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科技创新科研素质高校教师
论文摘要:科技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教师的科研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必定能促进其科研素质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加大投入,提高认识,强化服务,着力建构有利于教师创新和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制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有人类文明以来,科技进步就一直对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范围出现的新科技革命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第一位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005年10月初,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务院也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确立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1.国际形势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成为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必须突出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我国发展现状的要求。首先,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2004年9%的gdp增长中,有一半以上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处在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状况。其次,对引进技术的依赖使国内企业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显示,中国企业中只有一成左右有科技活动,2004年科研经费投入仅占营销总收入的0.56%。同时,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过程中,由于忽视消化吸收工作,加之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因而有不少技术和设备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经济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3.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观念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落后挨打的命运就不可避免。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科学发展史,其本质就是一部创新史。
二、教师科研素质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1.教师科研素质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础。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指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学术品格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本质上的自我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任务的具体承担者是教师,师资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创新意识和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际能力。“打铁全凭自身硬”,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科研素质,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才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思维方式等,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2.高校教师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教师的科研素质决定科技创新的能力,高校是进行科研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2001年,中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已达28.6万人,共有两院院士450人,占全国院士总人数的33%;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有640人,占总人数的65%;获得基础研究优秀创新群体20个,占资助总数的60%;“十五”期间“863计划”选聘高校专家121名,占总数的48.4%;“973”项目高校首席科学家45人,占总数的40%。2001年全国高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76%,重点项目的56%;发表sci论文量占《sci》收录我国论文总数的近70%,发表ei论文占75%以上。高校获国家三大奖达到80项,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数量的50%,技术发明奖的66%,科技进步奖的46%(以上数据来源于2005年9月30日《中国教育报》第3版)。这些数字说明:高校教师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三、科技创新是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重要途径
首先,科技创新必然会促进教师不断获取新知识,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使自己处于科学发展的
前沿。其次,科技创新必然会促使教师具有“扬弃”的批判学术品格,因为科技创新是在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三,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发展和丰富教师科学的思维方法,因为科技创新的过程是根据表象的材料、数据和实验等,进行思维加工,凝练出一般理论和普遍原则,进而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观点的过程。
教师进行科技创新,就是集聚从事科研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并对已存在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凝聚、升华,再从自己研究的思维方式出发,提出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发明,这是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发展对策和建议
1.加大投入。首先,要加大科技经费投入,途径有三:一是争取政府投入,保证各级政府财政经费对科技的投入;二是自己的安排资金投入,加大对科研的支持;三是其他投入,要尝试与金融部门实行科技贷款合作,同时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其次,要加大人才培养投入,一要加大本单位人才培养的投入,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继续学习深造;二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人才进来。
2.完善制度建设。首先,应建构有利于教师创新和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
职称评审制度,每一级技术职称的任职资格除了有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外,还要有相对应的科研标准,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目前,必须对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中关于科研要求的指标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强化科研“质”的要求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指标,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科研素质。其次,应建立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师绩效考评制度,在考评时,必须将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量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考评后,对成就突出的教师要及时发现、重点培养,为优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3.理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高等院校要明确教学、科研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高校开展科研工作,既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和创新的需要。科研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手段。只有通过科研环节的强化,建设一支适应
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强化科研管理。第一,要加强对教师日常科研工作的有效组织和管理。首先,应做好对教师的科研选题、科研项目策划的引导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科研规划方案,凝练出本单位或科研团队具有明显特色的优势学科和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一支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和学术梯队;然后,应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集体协作、联合攻关,以促进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科研的整体优势和系统合力,营造出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第二,要努力促进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eb/ol].,2006-01-09.
[2]杨国玉,冯石岗,赵宏.教育创新与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9).
[3]张楚廷.教育中,什么在妨碍创造[j].
高等教育研究,2002(6).
[4]龚月珍.论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j].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5).
[5]徐冠华.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eb/ol].,2005-04-18.
[6]周济.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16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pid=69/,2006-01-19.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6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