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明儒学案》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史书,对有明一代的学术思想“追溯其渊源,概括其宗旨,条理其流派,描述其演变”,兼容并包,提倡创新,在学术史观方面可谓独具一格。本文简要概括出其学术史观的几个显著特征,以期为学术史的编纂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明儒学案 学术史观 史学 创新
学术史观是决定一部学术史成就的关键,《明儒学案》之所以被称为“史家未有之盛业”,不仅在于其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学案体,更得益于其在学术史观方面的一系列创见,笔者现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兼容并包
在《明儒学案?序》中,黄宗羲指出那种学术上“必欲出于一途”的成见会“使美厥灵根,化为焦芽绝港”, 圣贤之道体现在百家之学中,只不过“所至各异,其求道之心则一也。”故而,他对各个学派兼容并包,不论其学术倾向如何,都酌情收录,共立十九个学案,收录学者二百余人,除王守仁的心学以外,《河东学案》两卷所列薛以下十五人、《崇仁学案》四卷所列吴与弼以下十人都属于程朱理学,《三元学案》所列王恕以下六人属于关学,此外有白沙、止修、甘泉等心学别派以及东林、蕺山学派。有的学者在师承上不明或不可强附师门,则统归于《诸儒学案》。因此《明儒学案》才能反映出“明室数百年学脉”。
(二)纂要钩玄
为了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各学派思想学术的原貌,在文献材料的处理过程中,黄宗羲特别注意尊重作者的原意,避免以偏概全。所涉材料并不以学者的语录为限,而是从各家全集中把其思想要点钩稽出来,把自己的评论和别人的见解清晰地区分开来,力求透露出“其人生之精神”,以揭示其思想学术的时代特点。正因如此,《明儒学案》能使得读者“每读完一案,便觉这个人的面目活现纸上”。
(三)概括宗旨
自宋元以降,随着理学的兴起,学术史性质的著作渐发展为史学的一支大宗,但基调是宣扬道学,讲究道统,于学术宗旨无所辨正。黄宗羲则看到了明代诸儒的特质:“宋儒学尚分别,故勤注疏;明儒学尚浑成,故立宗旨”。他认为“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学者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謇初至大厦,不能得月氏要领也”。因此要概括学者的学术宗旨,并依宗旨分列学案,对明代的学者进行系统的考察。在提炼学术宗旨时,力求客观公正,“如灯取影”,不以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明儒学案》以阳明心学的发展为主线,勾勒出明代学术发展的全貌,大多抓住了各学派之“宗旨”。
(四)提倡创新
黄宗羲认为做学问不能“以水济水”,而是贵在自得,对于学术思想交锋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明儒学案》一书破除了传统的门户之见,对于偏离甚至相悖于学界主流思想的理论,也一视同仁。
1、戒门户之见
明代“宗格物者极诋良知,护良知者复讥格物”,黄宗羲则认为各门各户“深浅各得,醇疵互见,要皆功力所至,竭其心之万殊者,而后成家”,因此《明儒学案》破除了门户束缚,正所谓“道学一门所当去也,一切总归‘儒林’,则学术之异同,皆可无论,以待后之学者择而取之”。
黄宗羲在很大程度上受了王学影响,但在评价明代学人思想时,《明儒学案》体现出汇合朱学王学的特点,如谈到聂豹和欧阳德的思想联系时,黄宗羲说:“双江与(南野)先生议论,虽未归一,双江之归寂,何尝枯槁!先生之格物,不坠支离,发阳明宗旨,始无遗憾,两不相妨也。”而不是把“格物”和“致良知”看作相斥的两种学问。
2、存相反之论
黄宗羲提倡独立创新精神,藐视在学术上“倚门傍户”、沿袭成说。在《明儒学案》中,他对学术上的不同见解不做任意取舍,而是将“一偏之见”、“相反之论”保存下来,并指出学者们在这些方面应该多加注意,正所谓“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例如,黄宗羲相当重视罗钦顺对程朱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诘难:“程、张本思孟以言性,既专主乎理,复推气质之说,则分之殊者,诚亦尽之。但曰天命之性,固已就气质而言之矣,曰气质之性,性非天命之谓乎?一性而两名,且以气质与天命对言,语终未莹。朱熹犹恐人之视为二物也,乃曰气质之性,即太极全体堕在气质之中。夫既以堕言,理气不容无缝矣。惟以理一分殊蔽之,往而不通。”
(五)把握变动
学术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编纂学术史书须把握变动,方能见出学脉。《明儒学案》重视讨论学术源流授受,呈现出各学派发生、发展、衰变的过程。其书指出明代的王学不是脱离朱学突然出现的,且王学内部各派也是相互作用的。正如吴与弼和薛暄其师承朱学,“一真宋人成说” “倍守宋人矩度”,但明人学术发展与明初的朱学分不开,“微康斋,焉得有后时之盛哉!”陈献章则是明代理学变化一个关节处:“有明之学,至白沙始人精微,其吃紧工夫,全在涵养。喜怒未发而非空,万感交集而不动,至阳明而后大。”明中期王学兴起,形成浙中王门等六派,但得传的只在江右王门。
《明儒学案》不仅记述了学派间的互动过程,还勾勒出学者的思想变动。其对王阳明学术思想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是一明证。黄宗羲指出王阳明在学术成长中经历了“三变”,学成之后又有“三变”。“(阳明)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制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心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此为阳明由“滥”、“杂”至“入门”的三变。其后又有三变:“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继之是第二变:“江右以后,专题‘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最后是“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阳明之学在自成一家之后,得此三变才臻于纯熟。
综上所述,《明儒学案》在兼容并包的治史精神下,对诸学人论著纂要钩玄,并提炼出学术宗旨,破除门户之见,重视相反之论,由此勾勒出学术发展的动态过程,不愧为“真正之学史”。
姓名:王婧倩出生年月:1991-2性别:女
籍贯:山东·菏泽市
最高学历:本科 目前职称:本科生 主要研究方向:
工作单位名称及邮编:内蒙古大学 010070
第二作者--唐玉洁。 1990.9.21 女 河南省禹州市 本科 本科生 内蒙古大学
参考文献:
李明友:《一本万殊——黄宗羲的哲学与哲学史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九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陈清泉等主编.:《中国史学家评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第 1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