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和
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孩子迈入学校,家长和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健康成长、学业成才。然而,在这一共同目标的背后,双方却上演了一幕幕的矛盾冲突。直接影响学校、老师的正常工作,阻碍了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与家长的交往中不断摸索、学习、反思再实践,才能把家长与教师的教育冲突降到最低。
【关键词】家长;教师;冲突;原因;缓解
1.经常听到某些家长责怪老师,也听到老师埋怨部分家长。静思默想,这个学期,我碰到家长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情况已有两次了
例一:一天学生黄某某和同桌打闹,无意中把窗上的一块玻璃打成了碎片。班主任通知家长到校处理事情,共同教育孩子。而该学生家长则认为,老师要求家长负责安装玻璃,是故意为难家长。该家长又认为,孩子在家很听话,怎么在老师眼中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呢?
例二:一天下午上第一节课前,一学生家长气冲冲地领着女儿找到班主任,质问道:“我女儿额头上的伤口怎么弄的?”后经老师了解情况,是放学时她的女儿和一位同班同学在操场上互相推打,不甚将她的女儿被推倒,致使额头蹭出了血。班主任及时通知双方家长,竭力协调。而该家长的态度是:只要女儿的额头上留下伤疤,一定要把学校和老师告到教育局。
近年来,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冲突屡屡发生,经过教学实践多年,导致老师和家长矛盾冲突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
1.1老师的“描述”与家长的印象有出入;家长了解基本上是孩子的生活方面,按时上学、回家、吃饭、睡觉,家长感觉孩子“很乖”,而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关心不多或无能力关心。当学习成绩一出来,家长就责怪老师教学水平差,当老师指出孩子学习存在的问题,家长难以接受。家长和老师繁忙的工作压力会导致互相错位,甚至语言不和互相责备。
1.2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责任;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想要什么样的成品,学校就应该把他变成什么样。一旦孩子变成了“次品”,老师就成了家长眼中的“犯人”。
1.3家长太溺爱孩子;现代的孩子多半是独生子女,有的是爷孙辈一起生活,对孩子无节制的溺爱与袒护,什么都肯让孩子吃,惟独不肯让孩子吃点亏。
1.4老师居高临下、好为人师。
作为教师,职业习惯造成居高临下、好为人师的心理,而急于抱怨学生、指责家长。如果效果不佳或家长稍有配合不力,老师往往迁怒于家长,结果很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
2.教育冲突在我们身边已是屡见不鲜。如何缓解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教育冲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请家长到校或跟家长联系,要找有权威和肯负责的一方;从开过几次家长会中,我总结出:有的家长认为到学校丢面子,不肯来;有的帮着孩子遮掩缺点;有的对孩子表现出无奈。这析的家长的孩子,开会后是没有一丝进步的。所以,找孩子的哪一位家长必须经过思量,这也是避免家长与老师产生矛盾的方法。
2.2通报学生问题要讲究方法;对教师来讲,要及时跟家长通报有关情况。在问题初见端倪时就要跟家长沟通,不要等到某孩子有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或考试成绩很落后时,才急急忙忙与家长联系。如果家长感到突然,就容易和老师发生冲突。在给家长反映问题时,一定要先传递正面信息。如果教师一上来就用负面住处对家长进行狂轰滥炸,就很可能引发家长的防御心理,产生冲突。
2.3假如遇到正在气头上的家长,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容得下家长的“恶语”,稳控
好家长,耐心分析家长这一行为产生的好处与坏处,让家长权衡利弊,三思而后行;如上述案例二中的家长,可以提醒她:“你领着孩子来告学校和老师,你究竟想为孩子做些什么呢?告完了,孩子就学会自我保护了吗?”如果家长“火”势太猛,就不要当场给予决断,还是要和气地对他说:“希望再考虑你的想法和做法,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我还有课……”。
2.4老师应把家长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教育者,而不是单纯的受教育对象;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倾听家长意见,了解他们的教育目标和风格,充分肯定家长的教育价值,并在工作中改进自己的方法。我曾经给赵某某的妈妈说:“我感觉贵公子数学成绩一直上不去,原因是平时没有真正把乘法口诀记住。”这句话意思很清楚,没有责怪、实事求是。家长很感谢老师的关心,并配合老师教好孩子。
2.5教师不能歧视学生,体罚学生;《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准体罚学生。老师要避免好心办坏事,让家长抓住老师的软助骨,引起冲突。老师歧视和体罚学生,学生往往讨厌学习、讨厌老师。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恶习循环。天底下有哪位老师喜欢自己的学生讨厌学习、讨厌老师呢?不管发生了什么矛盾,只要你从心眼儿去爱你的学生——家长的孩子,处理事情就不会偏离多少轨迹,矛盾会小而化之。
教师与家长的交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努力加强个人修养,以丰富的常识,博大的胸怀,忘我的工作精神,来赢得家长的依赖和敬重,就能把家长与老师的矛盾降到最低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70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