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直木做梁,弯木做犁”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哲理,对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学习我院谭院长亲自讲授的《教育的美好与使命》这门课,结合韩寒以及刘邦的人生着重谈两点看法一是教育要挖掘学生潜质二是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要摆脱偏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
关键词:直木做梁,弯木做犁 教育 启示
古人云:“直木做梁,弯木做犁”。这句话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哲理,得我们深思。笔者着重谈两点感悟,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教育要挖掘学生潜质
笔者认为学生可能成为什么人,就让他成为什么人。这是我们应认识的教育理念。学生自身潜在的才能决定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学会把握学生的潜力,适应人才的发展需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但是目前在中国这一点还是很难做到。韩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案例简介
从《三重门》里走出来的偏科少年韩寒,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评说。褒奖者虽不乏其人,质疑声更是不绝于耳。特别是在教育战线,韩寒现象似乎引起了轻微的地震;一些学生家长,既以审视的目光打量这位偏科少年;又深深为这个吃偏食长大的韩寒作品的影响力,而瞠目结舌。
初中时开始有文章发表,并作为体育特长生升入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一时(1999年),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被报道后引发社会关于素质教育政策及“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他发表的首部小说是一部反映上海初三学生生活的小说《三重门》。通过这部小说的发行,他进一步在中国其他地区成名。该书至今累计发行200万册,中国近20年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
陆续发表了散文集《零下一度》、《通稿2003》、《就这么漂来漂去》和《杂的文》,小说《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和《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等作品;出于对驾车的热爱,成为了一名职业车手,并减少了出版活动,但仍然通过博客继续发表了一系列的时评文章,其中不少文章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甚至论战。
韩寒还涉足了音乐创作,2006年9月底,发行了个人首张唱片《十八禁》,担任其中所有歌词创作。2010年,韩寒友情参演胡戈的短片《动物世界——宅居动物》。韩寒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参与拍摄了华硕的广告,此外,韩寒还参加演出了贾樟柯导演的电影《海上传奇》[1]。
这是常人根本难以企及的高度,可是他做到了,但是我们再看一看他的另一面。1999年在荣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同时,韩寒在期末考试中6门功课都是不及格,他的数理化三科成绩加起来也没有超过60分,最差的一门成绩还是“个位数”。更令人惊讶的是,韩寒的语文成绩竟然也不及格。七门功课不及格,按有关规定留级重读高一。但出版《三重门》前夕,韩寒办理了休学手续。
一个少年,经历如此极端的事件,自然而然地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由此引发“韩寒现象”,一个街谈巷议说不够争论不休的焦点话题。
很多人批判韩寒。说他不知高低深浅,不识时务,说他是个叛逆,是个怪胎。台湾媒体红人陈文茜认为第一,韩寒就是长得好看,但根基很浅,并引用李敖的话说韩只能红一时;第二,韩寒没有很好地了解世博而去批评世博,其批评话语被西方记者利用;第三,韩寒是意见领袖,希望他珍惜话语权和中国网民对他的崇拜,而不是赛车一样凭快感冲刺[2]。
(二)针对性分析
笔者觉得,之所以一石激起千重浪,都在于我们多少年来形成的教育模式的求全。中国教育始终强调平均发展,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这虽然有着它一定的道理,但往往忽略了偶数中的奇数(奇数的概念就是偏科天才),是我们教育上的盲点。因为人类的生命基因,受先天和后天的影响,有着各自相异的寻找和归宿,都有他迥异的个性无法成为一统的高、大、全, 因此一旦出现某个严重偏离轨道的个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种莫名的恐慌。
因此,笔者认为教育要注重人的个性,“直木做梁,弯木做犁”,就是说让学生可能成为什么人,就让他成为什么人,要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肯定每个人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通过个人积极主动的参与来获取知识、增加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突出个体的差异,包括个体在智、体、情等方面发展的“完善性”以及个体被成长和生存环境的制约而具有的“特殊性”[3]。
韩寒对文学有兴趣,具备了较强的文学功底。著名作家叶兆言认为韩寒的文字功底确实比较扎实,而且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写作状态和水准;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也惊讶于这个少年行文中的成熟与老到,思想的锐利和语言的智慧;《三重门》责任编辑袁敏认为韩寒有钱钟书的影子,作品尖利而幽默[4] 。但是他的其他科目成绩却惨不忍睹。因此要正确引导,不要苛求,他是做“犁”的料就不要苛求他去做“梁”,要充分尊重人才内在的发展潜力,正确把握人才的发展方向。
二、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要摆脱偏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后来罗森塔尔总结出了教育学领域著名理论之一——罗森塔尔效应[5]。
通过罗森塔尔效应,可以看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每个人都可以成才。因此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带有偏见,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不断鼓励学生,可能学生暂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才华或者优势,但是并不能代表学生不会成才。 事实上在中国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说震铄古今的一代帝王刘邦就是一个例子。
(一)案例简介
参考文献
[1]黄媛媛.中国最年轻赛车手韩寒资料简介[db/ol]
[2]许亿:陈文茜为什么批评韩寒[j].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2010年第9期.
[3]董金虎.个性化教育的内涵、阻碍因素、实施途径及误区[j].科技信息,2010 年第25期.
[4]邢成.留级状元休学著书三重门,韩寒现象孰是孰非议难平[j].华育报,2000.07.16 .
[5]陈明可: 推究罗森塔尔效应[j].新华教育导刊,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