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终身学习;信息技术;创新
论文摘要: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学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校教育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并加快自己的发展态势,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教育的创新。本文从终身学习的各个视角出发,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创新应努力的方向和注意的方面。
随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将是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人人、时时、处处从事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是信息时代学生学习所有知识的工具。基本信息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学科,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发展。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教学一线的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转变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课堂教育教学的弊端,实现教学的创新,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终生学习的概念及特征
终生学习是指个体的学习活动是一生中连续不断的过程。从终生教育到终生学习反映了在教育领域从以社会为本位到以人为本位的认识转换,它充分体现了学习者学习的主体地位。分析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终生学习,其特征有:
1.人是终生学习的主体。终生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者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习与人的生命共始终,终生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古往今来,以人为本的教育一直都是被人们所推崇的,从古代的“因材施教”到现代的网络教育无不都是在这方面的探索和追求。在人一生的学习中,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才符合学习活动本身的规律。从自己现有的状况设定下一个学习目标,自己寻求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途径,以及对学习的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在学习活动中,也只有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学习贯穿于人生命的全过程。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追求,因而人总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有意识的或无意的学习。我们一生的学习是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它随着社会的不断更变而改变着。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人在一生中都面临着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人又生活在动态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和人都在变化,人要适应社会变化,要促进社会发展,要与社会在动态中达到平衡,学习必然会贯穿于人一生的全过程。
3.终生学习是个别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由于人们的认知特征、情感方式、个性结构的巨大差异,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和承担社会角色的不同,由于不同个体受教育程度和经验结构的差别,还由于因此产生的对人的生命价值取向的千差万别,就有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突出个性化和个别化,而终生学习对于传统教育的突破和革新是在各个层面上的,实现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也就实现了终生学习从观念到实践跨越的一大步。
二、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反思
现在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仅仅流于形式,对内涵的把握火候不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空谈。大多只停留在掌握操作技能层面,而没有涉及到信息技术内涵。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方法也束缚着教学的发展。
1.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只是把学生当成被教育者。传统的教育往往把学生定位在被教育的对象,学生被普遍当作教师传授知识的瓶颈,把“学生发展”仅仅置于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与熟练的程度中,学生变成了学校考试的工具。这种应试教育的手段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内在的、自然的本体价值的实现。信息技术老师也不例外,把学生当作被教育者,传授讲解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已有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2.传统的课堂一直以来都是以老师为主。在学校里,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掌握前人已经熟知的技能,因此必然会出现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老师们为学生设定一系列的教育目标,要求他们记住这样或那样的知识、操作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老师设定的教学内容,接受知识、熟练技能,学生的创造性就谈不上了。
3.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材为本。教学组织的过程通常是:熟悉教材标准与要求(有时是考试标准与考试要求)→确定授课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其教学的出发点(逻辑起点)是教材,教学的组织过程是由教师在这一出发点上演绎出来的。学生只是在教师考虑教学策略时,作为授课对象被思考。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适应中学习,抑制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学校教学是以班级为主,以学校为主。学校以班级授课为主,老师确定好教学内容,设定好教学步骤,然后参与对象就是整个班级,不管所设定的内容是否已被个别学生所掌握,过程依然是老师设定的。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发育、动手能力、性格差异等决定了班级授课的局限性。
三、终身学习理念下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终身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终身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突出了个人的中心位置和主体地位,强调了学习与个人的生命共始终的特点。同时学习者本人既是开发自身潜能的能动者和创造者,又是自身价值的设计者和追求者。这样学习者才能更加主动地积极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来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学习,才更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终身学习过程的主体性特点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中心位置。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以做好人的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契合终身学习过程主体性特点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不断开发自身的潜能,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最终达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而不应该把他们的个性和个体的发展置于教育和教学之外。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本质上是视学习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愿望,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使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比如在photoshop图像处理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我与明星零距离”的情景,展现了我与周杰伦的的合影。同学们看到这张照片后都很羡慕,甚至有同学问我是在哪儿和他合的影。我装作很得意的样子,突然话锋一转,问学生“我有个机会想给你们,你们也可以和他一块儿合影,你们想要吗?”学生兴奋激动,几乎是同时说想要(兴趣来了)。我说“那接下来的时间里谁看得最认真,谁就可以获得机会。”我慢慢地演示将我的照片从合影中移去,露出了周杰伦与他人的照片底稿,问学生“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给的机会啊?”,学生恍然大悟,“哦”(方法有了)。接下来的学习水到渠成,有些东西根本不需要老师再讲,他们从自己的兴趣哪儿请来了老师,不自觉地形成了主动学习的行为(自主形成了)。
3.采用多样化和分层化教学。不同的学习主体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等,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我们应该进行分层和多样化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应当合理有效,实践过程要交流合作,评价要分层。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应当布置不同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觉得任务有挑战性和可完成性,都能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让有基础差异的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最后“任务”必须得到有效地落实和控制,老师可采取检查激励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规范学生作品,激发他们内在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杜绝一些不良现象,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
4.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开放式教学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上,而应注意学习者的心态(即情感与动机)变化。教育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共享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养育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心理健康的人。终身学习者可以利用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满足他们自身的学习需求,除了学校所提供的比较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外,还包括家庭、社区中的各种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家庭中的学习资源是最为方便和直接的学习资源,而社区为他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包括各种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所提供的各种的资源等。
信息技术是一门课程,但更重要的它是工具,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应该跳出学科范围,将信息技术教学置于开放的环境,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和趣味性,学以致用。课程内容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需要,回归生活,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活、其他学科的学习及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如帮助家长、老师编辑打印各种文档,为班级设计制作板报、班级主页,建立自己的博客等。
参考文献:
[1]厉以宁.研究终身学习,让全社会受益[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
[2]葛道凯.加快建设终身教育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8-10-25.
[3]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
[4]顾明远.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j].求是,2003,(2).
[5]杨晓光,陈文勇.终身学习理论内核——信息素养能力论建构[j].
情报资料工作,2002,(9).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8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