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网络道德 德育渗透
论文摘要: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网络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主要介绍了作者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尝试。
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网络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据最新调查表明,目前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青少年学生占21%,上网冲浪已成为学生的时尚。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营造了青少年道德成长的新环境,同时也对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提出了挑战。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与网络的不可分割性,所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对本校高一年级2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网络在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常常混杂在一起。中学阶段是青
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是非辨认能力还很差,经常浏览黄色和暴力内容的网站容易使一个人的性格扭曲,严重者会出现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学生无意中接触过网上的黄色信息。
另外,互联网上还有许多政治上极为反动的信息,在调查中发现,68%的学生曾收到过反动的不明电子邮件。这一切对自制力和分辨力不高的青少年学生都有很大的危害。
2.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青春期的中学生,成人意识很强,自我意识很重,尽管他们在很多方面还显稚嫩,然而,他们普遍感觉自己已长大成人,对来自学校、家庭的不同意见持强烈的对抗心理。虽然我们的调查中有高达53%的学生承认父母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但是很多中学生不愿意和长辈谈心里话,他们反感长辈的居高临下和对自己缺乏理解,网络成为部分学生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在这个虚拟化的社会里,每个人的“脸”都是统一的显示器,每个人的“话”都是显示器上的一排排文字,似乎比现实社会更“纯洁”。但是,这个虚拟的社会与现实社会有较大差距,并不同步。如果习惯性地“生存”在这个虚拟化的社会里,必然会影响、甚至改变其思维、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使其对现实生活产生一种冷漠感、距离感,失去传统的亲情、友情等道德情感与平等互助、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
3.沉湎网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学生上网的目的是聊天和玩游戏。
漫无目的的聊天在时间上很难控制,游戏的兴趣持久性长,再加上青少年爱玩的天性,而中学生的自制力又很差,因此很容易造成上网成瘾。不少中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湎于网上,将90%的时间用到网络游戏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为网络所累,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锻炼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炼就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在生理上中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若过长时间与电脑相处,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也使得脊椎变形,情绪不振,身体的健康受到威胁。
二、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网络的负面作用对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问卷调查所显示出的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利用网络。
1.开展主题辩论,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你对网上黑客的态度”这个问题中,56%的学生表示“反对”,3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还有11%的学生表示“支持”,这表明有些学生对“黑客”的定义还不是很清楚,对“黑客”充满着神秘感,甚至把他们当作偶像来崇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开展了“‘黑客’是‘侠’,还是‘盗”’的主题辩论会。让学生通过两个星期的资料搜集、整理以及课堂上针锋相对的辩论,使他们了解到相关的法律知识,认识到黑客行为对网络社会的危害,从而自觉维护和保持这个“社会”的正常秩序,自觉遵纪守法。
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的知识时,让学生讲述自己曾经遇到的电脑病毒,以及病毒造成的种种损失,大量的实例使学生意识到病毒的巨大危害性,从而增强他们的防毒意识。同时,通过向学生征集“防毒小技巧”、让学生评选“最佳杀毒软件”,促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防毒知识,使他们在感性中形成道德认知,进而树立良好的道德观。
2.利用论坛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在调查中,我们让学生列举网上的一些不文明现象,经过统计主要集中在:色情广告、网络欺诈、使用不文明用语、盗用他人信息、垃圾邮件等几方面。可见,学生们有一定的文明意识,对网上的不文明现象也表示反感,只是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容易受到坏人的误导。为此,我们带领学生利用网上论坛展开“制订中学生文明上网规范”的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网络论坛的时间优势,整个讨论活动持续了一周,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发表观点,给了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为了能把自己的发言放到论坛精品区,每个学生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对发布的内容认真阅读与分析,一些平时不善言语的同学也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一些同学在看到其他同学发表的见解之后,进行了深入讨论,在“短兵相接”的思想碰撞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行为规范的热点、难点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再是单方面的受教育者,他们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加入到了德育组织者、实施者、支持者的行列中来,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公开电子邮件地址,做学生的“知心姐姐”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教师都会向学生公布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认为为学生答疑解惑、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这样一个网络无所不在的社会中,更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解答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电子邮件具有匿名、隐蔽的特点,它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减少顾忌,真实地表汰自己的内心情感。学生们最开始的时候只是问一些学习问题,在经过一个时期的试探和相互交流以后,学生的话题越来越多。有的学生为了更好地与我们交流,还为我们申请了qq号码。电子邮件这个得力的网络联络工具,既缩短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使我们能够尽快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4.共建班级主页,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有些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并树立学生敢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一道题目“如果你们班已建立班级网站,你会经常光顾吗?”有60%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会经常光顾;另外34%的学生选择偶尔光顾;只有6%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表示不会光顾。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支持创建班级网站,我们便带领学生开始着手筹建各班的班级主页,并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分别成立了资料组、美工组、技术组等,利用课余时间,投人到这项展示班集体建设成果的活动中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班级网站凝结着每个参与者的智慧和劳动,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每个人都收获了自信和成功。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最初在调查中表示“不会”光顾班级网站的学生,据了解大部分是因为在班级中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不太好或者性格孤僻,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创建班级主页的活动中,创造机会使他们与同学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改善同学关系。
5.推荐适合中学生的优秀网站和论坛,引导学生上“健康网”
网络虽然包罗万象,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适合中学生的网站并不很多,33%认为比较少,11%认为非常少。
为了引导学生上网,我们整理了一个网站收藏夹,其中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如学习类、娱乐类、新闻类、心理咨询类等,每一类中都向学生推荐了很多适合中学生的优秀网站和论坛,然后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将这个收藏夹发送给每一位学生。学生们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后,都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老师推荐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网站,通过浏览各个网站的优秀资源,参与网上论坛的讨论,很多学生慢慢养成了上网查询学习资料、自主上网学习,在论坛发言求助或主动帮助他人的习惯。同时,学生们还不断地向我们反馈信息,向我们推荐优秀网站,使网站收藏夹内容不断扩充更新。
6.营造积极健康的信息科技氛围,感染和引导学生
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他们对网络的兴趣,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网页制作比赛,并协助其他学科教师制作学习网站。这种有目标的边实践边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拿回一个又一个的奖项,对其他学生也形成了无形的激励,激起他们的成功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投人到这项展示个人才华的活动中。
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在校园网上创建自己的个人网页、开办网上论坛、创办网络杂志,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信息科技氛围,从兴趣、成就感方面感染和引导学生,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这样,当学生发现在知识海洋中畅游的极大乐趣时,就不会被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吸引,信息技术的正面教育功能也就凸显出来。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有机地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渗透,使信息技术学科诸因素与德育内容和谐统一,如春风化雨,育人于无形之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70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