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在中职声乐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到一些声乐用语,这些声乐用语的运用,为学生的发声练习给予一定的指导,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声乐教学的抽象性,只依靠专门教学术语是不能完全准确转化为歌唱运动的,非术语化的声乐用语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教学用语,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中职音乐教学中,非术语化的声乐教学用语运用提出两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非术语化;声乐教学;术语;用语;运用
声乐教学用语是在长期声乐教学中产生的,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用语,这些用语有的上升到了教学术语的高度。教学术语要比教学用语更为规范、严格及科学,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发声状态,以达到声乐教学目的。但实际教学中,声乐教学自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基础又比较薄弱,仅运用教学术语、学科理论等晦涩的理论是很难完全转化成准确的歌唱运动。而非术语化声乐用语的运用往往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歌唱运动,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非术语化的声乐教学用语
声乐教学也可称为歌唱教学,主要是指人声演唱音乐教学,其形式有重唱、独唱、表演唱及合唱等,可运用乐器来伴奏,也可什么乐器都不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专门音乐学校的出现,在长期声乐教学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声乐教学用语也随之出现。由于歌唱的时候,肌体运动没有办法用肉眼来清晰识别,也很难用语言来表述腰腹肌及背部肌肉等部位运动及协调的情况,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够切实感受到这些运动的存在,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理性操作,而且有些感性认知和生理学及声学的理论是相矛盾的,致使有些中职生在学习中将其原理与概念相混淆,对声乐学习产生了很多没必要的复杂的认识。有些教师经过直接或间接经验教学,虽然具有较为清晰的发声理论和原理,但是由于实效性教学用语及教学手段的缺乏,实际教学效果就变得较为抽象、模糊,不易直接操作,这样声乐教学效果就差强人意。
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的出现,为声乐教学提供了发展契机,教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及个人习惯等因素的不同,使声乐教学用语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可以说,不同教师所使用的声乐用语基本不一样,带有很明显的个人习惯。像周小燕教授在声乐教学中,讲到声区过渡就喜欢使用穿针引线作为形象术语来表达;而帕瓦罗蒂在讲授发声的时候,却喜欢使用声柱来表述;而沈湘教授常常使用挂住前面向后倒着唱或者吸着点唱等非术语化的声乐用语,辅助学生获取高音唱法的感觉。
声乐教学用语往往给人以纷杂凌乱之感,除了根深蒂固的声乐专业术语之外,声乐教学用语还可分为三类常见非术语化用语。第一类声乐用语为声乐教学中经常出现,却经不起推敲的一些教学用语,这些用语一般非常生动形象,并且容易达成理解共鸣。比如:把“气吸进小腹”,这就是声乐教学中的非术语化用语,显然这与科学相悖的,“气”怎么可能吸到小腹里?只可能吸到肺里,但这样的教学用语却非常生动且易于学生掌握,学生在操作的时候还是比较到位的。再比如:沈湘教授常使用的“吸着点唱”,这怎么可能办得到,在吸气的时候还能唱,还能辅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发声练习。第二类是声乐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看似正常实则模糊的教学用语,像自然、放松及感觉等用语,看着很正常,实际上很模糊,并且弄混了有关声乐技巧学习,产生了一些较为复杂的因素,对这种类型的教学用语则需要规范。第三类为把生活中的一些体验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如:教师让学生使用鼻子来吸气的时候,可告诉学生应像闻花似的吸气,这样学生就能把闻花香的技巧运用到发声练习之中了,并且能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尽管这些教学用语与一般科学理论相违背,但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尤其是在中职生所具备的文化基础及理解水平层次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非常专业化的教学术语,学生往往不得其解,不能有效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发声规范,而非术语化的用语可形象生动把发声规范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为准确理解,操作更加简易,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规范声乐的发声练习等行为。
二、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的运用
我们提到教学术语时,映入脑海的一般是规范性及科学性很强的经验总结,并具有一定指导性及权威性的用语,但由于声乐教学特有的抽象性,使其理论讲解与现实应用相脱离,教学效果及应用上体现出可操作性不强的缺点。尤其是在中职实际教学当中,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声乐术语往往使教师花费了大量精力,却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声乐教学是门音乐教学技巧课程,它所涉及的知识面是非常广泛的,像生理学、动力学、解剖学及声学等有关知识均有所涉及。这对思想不成熟,知识面并不是很广的中职学生来说,使用声乐专业教学术语在运用理解方面还是较为困难的,而恰当运用一些非术语化的声乐教学用语进行教学,学生反而更容易理解一些,教学效果当然就得到很好的提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声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语言启发及歌唱示范等教学方法,来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声乐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前所述,不同的教师往往有各具特色的非术语化教学用语。经过长期实践教学,有些不合理及不能准确表达发声规范的教学术语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生动形象及科学性较强的教学用语得以保存下来,并被广泛应用。像歌唱状态下的“打开”教学环节,如果歌唱者在肌体感觉上出现了错误,要用专业教学术语令其打开,其效果往往不好,反而让学生产生错误认知,一旦这种错误认知形成定势,就很难进行改正。而运用暗示性或者比喻的教学用语来表述,却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使用“打开喉咙”这句用语,尽管这句用语有点废话的意味,但是在理解上,显面易见:闭着嘴巴、紧缩喉咙的行为是不可能发出声音的,要想发出声音,肯定要打开喉咙了,在这里运用这句用语,就是为了强调一种主观色彩,虽然用语不够规范,但更能使学生获得呼吸支持,产生发声共鸣,唱出优美的歌声。
在声乐教学里,还会经常运用到“闻花香”的教学用语。运用这种感性体验式的方法,来弥补声乐理论中的不可操作性,加强了学生对教学术语的印象及认知。通常在歌曲开始及呼吸比较大的歌曲乐句里,要用鼻子当作气息器官,并且要把气息吸到腰腹,然后通过横膈肌来获得“漂亮”
的声音。如果用理论较强的教学术语来表述歌唱过程及原理,学生是不知所云的,动作表达自然也做不好,而运用“闻花香”这个声乐用语,就能形象生动地让学生完成所需声乐练习的动作了,学生容易理解此时的吸气与口鼻吸气必定是更为缓慢,这个用语在歌唱深呼吸中,比直接的专用术语更为恰当,收到的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好的非术语化的教学用语,有些能够形象表述发声唱法,虽然表述的科学性不够准确,可能与生理学理论有些相悖,但更易于学生理解,准确掌握发声动作;而不好的非术语化的教学用语,不仅表述不准确,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对声乐教学就不能起到好的教学辅助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们一定要辩证地理解非术语化的教学用语,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灵活运用非术语化的声乐教学用语,最大限度地提高声乐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非术语化的声乐教学用语,越来越受到音乐教学的重视,其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发声动作的准确性。这种教学用语在中职学校运用是较为恰当的,也比较符合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及兴趣点。不过,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非术语化用语,不要一味拿来主义,或者即兴编造,要结合专业术语,更为准确地表述发声技巧,让学生既能准确理解,又能做好规范的发声练习。
参考文献:
[1]傅晶.声乐教学中教与学的互动性[J].艺术研究,2011(03)
[2]郭程程.浅谈高职院校在声乐教学中对艺术素质与表演能力的培养[J].大舞台,2012(01)
[3]王玉健.论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的运用[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7736.html
上一篇:新上山下乡
下一篇:合唱艺术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