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阐释了学习倦怠的内涵、表现、现状和结果,并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四个层面上分析了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
【关键词】学习倦怠;后果;原因分析
1.学习倦怠的内涵、表现和现状
1.1 学习倦怠的内涵。
倦怠(burnt-out)是20世纪7o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专家弗鲁顿伯格(herbertj.freudenberger)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随着工作领域中倦怠研究的深入,学习领域中倦怠研究逐步兴起。
我们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连续一两个小时的学习后,个体出现一些疲劳反应,是身体及大脑需要暂时休息的信号,休息好后又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这是正常的身心调节过程,而不是我们今天谈到的学习倦怠。www.lw881.com因为心理专家认为:学生最适当的连续学习一至二小时后,必须有短时休息,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1.2 学习倦怠的表现。
1.2.1 行为不当。学习倦怠的学生在行为上表现为逃避和退缩等一系列不良行为,具体表现在: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出现逃课、不听课或上课睡觉,逃避学习活动,对学校课业漠不关心,拒绝接纳老师,不尊重老师,我行我素,将老师视为没有感情的人,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教师等行为。不仅如此,对同学也持多疑、妄想的态度,很少与同学接触,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或有敌对心理。
1.2.2 常感疲惫,情绪低落。处于学业倦怠状态下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有一种无助感,自信心不足,对学习冷漠、悲观;在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疲劳、嗜睡,在学习情绪上表现为容忍度低、性急易怒、沮丧颓废。这种倦怠心理状态若长期持续下去,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甚至退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严重损害。
1.2.3 自我成就感降低。学习倦怠会导致学生的自我成就感降低。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评价降低,感觉自己的付出没有效果或收效甚微,因而产生较强的自卑感。
1.3 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
从现有的研究看,当前我国学生总体上存在较高程度的学习倦怠,其中表现突出的是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轻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23.5%,中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43%,重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7%,也就是说,中度以上学习倦怠的检出率占到了学习倦怠总数的一半。可见,学习倦怠在学生中是一种普遍的情绪、态度和行为问题。
2.学习倦怠的后果
对学生来讲,正处于学习的大好时机,若产生学习倦怠,显然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机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另一方面,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学习倦怠的学生对自我评价降低,缺乏自信,学习成就感低,当他们感觉无法再获得更大的进步或者自己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时,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当较低的成就感与倦怠感混合在一起时,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产生失败感。
对学校来讲,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现象,必然会导致学风下降,教学质量滑坡。可想而知,如果学校有相当的学生没有志向、没有抱负、没有远大理想,他们不是逃课,就是在宿舍闲聊、打扑克,或者漫无目的地在街上闲逛、上网,沾上一些社会不良习气。这些学生一旦回到课堂,萎靡不振的情绪必然影响到身边的其他同学,就会影响整个学风、班风,甚至校风,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从社会用人角度来看,如果将这种倦怠心理、不良的精神面貌和颓废的情绪带入工作单位,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损学校形象,也会给单位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3.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
3.1 社会因素。
3.1.1 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不足。全社会范围内尚未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脑体倒挂现象仍然存在,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还有待提高。这种现象会使学生怀疑知识的价值、学习的意义,在疑惑中丧失学习热情,产生学习倦怠现象。
3.1.2 就业压力的影响。我国择业机制尚不健全,就业中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出色的学习成绩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而一些成绩一般,甚至成绩较差的人靠权势、凭关系也可能谋得好的职位。这些现象使学生对学习的预期价值产生了怀疑,导致学习无用论的萌发,严重挫伤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学校因素。
3.2.1 学习环境不好,现有的学习环境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使他们对学校生活感到失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产生倦怠心理。
3.2.2 教学管理松散,学习风气较差。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普遍松散,缺乏必要的教学监管措施,必然会造成荒废学业的现象。
3.2.3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加快,部分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反映学科的
前沿发展水平,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能主动更新知识,照本宣科,教学内容陈旧,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无用,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3.2.4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启发式教学,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和参与讨论的机会,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而实际上学校的教学方式仍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思考、质疑、创新能力逐渐被扼杀。这种满堂灌注式的教学,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家庭环境因素。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身上承载了整个家庭的希望与梦想。许多父母脱离实际情况给孩子定下一些违背孩子意愿的目标,结果使得孩子负担很重,压力增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更加厌恶学习。也有的父母刚好相反,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只想让孩子早点毕业,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这种过低的要求也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受挫。也就是说,父母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会成为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
3.4 个人因素缺乏明确或恰当的学习目标。
有些学生虽然有学习目标,但目标过多或过高,在实际学习中总是完成不了预期的任务,就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导致学习倦怠。
3.4.1 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我国学生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习比较被动,没有形成学习所要求的自主性、独立性,这种学习的被动性,使学生以一种比较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出现了学习倦怠现象。另外,由于学习技巧的欠缺和失当,导致努力学习却得不到理想的成绩,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学习倦怠。
3.4.2 个体人格因素。
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倦怠与其自身的人格特征高度相关。性格孤僻、与他人难以相处、适应环境能力差、情绪反应强烈、经常焦虑的学生容易发生学习倦怠现象,而性格外向开朗、有良好的社交能力的学生不易产生学习倦怠现象。
参考文献
[1] 黄文利.学生学习倦怠探析[j].湖北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4):101-105.
[2] 周国莉.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研究[j].
天中学刊,2009,24(1):138-140.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70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