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失衡
论文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公平问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接受教育,特别是公平的优质教育,不仅是每个孩子的根本权利,也是每个人所应承担的对国家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还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这不仅关系到教育发展的速度,影响教育公平的实施,更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义务教育的发展任务有:要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在2000年,我国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适龄少年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但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基础还很薄弱,各地区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其中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一、义务教育失衡的现状
我国在2000年基本完成了“两基”任务。近几年的教育成果也很突出。已经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适龄少年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但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基础薄弱,当今社会大众追求的“上好学”的矛盾日益凸显,教育质量很不乐观,各地区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区域差别。义务教育区域发展失衡,主要是指我国东、中、西部义务教育整体发展状况的差异。东部地区的经济状况比较发达,基本实现了“普九”。中、西部以及边远和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学校由于财政投入的不足,办学经费紧缺,教育条件缺乏保障,一些学生时时面临失学的困扰。
(二)城乡差别。1.经费保障与办学条件方面。城区重点中小学不仅能够得到政府经费投入的倾斜政策,设备先进;而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异常缺乏,办学条件十分艰苦。2.教师待遇和整体素质方面。最好最优秀的教师大都集中在城市或重点学校。而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学历层次、科类结构不合理,小科教师紧缺。
(三)校际差别。义务教育发展的校际发展失衡主要体现在同一区域、同一城市学校之间的发展差异上。实力雄厚的重点校得到政府的重点支持,具有较高的教育质量。而非重点学校无论是在教育质量、办学声誉,还是在办学设施和经费数额方面,均无法与重点学校相比。
(四)群体差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困难群体在受教育方面所应该占有的份额没有得到公平的分配,就学困难、辍学严重。城市居民和农民、流动人口之间差距十分明显,尤其是城市中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缺乏正常、稳定的经费来源,学业因为经常流动也容易中断。
二、关于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原因研究
(一)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差距,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城乡的经济状况差异加大,并指出受教育已成为农民改变子女、家庭的命运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就业形势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在校率,这直接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二)国家经费总量投入不足。我国义务教育投入经费总量不足,拨款标准低;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短缺和浪费并存;义务教育经费负担结构不合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资金补充不到位。这些都会对我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师资配置不均。农村教师队伍质量差是城乡学校在教育质量上存在明显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3]不合理的师资配置也是当前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有必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学教师政策以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危害
义务教育发展失衡对于整个国民的影响来说非常不利,会影响到国民的教育质量、整体人口的素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等。具体来看,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数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和非贫困地区的薄弱学校还不具备国家规定的最低办学条件,甚至无法保证最基本的教育质量,影响我国“普九”任务的完成。第二,受过高质量教育的劳动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发展不到位会严重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三,义务教育发展失衡成为社会和谐的不协调音符。教育的不公平会进一步加大社会的不公平,并且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采取了很多分类指导及分步实施的方案和策略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限于各地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实现全国同步的义务教育是不可能。但是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可能的。
(一)政府责任
1.推行相对集中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义务教育的投资应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与基层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在整个义务教育投资中承担较大的义务与责任。西部和中部地带,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经费应主要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而不是由财政收入较少的县来承担。
2.政府应从宏观上调控义务教育整体均衡发展。政府应弱化对学校的直接管理,要赋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发挥学校自身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加强市场机制对学校教育的调节作用。在发挥市场机制调节教育的过程中,政府还应该尽快完善相应的教育及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学校在市场中竞争的公平性。
(二)学校责任
1.倡导多元化的办学理念。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特色课程,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全面发展每位学生的轨道上来。
2.实行校长、教师“定期流动轮换制”。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保持学校间教师队伍的年龄、专业和性别结构的相对合理。而且有助于各校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和管理水平的相对平衡。
(三)社会责任
1.正确的公众舆论督导。公众参与政策决策的广度和深度体现着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有效性的程度。参与的基本理由在于“官僚体制内的专家无法获得制定政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甚至得不到正确的信息。因此,如果排除公众对重大决策的参与,将会造成政策上的失误。在教育领域中的政策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同样需要公众舆论正确的督导。
2.正面的文化价值引导。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型行政文化。在当今社会我国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型行政文化,改变官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只有树立为民服务和以民执政的理念,才能使我国的公民,特别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村儿童得到政府的服务。第二,加强对公众文化意识的培养。改变公众长期以来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化理念,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理念。这需要统一社会各界的思想,达成广泛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义务教育,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2011-3-8.
[2]杜东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
江西教育科研,2007(9).
[3]卿孟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研究——以湖南省零陵区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6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