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古代云南民族地区旧制教育发展状况研究

古代云南民族地区旧制教育发展状况研究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官学、书院和义学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承担启蒙教育、科举考试的任务。云南地处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相对内地较为落后,随着内地官学教育体系的不断渗入,使云南与中原文化教育接轨,云南旧制教育是朝廷借助学校教育达到以教辅政、化民成俗,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素质,从而达到边疆社会控制的目的。本文从云南古代旧式教育发展概况视角来分析古代教育对云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起到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云南,古代旧制教育, 官学 , 书院 ,义学
中图分类号:  C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官学、书院和义学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官学是国家造士之所,因此又叫“学宫”。书院本是藏经讲学之所,后来演化为传播学术思想和准备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义学是一种免费义塾,其性质为启蒙教育,也称蒙馆。
  云南的古代教育,最初有私学、始于西汉元年狩二年(公元121年),官学较晚,始于东汉,书院始于明代景泰年间。
  云南有史可考的学宫兴于汉代,而唐朝南诏国时兴学之风不衰。在元朝统一中国后,其统治者也很重视文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先后在云南建学宫11所,明朝升至70所。至清末,全省99个县以上行政单位有学宫91所。① 学宫建筑都有一定的规模和风格,拥有先贤殿、藏经阁,外有池塘,门坊,而且都保留一种静心斋养的遗风。现在保留下来的庙学,都很具规模,如建水的临安府庙学就是全滇最完美壮观的一所。政府设学官管理学宫事务,清代称府学官为教授,州学官为学正,县学官为教谕。
  云南书院多建于明朝,明嘉靖三年(1524年),由云南巡抚王启建五华书院,为云南第一座综合性的书院,开启了云南古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此后,书院建立很多,共建立了56所。
  义学是蒙馆的一种,蒙馆是古代启蒙教育的学习组织,蒙馆有三类,一类是一家或几家人联合设塾,延师教子的,叫做教馆或坐馆,还有一类是教师在家设馆教子弟的叫做家塾或私塾,第三类是由地方开明乡绅共同出经费,在公众的地方设塾,延师教一些贫寒子弟的,叫做义学或义塾。义学兴起于元代,义学的基层组织以社为主,也叫社学,在农村以每10家为一社,设社长“以教劝农桑为务”,在村民较为集中的地区,建立社学一所,择师农隙之余教弟子《孝经》、《小学》等。清初,政府令每乡设社学一所,主要是官办性质,后难以普及,义学就兴起。
  一、元朝大力兴建学校,提倡儒学
  云南古代称蛮夷之地,清朝大部分官员将夷人描绘成野蛮、椎鲁,民族地区历来教育不受重视,尤其在偏远地区,文化极度落后,思想极度愚昧,很多上层土司无论从思想上、意识上对平民接受教育抱有偏见的,根本性的剥夺贫寒子弟接受教育的权利。所以即使识字明理启智教育多么重要,学校教育的实施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文化相对内地还相当落后,只有白族有自己民族的文字---白文,很多民族都没有自己本民族文字,是靠一些图文来记录的载体,有如末些文字(图画象形文字,纳西族)。②当时白族中有极少数只是分子诵读汉文书籍,而政府的文教政策是极力在民族上层推行儒家文化,因为儒家思想可以使“人习礼让”,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元朝政府在白族、彝族地区设置学校,修建“孔子庙,置学舍,劝土人子弟以学,择蜀士之贤者迎以弟子师,可见政府极力推广教育形式,改变当地文化习俗,加大当地与汉族文化进一步融合。据《元史.赛典赤传》载:云南俗无礼仪,男女往往自相配偶,亲死则火之,不为丧祭。......子弟不知读书,赛典赤教之拜跪之节,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渐兴。③ 元朝在民族地区开设学校,提高当地人民文化素质,其实也是进一步巩固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赛典赤为使当地土人 “资性悍悷,炙不畏义”的少数民族“渐摩化其心,④接受儒家文化思想,从而服从元朝政府的统治。
  二、清代官学(学宫)发展概况
  官学是各级政府主办的学校,教育为科举服务,官府办学主要分为中央办学和地方办学,中央设国子监,地方有府、州、县办学,学习无固定时限,只要各科考试合格,都可获得秀才的名号。
  清代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后,清政府在云南民族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为云南教育跟内地平稳过渡和接轨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使云南教育走向了正常发展的轨迹,石屏人袁嘉谷为全省唯一经济特科状元,是云南历朝所没有的。充分说明清代云南官学教育形式对科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明朝教育的兴盛是在元朝政府尤其是在云南治理政务的赛典赤在任时发展起来的,他为云南教育与内地不断接轨作出的巨大贡献。他和张立道一起极力将内地的学校教育体系移植到了云南,经他们的极力推进在云南发展学宫11所。而且教育体制也完全参照内地一系列的条规,发展学校教育。明朝朱元璋在政策上给云南更多的保障,各级官员都对教育事业极为重视,1382年,恢复年久失修荒芜的学宫,明朝是云南全面建设学宫的时期。还有就是新建,新建起来的学宫数量达到了63所,加上恢复失修的元代学宫,共达到73座。清代主要是维护元、明以来已经兴建的学宫,新建的学宫仅27所。清代在明朝基础上做了完善和补充,清代所建学宫有广南府学宫、缅宁厅学宫、丽江府学宫、中甸厅学宫、普洱府学宫、思茅厅学宫共18座,最后建成发展到92座 ⑤                                       
  三、云南书院的发展
  1、数量概况
  古代书院是作为知识分子深造之所,也是为学子提供应试科举的地方,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通经致用之才”。
      云南的书院,始于明代,盛于清代,终于清代晚期,明代所建书院,按地区划分,主要集中在云南府13所,大理府17所、临安府9所,楚雄府7所,曲靖府5所,澄江府5所,丽江府3所,永昌府5所,各直录厅、州共5所,省会1所。
  清代,云南书院发展缓慢,在清顺治年间,仅建2所,康熙年间,清政府鼓励兴建书院,并给予直接拨款支持修建学校,康熙还为当时的育才书院亲自书写匾额以表示关怀,又“御赐图书”供书院学子读书,一度形成清朝各地政府建设书院的良好态势,康熙年间(1723-1735)云南建书院39所,雍正年间(1736-1795)建29所,乾隆年间(1736-1795)共建37所,嘉庆年间(1796-1820)13所,道光年间(1821-1850)年,共建12所,咸丰年间(1875-19 09)建立2所,同治年间(1862-1874)建8所,光绪年间(1875-1909)共建27所,清代,云南书院共兴建发展到了226所,达到了鼎盛。
  2、书院官学化的特点
  元代初期,书院的办学目的依然是传播学术和培养人才的。清朝对书院渗透控制作用是很深入的。书院的官学化程度比较严重,书院被纳入国家统一的学制系统,与各府、州、县学一体看待,各级儒学学生所能享用的廪膳,书院生徒也能享用;各级儒学学生所有的“资历文凭"",书院生徒也能被国家和社会所承认。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恢复之后,书院的生徒也能像各级儒学的学生一样有资格参加考试。这也就是说,书院的生徒拥有府、州、县学各级儒学学生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出路。⑥ 所以,不难看出,进入书院这一较高层次的学校学习,其目的已不再是单纯的启蒙识字,而是为了出仕做官,科举制催生了书院为读书、科考、取仕这一功利性目的,书院的官学化使得书院丧失了固有的传统和精神。书院最初是私学的性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由讲学、注重师承等一系列特色,但是随着书院的官学化,这些传统和精神也在逐渐消失,正如徐梓指出的那样,“书院的官学化,从根本上斩丧了书院的传统和精神。使书院的私学性质严重淡化,而且书院山长都由朝廷或地方政府来任免。
  3、云南书院的讲学活动
  云南书院相比内地,起始较晚,内地大部分书院在唐朝就有,至宋代已经很兴盛了,而云南地处偏僻,文化极为落后,到明代中期才出现书院,而且在清代光绪年间还在兴建书院(例如设在省会的经正书院,平彝县彝训书院),结束也较晚,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下令各书院一律改办新学堂。而云南仍有一些书院在进行讲经活动。
  云南书院大多数为官办,明代中56说书院官办的有46所,占76.7%,清代212所中有126所为官办,在明清268所书院中,绝大多数属于普通教育层次,而在省会的五华、经正书院教学内容与高等教育层次相接近。
  五华书院从建立之初就由朝廷委派督抚类官员主持,书院一般以一年为一学期,长达10个月或12个月。学生上课方式也很自由,有住书院的,也有走读、旁听的方式。
  其历任山长也由官府选派饱学儒士担任。如孙人龙、张濡润等都是清朝中过举人进士,也做过地方各级政府官员的名士。五华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攻读经史子集,应付国家的科举考试。
  经正书院清朝廷专门批准建立的专攻经史的书院,培养目的是“通经致用”之才,书院山长先后由云南名儒许印芳、陈荣昌担任,经正书院主要的讲学内容是以经史为主,书院条规就规定:“经正书院盖以储经经纬史之才,以古学为主。”云南除五华、经正书院,其他书院一般规模很小,教学内容也很肤浅,教学活动以考课为主,授课内容又分为“大课”(八股文)“小课”(词赋、古文),考课分为“官课”和“斋课”, “官课”是官府出题,山长批定考试答卷等级报官府审定,然后按答卷优劣奖励课金。“斋课”又称做“师课”,⑦就是由书院山长出课批改,有的有奖励,有的没有奖励。                           
  四、云南义学发展概况
  1、义学发展演变
  云南的义学于清代雍正(1723年),下诏“定各州县设立”包括社学同时并举,“其旨趣略如今之民众教育,而在边省尤重开化 ”⑧云南私学则历史悠久,比义学、书院的出现早1500年。
  元朝以后,云南官学大兴 ,至清代雍正(1723-1735)私学逐渐减少,义学取代私学,义学、社学 兴起。教学活动主要由学宫、义学、书院承担。清康熙 五年(1666),  云南富民县建立义学,八年(1666),姚州建立义学,雍正元年(1723年),批准云南各县设立义学、社学 ,雍正三年,议准云南威远 地方设立义学 选延塾师,“先令熟番子弟来学,日与汉童相处,宣讲《圣谕广训》,  俟熟习后,再令诵习诗书,以六年为期,如果教导有成 ,塾师准做贡生,三年无成,该生发还,别择文行兼优之士,俟熟番学业有成,令往教诲生番子弟,再俊熟习通晓之后,准其报名应试。”乾隆年间,云南布政使 陈宏谋“令通省乡村创立义学,“其时学馆林立, 称极盛焉”。
  2、云南义学具有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
  云南地方义学本着“因土制宜,随方设学”的原则,政府尤其是陈宏谋任布政使时极力推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义学设立不均衡的状况,由于教育权利的下移,使处于下层贫寒人家子弟接受了义学教育,义学可以说是普及大众的教育形式,从而弥补了官学的缺位。义学办学灵活,依靠田产、收取地租的形式来实现办学,一改以往只注重在城市和汉人聚居区设学的传统,将学校多设在边远的乡村和少数民族集居地,义学多办在城外,与学馆、书院不同,有的义学就离城远至二三百里,如景东直录厅一馆,就在“城西350里嘎里圈那亢村”。云南义学多为地方官吏或乡绅捐银设立,与官学书院相比,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学宫往往是一个县有1座,书院也是一个县1-2所。清代云南全省有学宫100座,书院有296所,但义学却有683馆,如丽江一个县就有23馆,大姚县一个县就有19馆。
  2、义学教学内容及方法
  义学教学方式简单,教学内容宽泛和松散,主要的学习内容以“识字”、“写字”开化教育为主。义学所收学生,一般都是一般贫寒子弟,对入学年龄、学习年限都无明确的规定,每馆收读的学生人数也不限。
  义学在教学内容上很多就是私塾所教授的内容,以一些诗词、格言为主,具体教材常用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增广贤文》,层次稍高的有《千家诗》、《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到义学的最高阶段,教授儒家一些经典《四书五经》、一般 是选学其中的一至二种,没有在义学阶段就把“四书五经”学完的。义学老师还自己编写一些读物,多是一些人物、山水、掌故而且学生也很容易朗朗上口的韵文发给学生。
  义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讲解、靠学生死记、背诵、练习;老师考、学生答的方式。“讲”,老师对课文的要求:一般是老师先读几遍,让学生自己念,直到背诵,老师对疑难地方串讲一遍,同时对字词讲解,之后学生“理学”,复习已学过的课文,背诵课文。
  “写”,教学生写汉字,老师一笔一划教写,采用描红、缺格,习贴,让学生掌握写字方法。“作文”就是教学生写文章,是义学中大量的教学内容,同时 也是义学教学最重要的方式,先由老师选出一些“范文”让学生领会其中文法,边学边模仿。训练就是由老师把作文基本要领、技巧传授给学生,从如何“对付”、“作诗”到如何学习写短文。练习,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练,同时老师也及时批改,老师的要求,各义馆也不同,有的要求“一日一诗”,有的馆要求学生“一月作文六篇”,每逢三、七交卷,有的则要求逢三、八作文、初一、十五作诗。
  3、义学老师的待遇低,教育水平低下
  义学属于启蒙教育阶段的教育,对教师的选拔远远比学宫、书院老师低。所获得的报酬待遇各不相同,以云南府义学为例,教师每年束脩仅京斗米24石,一般的州、县的义学束脩更低,如弥勒县一馆,每年束脩市斗米13石,而五华书院一年的束脩就有白银400两,每次过节还有节仪银6两,全年收入约银600两,米24石,而义学老师是根本无法能达到的。经正书院山长,束脩规格更高,每年束脩银500两 ,米折为银26两。⑨ 由此可见,义学老师工资待遇极低,这也限制了义学教育的质量。也造成优秀的义学老师流失。
  五、结语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各地书院、义学该为新式学堂,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始建立起近代新式学校。 义学、书院这些旧制学校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小学堂、中学教育,民族中学等教育机 构,民族地区教育蓬勃兴起。 
  云南旧制教育发展与近代发展起来的民族中学、民族大学是分不开的。学校的发展有其很强的社会功用,它提高了汉文化在民族地区的传播,提高了民族地区文化素质,发展和促进了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同时推动中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实现边疆社会控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云南古近代学制》 [M].云南教育出版社,第319页
[2]《元史·张立道传》
[3]尤中:《云南民族史》[M].(下)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1985.
[4]《元史·赛典赤传》
[5]《云南省志 卷60 教育志》[M].第120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6]车红霞《书院官学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7]《云南省志 卷60 教育志》[M].第136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8]《新篆云南通志·学制考》
[9]《云南省志 卷60 教育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774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