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从而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而专门组织的一种体育教育过程。为此,学校体育工作除应搞好体育教学、课外群众性体育锻炼,增强全体学生体质外,还应积极开展课余体育强国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开展了课余体育训练,但是成效并不明显,那么,在课余体育训练过程中,如何来提高体育训练的效果呢?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训练方法的正确运用,本文就这个问题结合以前的训练经验和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几种比较适合于我们的训练方法。
一.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无间歇的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练习的时间较长,也就是说一次练习的量较大,但强度相对稳定,多用于周期性项目,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耐力。在非周期性项目中运用该训练法有助于掌握、巩固、提高动作技术。如排球连续垫球,连续做很多次滚翻救球等。运用该训练法要注意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以及控制好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二.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在固定的条件下,按一定的要求,重复进行某一练习,而每次练习之间的间歇要使机体基本恢复的一种训练方法。它是最常用的训练法之一,广泛地用于发展身体素质,掌握与提高技、战术,培养意志品质等方面。由于它在每两次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通常是使运动员得到充分的恢复后再进行下次练习,所以,常用于极限或次极限强度负荷的训练,强度可达极限强度的90%以上,在发展最大力量,最大速度的训练中也常用此法进行训练。使用这种训练法应注意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大小,练习的间歇时间长短和机体的恢复状况。
三.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一次练习之后,严格控制练习间歇时间,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练习的训练方法在学校课余训练中,常用的间歇训练法有以下两种:
(一)、大强度间歇训练法:这种方法强度较大(60—90%),多用于100米至400米的重复跑,主要发展无氧耐力、速度力量和速度耐力。
(二)、小强度间歇训练法:这种方法强度不大(30—60%),可用于发展有氧耐力和局部肌肉练习,提高有氧、无氧乳酸混全供能的能力。
间歇训练法对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机能提出最更高的要求,因而能有效地提高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增强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在运用这种训练法时要注意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并加强在训练过程中的医务监督。
四、变换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是指练习过程中在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方法。其特点是变换练习的各种目的的,而不是随意性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变换训练法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一)、改变练习条件和环境的变换训练法:前者主要是使运动员适应变化条件的能力,提高在变化条件下发挥身体素质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太心理的稳定性。后者主要是指适应比赛环境的训练方面,如根据比赛地点的特点,寻找相类似的地方进行训练。
(二)、改变负荷的变换训练法:主要用于提高机体对不同负荷的适应能力,它既可发展有氧耐力也可用于发展专项速度耐力。如在球类训练中,常安排短距离冲刺跑与慢跑相结合的变换负荷的训练。
(三),改变动作组合的训练法:多用于技术训练,特别是连接动作多,组合方式灵活多样的项目。如篮球、体操等。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训练,可使运动员获得多种感觉的信息,有利于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运用该训练法要注意各种变换条件要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进行,避免要求过高,也不要骤然突变,随心所欲。
五、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建立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练习,周而复始的进行训练的方法这种训练方法既可用于身体训练,发展一般和专项运动素质,也可用于技术,战术训练,巩固提高技、战术水平。其训练方法一般有如下三种:
(一)持续循环训练法:站与站和每一循环之间不安排间歇,连续进行练习,负荷量较大,而强度不大,多用于发展一般耐力和力量耐力。
(二)重复循训练法:其特点是每站或每循环练习的负荷强度较大,间歇时间较长,体能要完全恢复后,才能下一站或下一循环的练习。这种方法多用于发展最大力量和速度,速度耐力的训练。
(三)间歇循训练法:其特点是每站或每循之间的间歇时间有严格的控制,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就进行下一站或下一循环的练习。这种方法多用于发展力量耐力、速度力量和速度耐力的训练。
运用循环训练法时应注意:1.严格要求动作完成的质量。2.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时调整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六、游戏法和竞赛法
游戏法是在训练中采用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和提高运动员的兴趣和情绪,以调节训练的负荷强度和气氛。在训练中,常采用游戏法作为运动员积极性休息的手段。
竞赛法是通过竞赛来使运动员逐渐适应比赛的一种训练方法。一般采用教学比赛、班级比赛、对抗赛、友谊赛,邀请赛等形式。运用该种训练法要安排适当,不宜过于频繁,以免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文化课学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运动学领域的运用,为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必将进一步出现,象有氧训练法、无氧训练法、缺氧训练法及模式训练法等都已相继运用到训练当中去。作为教练员,应掌握已有的各种训练方法深知其特点和作用在训练中,根据训练任务,对象水平、季节气候的不同,以及场地和设备条件的差别,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选择和综合运用更有效的训练方法,使运动员的技术、战术水平、体质和身心素质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达到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清华;;河南省高校普通学生运动队建设现状与多元化互动模式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丁永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思辨[J];体育与科学;2008年03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7197.html
下一篇: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