面,随着“巩固厂网分开,加快主辅分开,稳步推进输配分开和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等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力行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数量大大增加。加上电力行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电力系统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优厚待遇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高校在和电力行业的人才争夺战中往往处于下风。调查显示,具有电力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每年培养的博士毕业生90%以上都选择了国家级大电网公司或电力系统科研院所。除非遇到有家属需要安排等特殊情况,这些高校的博士毕业生一般不会主动选择高等院校。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2008年,我校在引进清华大学一名该专业博士研究生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已签好聘用合同并为其办好入沪的一切手续后,却被上海一家电网公司挖走了。我校在近年来的高端人才争夺战中,和电力企业打了很多这样不期而遇的遭遇战。
二、打造有特色、实践型教师队伍的对策及思路
1.制定“双师计划”,特色和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摆上重要日程
为尽快改变教师队伍工程应用能力下降、行业特色逐步弱化的局面,我校先后出台了《教师下电厂实习、培训工作实施细则》、《中青年教师下现场参加电力生产实践修订意见》、《中青年教师电力特色培养工程》。2009年10月,学校又出台了《电力特色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简称“双师计划”)》等系列文件,从学校层面对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具体的计划和规划,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有特色、应用能力强的实践型教师队伍被提到了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各个二级学院也都根据自己学科和专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了青年教师工程应用能力和电力特色培养的计划和规划。学校提出,从2010年起,三到五年内使所有新进青年教师通过电力基础知识培训,取得合格证;50%以上的涉电专业青年教师具有到电力企业一线实习实践的经历,熟悉企业最基本的生产、运行、经营、管理等环节;部分教师和企业建立较为紧密的联系,成为具备较强“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同时,学校建立了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把青年教师下电力企业实习实践和进行电力特色培养的情况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并与其他更高层次的人才计划挂钩。
2.建立产学研合作与青年教师培养基地,与企业合作培养实践型师资
属地化管理后,我校虽然和电力行业脱离了直接的行政关系,但是,几十年来和行业同生共长、同脉相连的亲缘关系,互为依托、水乳交融的人缘关系,高度对接、相互渗透的产学关系是割不断的。学校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加强和电力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基地,利用产学研平台培养青年教师。近年来,学校先后在上海外高桥电厂、宝钢电厂、华能上海燃机电厂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和青年教师培养基地,使青年教师到电力企业实习实践经常化、常态化。学校负责制定每学期青年教师选派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电厂则负责青年教师实习实践岗位的设定、产学合作项目的筛选、青年教师工作开展情况的考核,以及青年教师带队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情况的评价等。2010年2月,学校又和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校企合作培养实践型教师队伍是其中的重要内容。3月份以来,20多名青年教师和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一起先后参加了上海世博电站的调试和上海地区22家电厂的世博保电安检工作。日前,双方又在共同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专利,以及合作指导研究生等领域将要开展的合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3.充分利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资源优势,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实践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