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在当前国际化背景下,创建一流的师范院校需要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方面均达到国际化要求。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适合师范院校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师范院校需要在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前提下,加大师范院校教师出国研修的力度、为师范院校毕业生创造出国实习的机会、建立海外校友信息库、实现办学途径国际化。只有这样,师范院校才能在跨越式发展中赢得市场主动权。
关键词:国际化;引进来;走出去;合作伙伴关系
一、 对大学国际化的理解
自中世纪大学建立以来,教师和学生就有“游教”和“游学”的传统,可以说大学的历史有多久,国际化的历史就有多久。一般认为,大学具有三重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国内有学者认为,国际文化交流是大学的第四项基本职能。
大学的国际化是大学应对全球化背景、创办一流大学的过程。它包括几层含义:
理念是先导,只有具有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理念,具有构建先进的现代大学制度的理念,才能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要充分认识到加入国际化之列之后,可以充分开放师范院校的教育市场和教育资源,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提高教育国际化程度,从而提高师范院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历史渊源
国外高等教育一直具有“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历史传统。从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19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产生,德国大学教学由“实践的教条主义”转为“理论的学术研究”,德国大学的改革使得德国大学在19世纪中叶以后高居世界大学之首,成为许多国家模仿、学习的典范(胡建华,2006:245)。许多国外留学德国的教育者把发展科学的理念引进到自己国家的高等教育中,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中建立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在美国的赠地学院发端,其中威斯康星思想是最著名的,明确提出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这一理念动摇了英国的精英教育,其城市大学的发展深受美国大学理念的直接影响。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结合模式
日本学者提出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条标准是: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喜多村和之,1986)。实现国际文化交流需要“引进来”与“走出去”。“引进来”与“走出去”是相对立而存在、相联系而发展的。“走出去”寓于“引进来”之中。没有“走出去”也就谈不上“引进来”。
所谓“引进来”,就是把国外优秀大学的智力资源、管理资源、资金资源、品牌资源等优秀资源与中国高校的具体需求相匹配,借助外力,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
(一) 建立大学合作伙伴关系
大学自制和学术自由一直被认为是大学精神的精华,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 这种理念受到了挑战,大学与政府急待建立新的关系,整个高等教育界开始重新思考大学管理,开始在大学与社会、政府间尝试建立新的多方合作的伙伴关系,传统的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必须让位于大学合作伙伴关系。
(二)加大师范院校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出国研修的力度
目前虽然已经有教师到发达国家的高等学习、交流、访问,但力度不够大,尤其是一线英语教师没有到过欧美国家深入地学习和考察,自身缺乏国际化的视野,这对他们自身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上升很有影响。
(三)为师范院校毕业生创造出国实习的机会
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出国实习和在国内学校实习相结合,这对培养毕业生的国际视野,对他们将来的教师工作的履行有切实有效的帮助。院校和政府可以在资金方面共同努力,与国外中小学校签定合作协议,甚至可以权力下放到院系,采用院系-国外学校相结合的模式,发挥院系国际化的积极性,有了院系的国际化,大学的国际化就水到渠成了。
(四)建立海外校友信息库
海外校友是师范院校难得的宝贵资源,必须利用好它。建立海外校友信息库,把他们作为开拓海外关系的窗口,关心他们在国外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定期向他们通报本校的情况。条件成熟后可以让海外校友作联系人,帮助学校引进海外人才和招收留学生方面提供信息和咨询。通过海外校友加强本校的对外宣传力度,逐步建立海外代理机构,增设奖学金种类,以各种合理手段吸引留学生,积极探索“输出教育服务”的海外办学项目,不断开拓高等教育的国际市场。
(五)办学途径国际化
师范院校需要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互认学分和学位,为国内普通教育培养优秀师资,在优势学科方面寻求与国外师范院校实质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扩大与国外师范院校合作办学的领域和规模。
总之,21世纪的师范院校再也不是统招统配体制了,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师范院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在国际市场的角色将日益明显。未来的师范院校的竞争是争夺市场的竞争,谁能向国际化多迈出一步,谁就能在世界市场站稳脚跟,就能赢得跨越式发展的主动权。
注:本文是2009年盐城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英语法律语篇信息结构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YCKW027?????
[参考文献]
1. 纪宝成. 国际文化交流是大学的第四项基本职能. 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 胡建华. 高等教育学新论.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3. 张珏. 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依附式发展的反思. 现代大学教育,2002 (3).
4.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 潘懋元. 潘懋元文集. 广州: 光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6. 喜多村和之. 大学国际化. 大学论集15. 1986.
7. 王建华. 高等教育学的建构.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8. 雷晓云.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及其文化透视.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注:本文是2011年盐城师范学院学校发展研究课题项目: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下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YSYFZ0235
作者简介:杨丹(1977-),女,上海海事大学翻译专业硕士,盐城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