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汉水上游地区民俗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汉水上游地区民俗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考察法对汉水上游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的文化背景及种类特征进行了阐述,指出汉水上游民俗体育在发展中存在传承性不佳、功利性严重、现代适应性不强、政府保护力度薄弱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汉水上游;民俗体育;问题;对策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无论在各种民俗节日中,还是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都展现了巨大的魅力。然而,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的传播,这种具有一定主导性的西方体育文化不断的侵蚀着各个国家的民俗体育文化,并导致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民俗体育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因此,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民俗体育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民俗体育主权,维护人类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保持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汉水上游地区位于我国南北方之间,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差异的过渡带,既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南北两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又是南北文化交融、转换的轴心。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汉水文化源远流长,也使得该区域的民俗体育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但是,被奥林匹克文化全球化浪潮席卷以及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现代城市文化向乡土社会浸透的今天,汉水上游民俗体育将如何发展,如何延续其丰富性和多样性,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1汉水上游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
1.1汉水上游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的文化背景
  汉水流域地处我国中部,介于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其上游,秦岭耸立于北,巴册绵亘于南,汉水横贯其中,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壮美地形。汉水河谷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的走廊。汉水上游在历史时期就是联系中国南北与东西的纽带,是南北文化交汇和转换的轴心,是两汉三国文化的发祥地,是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最先扎根的地区之一。它由于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和社会主体-----居民构成(迁徙民族众多)的复杂性,在风俗文化上别具特色,自成体系,形成了一个特定的风俗
文化圈。以汉江水系为主干,处于三大文化区的边缘地带,受巴蜀文化、秦陇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较多。汉水上游的风俗体育长久的浸润于这种文化氛围之中,也显示出其丰富性和多样性。
1.2汉水上游地区民俗体育的种类与特点
  汉水上游地区民俗体育种类极其多样,据不完全统计,民间舞蹈就有20多种。资源极其丰富,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异。各种体育活动与当地风俗习惯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民俗体育融进了民族民间传统节日以及生活的内容,节日庆典活动以及生活中也包容了民俗体育的内容。具体而言,汉水上游地区的民俗体育主要可分为民间舞蹈类(水兽舞、陕南地围子、端公跳神、羊皮鼓、耍坛、地蹦子、小场子、扭秧歌)、娱乐游戏类(笑和尚耍狮子、荡秋千、打陀螺、赶毛、推杠子、捉严颜、抓子、踢毽子、跳绳、放风筝、打石靶、打嘎等)、节日习俗类(龙舟竞渡、舞龙、舞狮、踩高跷、社火、踏青、跑竹马、水船、跑旱船等)三种,还有一类是与从生活中提练的民俗体育项目----汉中滑竿,由于汉中盆地位于秦岭与巴山之间,除汉江有船可行,公路可走外,一般山区交通很不方便,因此,旧时形成了一种载人工具-----滑竿。时至今天形成了一种具有技巧性以及竞技性的民俗体育项目。汉水上游地区流传着如此多的民俗体育项目,总结其共性,可以勾勒出汉水上游地区民俗体育具有以下特征[4]:民间性(表现在开展都处于民间自发状态,没有严格的比赛规则,没有正式的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AYPYRW14)
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进行规范管理);民俗性(流行的这些体育项目基本都和民间赛会、节令活动、生产劳动等才开展并得以沿袭,如龙舟在端午,舞龙舞狮在春节等,赶毛、推杠子、打陀螺在农闲时开展);地域性(如龙舟在汉江沿岸,赶毛在开阔旷野等)和竞技、娱乐、健身性。
2汉水上游地区民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传承性不佳
  民俗体育大部分都属于行为民俗,其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老一辈对年轻一代的“言传身教”。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传承模式被侵蚀甚至遭到破坏,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相对于城市而言,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确暴露出农村经济的萧条,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乡村的大部分中青年常年在城市务工,他们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了改变农业人口原来的结构,使民俗体育的传承环节出现了断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加速,村落之间的通讯、交通也得以很好的发展,民俗体育的地方性逐步减弱,民俗体育向广域化发展,这就必然导致那些特色鲜明、功能得以扩展的民俗体育得到生存乃至更好的发展,相反其它的或相邻区域的民俗体育则面临生存的危机,甚至有些民俗体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如汉中滑竿、游走三国阵等。
2.2功利性严重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们在见证了国家一天天强大的同时,也目睹并感受着这次改革带给我们的缺撼。当以物质占有量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衡量人或物的价值标准时,很多人忘记了“人之初,性本善”,也放弃了中华民族传给其基本的修养规范。部分政府或者个人通过一些违背道德的方式获得成功,并把这种成功哲学教给了自己的后代,代代相传,使得社会上无论是友谊、无论是亲情,都普遍以利益作为衡量事物的法则。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与那些面临消失和传承危机的民间民俗体育相比,汉水上游地区那些够为当地村民带来经济实惠并得到游客青睐的民俗体育确受到地方政府的鼓励、村民的主动配合以及积极参与。而为了取得最大化的利益,民俗体育的祭祀、娱神、自娱功能不断弱化,宗教感情和宗教意不断减弱,娱人功能不断增强,原有的粗狂古朴的气息被现代之风熏染,导致一些优秀的民俗体育(如水兽舞)失去原有的韵味,面临衰退或消亡的局面。这种功利性对汉水上游地区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2.3现代适应性不强
    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说明世间事物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汉水上游地区的民间民俗体育亦是如此,在社会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在竞技体育占主导的社会现实中,这个在汉水上游地区土生土长的具有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录着该区域民众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运动文化亦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然而,民俗体育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传 承于民间较为原始的文化意识形态,有些项目不可避免的带有一些世俗消极的成分,其中不少具有古老巫舞的一些遗风,如陕南的端公“跳神”、“羊皮鼓”、“耍坛”等。这些项目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去。从侧面反映出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难以适应现代文明的现实。
2.4政府保护力度薄弱
  民俗体育同其它民俗文化形式一样,属于民族的精神财富。汉水上游地区的民俗体育是汉水流域各民族在长久的生产、生活与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休闲、娱乐、祭祀、生活等特点的运动形态。它是来自汉水上游民间,又流传于汉水上游民间的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然而受“经济文化”观念的影响,当地政府仅注意汉水上游地区那些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民俗体育,忽略了许多其它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与传承意义的民间民俗体育,使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保护陷入“喊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怪圈之中。
3汉水上游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策略及建议
3.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民众认识
  民俗文化是一种形成并发展于民间的一种体现着人民群众生活模式、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产生、发展、变异和消失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文化。因此,民众的日常生活是民俗文化赖于生存和发展的沃土。所以说,保护汉水上游地区民俗体育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应该运用社会学、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对民俗体育进行多方法多角度、多方位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满足不同个体对民俗体育项目运动爱好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广大人民群众潜能,提高其体育文化素养,为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他们对本民族民俗体育的认识。另外,民俗体育的项目应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通过理论研究以健全民俗体育理论体系,优化民俗体育锻炼项目、内容结构,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总体上了解民俗体育的本质及民俗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通过以上措施,确保当地民众主动自觉地继承优良的传统民俗体育,不断创造新的民俗体育,使民俗体育在社会的变迁中进行自觉的改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2发挥政府力量,进行挖掘整理
  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其特龙指出,一个古老的民族如果没有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当他们与现代文明接触时,往往就会失去其文化根基,甚至使自身文化消失[5],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保留这些优秀的民间民俗体育元素,使其流传下去。民俗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成员,对其保护是一种国家行为,单靠个人和民间组织是无法完成这一重大工程的。必须由各级政府去主导实施,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机制。因此,汉水上游地区当地政府一方面应积极组织学术界对这些珍贵的体育文化遗产加以挖掘与整理,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其次,要加强立法,运用法律手段推动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的保护与复兴。最后,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其它地区人民推广汉水上游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和价值观。
3.3采用多种方法,促进民俗体育多样化的传承
  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使得民俗体育的传承发生变异。因此,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促进当地民俗体育多样化的传承。具体如下:一是联谊各级各类学校,将民俗体育纳入当地学校的特色教材之中。应邀请艺术家、体育专家深入了解汉水上游地区民俗体育的心理和行为、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种类、规模等。然后,通过调研、考察、实验等方式对当地的民俗体育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并将其作为教材内容引入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学校途径使当地的民俗体育得到传承;二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将整理后的民俗体育以动画、网页、微博等形式传播于INTERNET上,改善以往“言传身教”式的单一传承模式;第三,依托汉水上游地区优秀的两汉三国历史文化,创办汉水上游地区民俗体育旅游节,使更多的人了解汉水上游地区的民俗体育,促进汉水上游民俗体育的多样化传承。
参考文献:
[1]王铁新,常乃军.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133-139
[2]张国栋,刘坚,李运等.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4-7
[3]梁中效.试论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特征[J].汉中师范学院这报,2003,21(2):1-7
[4]杨柳.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及其特征分析[J].大家,2012,12
[5]转引自王项飞,农业村落信仰民俗的文化结构和现代适应研究----以甘肃泾川西王母信仰为个案[D],2006,4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766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