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因材施教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因材施教发源于孔子、朱熹时代,当时实行的是个别化教育,因个别差异而施教,而现在的教学是班级授课制,实行的是集体教学,所以,因材施教要适合新形势,根据群体差异而施教。群体差异广泛存在于教学中,有些人没有做到因群体差异而施教,在教学中造成弊端甚多。例如:有些部门或学校盲目引用外国经验,生搬硬套外国教法,结果搞得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有些人不考虑本校情况,盲目学习外地经验,模仿外校教学方法,结果搞得教学质量下降。这不是外地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自己的教学条件、教学设备以及教学基础赶不上人家,不适应外地教法。我们要懂得因群体差异而变通,因群体而施教。我认为大到国家的整个教学系统,小到教学班级的小团体,都应该考虑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社会主义阶段的各类教育,不仅在教学环境、手段、教师素养方面不同于其他国家,教学对象也有差异。我国的不同民族、不同省市、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教育对象也有差异。都应该考虑因材施教,制定出适合本地本校的一整套教学方法。
二、因材施教要考虑到“优秀生”与“落后生”问题
一个班级总有优秀生与落后生,如何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就需因材施教。优秀生智力高,接受力强,成绩优秀,对他们采取自学加点拨,主要靠自学,如遇到难题时,老师给予指导点拨。这样做他们印象深,效果好。对差生的教育是个难题,这些学生智力低,接受力弱。对待他们更要因材施教。首先做好思想工作,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对他们不要冷落、歧视、贬斥,而要亲近他们,鼓励他们。在教学中,对差生要倾注更多心血,下最大功夫,多讲、多练、多提问、多检查作业,让他们吃偏饭,组织一帮一、一对红,优生带差生,想方设法转化差生。有些教师把差生教育看成对牛弹琴,不值一教,放手不管。这是教师的无能,还说明教师的责任心不强,缺乏职业道德。
三、因材施教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根据学生的性格、才能、优点、缺点进行教育,一个人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例如:有的学生智高德疏,心强体弱。虽然学习用功,成绩优良,但是德育方面不足,思想不进步,身体不健康,不爱体力劳动。另有学生德高智差,思想品德好,热爱劳动,遵纪守法。但是他们智力差,学习成绩不优秀。这就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各有所长,老师要进行扬优补缺教育,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完善人才。
在学科方面也做到全面发展,既要有一技之长,也要全面晓通。当今时代,需要有综合知识的全面人才,单科独进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克服学生偏科现象,教育学生全科发展,文科强理科差的要补理科,理科强文科差的要补文科,做到学文通理,学理者习文,成为文理双全的有用人才。
四、因材施教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爱好兴趣、心理特征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奇心理,随时变化教法,激发兴趣,在课堂出现疲劳状态时,随时讲小故事,唱短歌,用以提高兴趣。小学底年级教学,根据他们智力低的特点,要采用直观教法,利用图片教字词、课文,这样学生学得会,记得牢。
在教学时,要掌握学生接受程度,不要盲目推进。有的年轻老师在这方面欠缺,只为了赶进度,完成任务,不顾学生接受程度,多讲快讲,结果成了对牛弹琴,费力不小,收效甚微。一定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适当推进教学进程。
根据学生爱讲故事的特点,对故事性的课文,如“草船借箭”、“赤壁之战”、“飞夺泸定桥”等文章,老师按故事发展顺序把主要词句写在黑板上,再口头讲述一遍,再让学生自己讲,以故事会形式学习课文,学生心情愉快、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对景物文章,要采用挂图教学,如“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老师指导学生由远及近观察事物,老师再口述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景物描写,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因材施教要考虑课堂情况
课堂就是战场,战场上需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课堂上则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年小幼稚,注意力不能持久,出现不专心听讲现象,有的学生玩东西,有的学生看画书,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故意停讲,眼睛直视该生,示意,警告,让其专心听讲。老师在授课中,必须随时注意学生的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当教师讲课太快超过学生接受能力时,他们就会挠头、皱眉;当老师讲课满足不了学生需求时,学生就会抠桌面,东张西望,面部出现明显的不满。教师应及时观察学生动态,随时改变教课方法和速度。
六、因材施教要适当运用面部语、手势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在众目所视的地位,教师的面部和学生的视角成一条直线,因此,教师的面部表情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灵,教师的面部要有欢快、烦闷、轻松、沉痛、悲哀之情,在讲到革命人物被迫害致死时,要有悲哀之情,当讲到人民战争胜利之时要有欢乐表情。
在课堂教学中,手势语要紧密配合有声语,加强有声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在讲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打一些手势,以势助说话,可给学生深刻印象,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样授课效果良好。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6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