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
管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跨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管理科学专业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新的形势上,要培养管理科学专业酶应用型人才,必须更新观念,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纲,以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为支柱,以教学方法手段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构建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通过教育培养出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良好品德素质的人才,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才培养目标是核心,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方式。要培养管理科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相关的高等院校必须认真研究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依此来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和师资培训等进行综合的研究与实践。
一、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背景
(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
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偏重“专业教育”的
大学教育观,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以学生为本,注重全面素质培养与提高”的现代大学教育观,构建“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扎实、学有专长、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为内涵”的人才培养新目标。
(二)管理专业的不断增加
管理科学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涵盖的两个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40多所高校开设管理科学本科专业。近年来,授予管理类学士学位的职能或部门管理专业不断增设,如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公共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这些专业设置细化、指向性更明确,成为各校的热门专业,并且,也使得管理科学专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必须更新观念,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专业特点的管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管理科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管理变得快速、准确,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广泛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成为可能。现代管理科学就是主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根据学科的特点,管理科学本科专业的定位应该是培养既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够将知识运用于管理实践活动当中的“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与其它管理类专业不同,管理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加强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技术与技能的教学,这是培养高素质管理科学人才的关键。但是,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是为管理实践服务的,它们只有应用到具体职能管理中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职能管理的教育,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管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构建管理科学课程体系的内容
根据专业的定位、专业的特点和全面素质培养的要求,构建管理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包含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合理布局课程结构,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要培养现代管理人才,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意“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因此,在制定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时,要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包含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四大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人文
社会科学素质,学科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在专业领域课中增加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把其他管理类专业的方向课程作为任意选修课程,努力将管理科学专业办为既有基础学科性质,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的专业。
2.精简、整合课程,体现交叉融合。管理科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基础课程中包含有数学、管理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多,任务繁重。因此,培养方案在照顾到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的同时,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精简与整合。另外,还应考虑每门课程的前序课程和后续课程,注意体现学科交叉,避免知识机械地叠加。
3.精心设计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均来自于实践,管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对课程进行优化组合,适当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生产活动中的管理活动现状,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应增加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课程,如统计软件、管理应用软件等,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管理决策,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环节
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艺术性,通过本环节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和创新能力。
1.实践教学的内容。管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应用实践、专业课程实验项目、毕业设计(论文)等。在课程设置中除设置必要的验证型实验外,主要突出设计型、综合型、自创型实验课。在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条件下,合理确定理论课时和实验、实习课的比例,一般来说,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应在40%以上。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应充实、详细、明确,并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对于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等,要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开出,要求明确,保障有力,以突出和明确实践教学。
2.依托企业,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高等学校要与著名研究基地、企业合作,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企业作为高等学校的实践基地,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甚至直接负责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帮助学校解决实践教学的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由于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企业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毕业时比较愿意聘用他们。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使专业设置针对性更强。学生在企业实际操作中便可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及工作经验,完成了由学校到生产岗位的过渡。
(三)改革教学方法
1.加强案例教学。当代管理
科学教育的精髓在于案例教学。案例学习是一个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无论在商业实践还是在案例学习过程中,比找寻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会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案例学习有助于提高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正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
2.强调计算机技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强调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一方面健全有关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课程子体系,另一方面,强调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3.改革学习成绩评定方式。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方法改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在闭卷试题的命题制度上,鼓励教师多出能够反映能力和素质的试题,尽量减少机械性和背诵式的试题;第二,在考试形式上,尝试采用口试、情景模拟以及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法,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鞭策学生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而不再成为束缚学生学习、窒息学生创造性的包袱。
4.组织管理设计竞赛。通过撰写商业计划书和管理策划(企划)的实战演练,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四)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达到培养目标的保证,应建立一支素质、能力达到要求的师资队伍。
一是提倡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要求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培养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不仅仅是鼓励教师取得类似
经济师、会计师等资格,更重要是推动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将教师造就成既掌握管理理论又具备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要求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管理科学专业的教师应多争取来自企业等组织的横向课题,参加为企业服务的咨询项目和活动。除了加强教师的内部学习和专题研究外,还有赖于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使教师了解外部企业的管理动态和发展动向。
三是整合外部资源,解决复合型师资紧缺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到企业中挂职或任职,将第一手鲜活的资料带回到教学实践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另外,利用关系企业和基地企业,聘请
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讲师,建立实战型的兼职教师队伍。
随着数学、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管理科学在新的形势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科之间互相融合、交叉成为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社会迫切需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这种形势下,应该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探索应用型管理人才的教育途径和模式,才能在教育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70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