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青春期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发展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这是他们基本行为习惯、性格、意志和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为改变过去过于关注学习内容的思想性和方向性,而忽视学习内容的适应性和阶段性需要的状况。新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本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因此,思想品德课应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
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生活化的课堂要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怎样才能让思品课堂生活化呢?我认为可以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掘生活化的资源,树立“生活即课程”的教材观,使课堂源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教材的可操作性强,与学生的实际联系更加紧密,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为此,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生活即课程”的教材观。“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生活”,以生活为源头活水的课程资源观是对于课程的全新思考。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情绪内涵时,首先让学生欣赏孙悦演唱的《祝你平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中描写情绪的词语。通过一首在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歌曲的引入,不仅体现了“生活即课程”的教材观,同时巧妙地融音乐、语文、心理三个学科知识为一体,实现了学科知识的渗透与综合,拉进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兴趣和认识,使课堂贴近生活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在学习“快乐度过青春期中的与父母的沟通”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精选电影《九香》中母亲含辛茹苦疼爱孩子的镜头,配上满文君的歌曲《懂你》,让学生反复看、反复听,尽管教师不说话,但孩子们思维一刻也没有停止。他们一直在感动、沉思,将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一幕幕在头脑闪现。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因为受到感染而充盈的是感动、幸福、激动、愧疚……平时自己对父母的不服、不理解、不满甚至叛逆都随之烟消云散。紧接着让学生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学生们说了很多很实用的沟通方法。就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运用生活化的活动,内化学生行为,使课堂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一句话:ihear,iforget。isee,iknow。ido,iunderstand!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品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品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做意志坚强的人》的设计思路是:依据《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宗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明理,在明理基础上践行。该课的切入点选择了航天英雄——杨立伟的感人事迹,这既是学生关注的问题,又是学生的兴奋点,引人入胜。依次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播放杨立伟训练的影视片断,让学生认真观看,仔细观察,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杨立伟成功的原因及他是怎样磨练坚强意志的。为了加强课堂效果,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二,让学生在原地转几个圈后,再朝前走。这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走法。学生亲身体验,产生深刻的感悟:杨立伟训练的艰难;杨立伟训练的不易;没有坚强的意志,将一事无成。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活动三,让学生挑战自我。引导学生联系平时生活实际,从自身意志状况入手,谈启示,说想法,从内心上引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通过这样的三个活动,就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意志品德有分析评价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分析课文得出要点,充其量把它记住就是了,二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让学生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总之,思想品德课实行“生活化教学”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能有效的促进学生
知与行的和谐统一,从而提高思品课堂效率和质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