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 提高科学素养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
新课程告诉我们: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对科学现象先预测,再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才能使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关键词:问题意识 科学素养 直观 试验 探究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每个孩子都具有的品质,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事物,因此,儿童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新课程告诉我们: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经历为途径。
下面以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一、以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充满了惊喜与奇特。科学的做法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他们生命的始终。对此,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采取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孩子创造丰富的问题情境。导入:咱们炒菜用的食盐,同学们都知道吗?(学生:知道)如果把食盐放入水中,水会有什么变化呢?(学生:水变咸了。)下面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来作个实验,看看还会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分组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水变咸了,食盐不见了。对于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疑惑吗?学生:食盐哪里去了?问题产生了,学生自己提出了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进入了下一环节的研究。这一环节很重要,教师要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以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教师设计的情境就是起到“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作用,使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直观形象的实验,消化知识难点
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如在作高锰酸钾溶于水的实验过程中,借助高锰酸钾的红色,学生直观地看到了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学生在报告实验结果时纷纷说出了:高锰酸钾在水中变成了极小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我及时告诉学生,像高锰酸钾那样在水中变成极小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这种现象叫做溶解。学生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因此对溶解的概念理解得相当透彻。此时我趁热打铁,追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认为“食盐到哪里去了”?这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表扬了他们,惊讶地说:原来食盐在水中变成了极小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即食盐被水溶解了,你们真聪明。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实验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科学的知识,增强了探究的能力。
三、先预测,再验证,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科学课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事物开始的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界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认识科学、了解科学的知识。
学生已经知道了食盐、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那么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呢?我以课件出示了六种物体:白糖、沙子、洗衣粉、面粉、花生油。
1、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预测哪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在水中,然后全班交流。得出的结论是:沙子、塑料泡末不能溶于水,白糖、洗衣粉能融于水,而对于面粉、花生油存在异议,有的说能溶于水,有的说不能溶于水。
2、结果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吧。学生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作实验,因为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所以实验的过程中思维活跃、情绪高昂。不一会儿,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白糖、洗衣粉能溶于水,沙子、塑料泡末、花生油、面粉不能溶于水。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先预测,再验证,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他们获得了科学的知识,增强了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动了、学生乐了、学生也得了。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做,让学生对科学现象先预测,再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70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