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义务教育农村小学生择校生源流失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由择校问题直接引发的乡镇公立学校生源流失的问题,从受其影响的学生家庭的角度探讨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及其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择校”作为一种入学方式,是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的规定相对立的。本文主要侧重探讨农村小学生的择校问题,家长们普遍对乡镇中小学不满意,不惜出重金、舍近求远地选择较远的私立中小学或者市里的中小学,致使一部分乡镇的公立中小学生源流失。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农村乡镇的公立学校的衰落却成就了私立学校的崛起?这种现象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一、原因分析
当今,各个学校的设备日益完善起来,但在“优质资源”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择校热”反而不断升温。家长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公立、私立学校的差异方面。
(1)财政方面。每一个学校选择计划都会涉及经费问题,公立学校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国民税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费制。而私立学校主要通过制定生均支出水平和入学要求两条途径开展招生工作,对于私立学校来说,学校选择提供了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新的筹资手段。
(2)学校教师方面。学校有公立与私立之分,相应的教师也有公立学校教师与私立学校教师之分,私立学校教师的部分是来源于社会上应往届本科生、大专生,也有部分是“借聘”于公立学校的教师,均不属于公职,他们与学校间一般认为属于纯粹的劳动关系。而公立学校的教师是在国家编制之内的正式老师。
(3)学校管理和课程方面。私立学校多是封闭式全寄宿制学校,管理严格,由于私立学校教师的“忧患意识”普遍较强,在各方面积极努力的同时,私立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也相应地较重。相比之下,公立学校在管理环节上较宽松。
2.国家教育监督方面。
针对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状况,尽管政府已经制定政策,以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大体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忽略了监督方面的作用,致使一段时期此地区的公立中小学校的生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学校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批评。问题就在于,在整个的教育工作中,从拨款到后期学生的培养都要在人民和政府的监督之下得到很好的保障。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为适龄儿童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这是政府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除此之外,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监督方面的责任缺失。
3.教育理念方面。
“学而优则仕”使得传统的人才观根深蒂固,因此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普通高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才”。此外,现在的基础教育其实是精英教育的扩大化,高中为大学选才,初中为高中选才,淘汰下来的才进职业学校,这也影响着家长的人才观。在这种导向下,绝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进入普通高中,然后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于是,中考、高考达线率成为大家评价一个学校质量的标尺,而家长们也在作着这样的比较和选择,所以对公立学校的衰落深感遗憾和不满。
而且,教育的筛选功能也刺激了人们对教育的过高期望和过度投资。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学生在学习中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货币投入等在未来是要有货币或非货币收益的:预期收益高低是决定学生是否继续上学、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重要因素。“在公立学校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家长必然会考虑孩子将接触到什么同伴,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人在私立学校读书。因此,学生是否留在同一所学校不会改变最初的模型,但随着竞争的增加,学生留在同一所学校的情况也会更加普遍”。①
4.学校教师方面。
竞争理论是经济学家用以分析学校选择的核心的非常基础的理论。都说公立学校的老师好当,这样,成就动机不强的老师就随波逐流。学校选择在导致学生在不同学校之间的流动性加强的同时,也导致了教师在学校之间的对比心态的加剧。而相对而言,私立学校的老师内心的压力比较大,有的通过高强度的训练和管理来取得蒸蒸日上的成绩。至此,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今所反复提到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学校之间的优劣,评价标准是什么?答案正是学生的成绩、中考高考的达线率。家长们看到的也正是公立学校的达线率不如私立学校的高,由此,有能力的都让自己的孩子转入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的生源流失了,公立学校的老师们没有了动力和士气,这样,恶性循环开始了:优秀教师流失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学质量下降导致很难吸引优秀学生,优秀学生流失又一次加剧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影响分析
学校选择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与学校的经费和绩效紧紧挂钩,由于家庭有选择其他学校的可能性,家庭的行为将减少本地学校的入学人数。随之而来的公共压力有可能引起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反应。以上问题造成的主要影响有如下。
1.导致阻碍素质教育的步伐。尤其是在公立和私立学校共存的今天,两个作用相同的机构必然会形成竞争,而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私立学校的高强度工作是不符合国家教育指令的,同时形成了不公平的竞争体制。
2.导致择校之风日益加剧。即使“捐助资金”一涨再涨,家长们还是忍痛“愿挨”。不仅学生择校之风日盛,教师择校也成大势所趋。因为利益驱动,为数极少的重点学校、实验学校,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优秀教师,致使贫困地区学校和同区域弱势学校教师队伍更加不稳定。富家子弟可以选择教学质量好的学校上学,普通孩子就得上教学质量差的学校,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3.导致中小学减负功亏一篑。私立学校内沉重的课业负担,靠严格管理和题海战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来完成,共同来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条件和氛围,逐渐落实艰巨而又复杂的“减负”工作。
4.学校内部缺乏民主和监督机制,部分学校“家族式管理”、“近亲化”用人;教师队伍老化,流动性大;办学条件与教学质量较差;部分办学者有转移、侵占、私分学校的资金财产等违法行为。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三、对策分析
这种自发的择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群众对高质量学校教育的需求动向,又反映了群众对不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基于以上对其影响的分析,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
1.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要明确政府的主体地位,各级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首先,国家除了给予拨款外,还有权力和义务监督其款项的分配和落实,以确保教育效率的实现。所谓有效率有两种指标,一是教育的成本—收益比较,即教育的外部经济效应,主要用私人收益率或社会收益率衡量。二是教育的成本—效益比较,即教育的内部效率,主要用辍学率、重读率、考试及格率等一些指标来衡量。其次,对教育过程的适时监控,也是必要的做法。对于现在极为普遍和深为家长们痛恶的不得不舍近求远以求较高质量的教育的现象,政府任其自由发展的态度是不合适的,相反,政府对此情况应该实行广泛的问责,及时地对存在问题的区域教育进行调查和协调。
2.学校工作的核心是人,关注教师,营造和谐校园环境,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是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对于人民教师,应该体恤他们的生活,而不是给予太多的压力让他们受累,而应该让他们注重自身的发展,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让他们人尽其才,享受自己的价值带来的快乐。在工作上要提高老师的积极性,激发成就动机。另外,上下级、同事、师生之间人际关系和谐,领导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就会顺畅、高效,整个校园就会处于有序、健康、向上的良性氛围之中。
3.加强对学校管理的监管力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利于国家素质教育开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正常心智的开发,政府应该予以制止。它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来完成,共同来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条件和氛围,逐渐落实艰巨而又复杂的“减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私立中学和公立学校的竞争其实是不对等的竞争,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政策规范私立学校的行为。
4.增强校长的责任感。事业心、责任感是领导干部为党的事业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必备的政冶素质。一个企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与各级领导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密不可分,办教育也是一样。因此,对于不负责任的校长应该予以处分和制裁。
注释:
①[美]卡罗琳·m·霍克斯比编著.刘泽云译.学校选择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钱淑媛.私立学校综论[j].教育评论,1994,(2).
[2]戴亦明.依法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刍议[j].教育
发展研究,2004,(12).
[3]于发友.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旨归[j].
当代教育科学,2005,(7).
[4]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部分地区的政策及实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5]赵连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策略[j].
基础教育参考,2005,(12).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7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