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不良生的界定成因特征及教育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1.学生不良生的界定
由于对学业不良的性质和本质看法不同,研究者们产生了关于学业不良的许多定义。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的美国的早期研究(thelander)和柯克(skirt)等认为学业不良是由于脑损伤而失去阅读或说话能力。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的美国研究办公室对学业不良的意义提出了不同的概念。他们认为“学业不良是在理解,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方面的一种或多种基本心理过程障碍,体现为听、读、写、思考及数学成效等方面的一种能力缺陷。”(连榕p177)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学业不良全国联合委员会综合前两个时期的研究,并结合他们新的研究于1988年于学业不良的定义提出了如下界定:“学业不良是多种异源失调,表现为听说读写和推理及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方面的明显障碍。”(连榕p177)他们并由这一学业不良定义得出了以下四点认识。第一,学业不良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第二,学业不良的儿童能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学习技能(如解决问题,听、说、语言、注意、记忆、写作、计算等)上有一定的缺陷;第三,上述这些能力的缺陷并不是由生理成身体上的原发性缺陷(如肓、聋、哑、身体残疾或视力问题等,)所造成的;也不是由于情绪障碍教育与环境剥夺造成;第四,这些儿童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及格水平)或达到教育大纲或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与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
2.学业不良生的成因及心理特征
研究证明:造成学业不良生的主要原因是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及环境三大因素有关。
生理因素是指脑损伤与神经系统工能失调(如脑损伤、脑结构差异、大脑功能偏则化、脑神经障碍,大脑皮质病变等);和生化因素(如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维生素缺乏、内分必腺功能失调,低血糖等)及遗传因素等;心理因素包括认识能力与基本学习技能的失调和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绪与情感、个性与性格等);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如有不完整不和睦的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与学习环境及父母的期望等。)和社会环境因素(如社会上“商品经济”的冲击,不良的成人群体的影响,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等)及学校教育因素等。
许多研究证明,学业不良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部原因与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业不良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内部原因往往是产生学业不良的潜在因素,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地体现出来,外界的环境很少直接造成儿童的学业不良,但在学业不良的过程中起着加剧或促使学业不良形成的作用。
虽然每个学业不良的特征都是独特的,但作为一个异质群体,他们在认识行为和自我概念等方面有共同的特征。研究表明,学业不良生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元认识等五种缺陷。其中注意缺陷是大多数学业不良生的通病。也就是说,大多数学业不良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常常有这样那样的注意问题,据调查学业不良生中有注意问题的占学业不良生总数的70%左右。这说明注意问题是学业不良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学业不良生由于具有以上不良缺陷,容易产生以下不良行为特征——学习分心、持续性差、好动;遇到学习困难容易退缩、抗干扰能力差、依赖性强等。
综上所述,学业不良生由于受某些生理和心理及环境三大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某种或多种学习能力上的缺陷,致使他们学业上的暂时落后。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今后就不能成才。只要教育工作者包括承担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他们引导得法、教育有方、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他们就能像其他学业优良生一样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所以教师一定要平等对待学业不良生,让他们享受平等的学校教育。因为他们同样是完整的人,交同样的学费,理应享受平等的学校教育。新的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人才观。“不求人人考大学,但求人人成才。”若能这样,教师就会平等地对待学业不良生,善待学业不良生在某些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就会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给予更多的关心。若能这样,学校学业不良生的人数一定能逐渐减少。极少数学业不良生毕业后也将是带着万分的感激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若能这样,我国的教育就获得了较为全面的成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70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