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分散,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为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入学难问题,教育部门推行“寄宿制工程”建设。初中已基本形成“一乡一校”实行寄宿制,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更应结合当今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做好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每个教师要有效的提高四十五分钟课堂效率,了解学生心理,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和发展需要,让教师的人格、学识和教学艺术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送一米阳光,灿烂一片天地!
一、积极挖掘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教学过程则提供了丰富的人格教育渗透渠道。新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如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如现行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格教育内容是零星地隐含在一篇篇课文之中,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零星地潜隐着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出来。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篇目,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如人教版语文中选录的许多篇目《背影》、《我的母亲》、《送东阳马生序》等都是对农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师要更
新教育观念,重审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育中的位置:即组织、辅导、牵引。
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信任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诚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期望。教师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为“现有水平”,并生成更高的“潜在水平”,我国传统教学中也有“跳一跳、摘果子”的优秀经验。
因此在对农村学生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赞扬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激活学生成功心理,使学生敢于表现,乐于表现。学生的起点不同,就要考虑怎样帮助程度不同的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尝到成功的喜悦,形成并强化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语言,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语言表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要构建学生“自主创新求知”的课堂教学模式,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学生课堂活动中的思维特点,分为逐渐集中——亢奋——疲劳三个阶段,据此,课堂教学结构应该将有序性和层次性结合起来,做到疏密相间。
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绪,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的状态,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灵活地把握课堂,启发学生思考。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农村学生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大大地活跃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
四、进行合理评价,激励学生成功的心理需求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功能。评价对教学过程、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和强化。较高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可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奋进的情绪。
重视肯定性评价,重视学习主体之间的信息反馈。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总之,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整体优化设计,是每一个教师将自己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创造性地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更应该以人为本,改变几百年来的“唯分论”,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与良好个性培养的误区,培养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9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