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要多读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中所选的文言文均有其独到之处,它们所蕴含的内容既展示我国历史文化精髓,又显现古仁人志士的优秀风范。面对这些文章,我们语文教师应如何使其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辉,让学生从中受益呢?我认为应在读上下功夫,让“读”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旋律。
一、读能让人感悟其语言美
学生接触到一篇文言文,应先让他们读,并且使认认真真的、有感情的朗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确如此。如学《岳阳楼记》一文,首先我让学生诵读,并允许他们仿古人读书之音韵——抑扬顿挫,古人读书之姿态——摇头晃脑,然后全班齐读(注意读出作者的情感,语句的气势)。反复诵读之后请生谈谈读过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绝大部分同学谈到语言的精美,并且都能举例说明。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楫摧。”简单的几句就概述了洞庭湖在霪雨霏霏之时的景色,渲染了感激而悲者之情……文章语言精练,表意强烈,朗读舒爽,使生由试读到想读,由想读到背诵,由背诵到日后的合理应用,真正达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的境界。
二、读能让学生感悟作文好作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平时学生对现代文司空见惯,觉得所说的话似乎太平淡,如出己口,根本不注意积累,所以作文时总是抓耳挠腮,无话可说。学习文言文,由于它的语言特点与现代文有所区别,文言文语言短而有韵,教师应抓住这一点,激活学生的读书兴趣,使其在读书的过程中含英咀华,学会古今对比,领悟妙绝,慢慢儿促使他们急于表达,说自己想说的话,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一旦对此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钻研,勤于积累,乐此不疲。随着积累的增多,学生就会转向多向思维,而后自然会把多向思维的目光投向世界,打开思维的“传感”通道,心情豁然开朗,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大有文章可作,有意可立。
比如学习《小石潭记》,学生通过细读品味,知道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只是平时没有用心体察。教师抓住此时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指出柳宗元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者,他把一个人们熟视无睹的小石潭描写的奇异灵怪,美不胜收,是因为他善待生活,乐于观察发掘生活中的美。文章语言适度精美,情感含而不露,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善于积累,语言功底雄厚。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重自身的文学素养,就会有许多“活水”喷涌而至,就能写出无数富有丰富联想,见解新颖独特的好文章。
三、读能让学生识别、效仿古仁人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作者基本上是历史名人,随着知识阅历的增加,学生对他们可能早就生敬慕之情,但疲于资源的欠缺,时间的有限,无法做更多的了解。如若接触了这些名人的篇目,教师可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大声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知成名之玄机。
如学习《岳阳楼记》时,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很容易熟知文章的内容,领悟到人的心境与自身的涵养的密切关系,知晓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他们或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也或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喜洋洋。同时也了解了另一类人:一种让世人敬慕,名垂千秋的古仁人。这类人异二者之为:即不以无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语句脱俗超凡,堪称一绝,这位北宋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真乃名不虚传。学习《鱼我所鱼也》了解到做人应舍生取义;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中领悟治国平天下的深刻道理,学习了这两篇,学生又进一步了解儒家的另一位大师,更加明确他为何被推尊为“亚圣”……
大千世界人最关注的其实还是人,尤其是名人,教学文言文,这样重视朗读,在朗读的活动中,让读者和作品的思想情感发生碰撞,使生在识别古仁人之后情不自禁效仿。
四、读能让生展开思维想象,更爱自己的国土
五千年的璀璨文明造就了辉煌的
华夏文化,这是一份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遗产。这份遗产中有无数被堪称稀世宝墨,如许多写景的文章,接触此类文言文,重视朗读,作品中优美的景色就会对学生思想与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功能,使学生滋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国土的感情。
如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学生通过朗读、精读、品读熟知课文之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美景将会把他们迷的神魂颠倒,使其产生无限遐想。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由于文章大量运用骈偶与散句配合,措落有致,如让学生自渎、齐读,而后师引读,学生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悟出西南诸峰,林壑优美……醉翁亭的真美,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似乎自己便是醉翁,也乐在其中。
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让学生在读上下工夫,在熟读的基础上自我消化、理解、整体感知,教师只是适时引导、点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6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