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论校园网络舆论对构建和谐高校的影响及其引导

论校园网络舆论对构建和谐高校的影响及其引导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高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高校需要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来引领和推动。校园网络舆论深刻地改变了校园舆论格局,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应充分认识校园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积极引导校园网络舆论,为构建和谐高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关键词:和谐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引导;策略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高校作为人才汇聚、知识聚集的战略高地和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及思想文化交汇融合之地、传播辐射之源,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理应走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前列。和谐高校建设需要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来引领和推动。和谐高校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校园网已经成为拥有强大影响力的舆论策源地,校园网络舆论应运而生。校园网络舆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校园舆论格局,而且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校园网络舆论与社会转型期和高校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敏感问题相结合,带来了一些负面内容并造成消极影响。这给有效引导校园舆论、凝聚师生共识和构建和谐高校带来严峻挑战。高校应充分认识校园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积极引导校园网络舆论,为构建和谐高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与特征
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其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冲突性和难控性等特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作为网络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校园网络上产生、播散并发挥影响的高校师生对某一或某些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意见或言论,它形成于校园生活,传播于校园网络,影响于学校建设。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因其发生在高校这个知识性、开放性较强的文化环境下,除具备网络舆论所表现出的一般特点外,更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第一,校园网络舆论主体相对固定。校园网络舆论主体是以校内外事件为话题,参与形成、传播或实践校园网络舆论的人。校园生活最大的利益群体是学生和教师,高校师生是校园网络舆论的主体。主体的特定性决定了校园网络舆论主要是在广大师生中产生,舆论的影响力和扩散面也相对集中。
第二,校园网络舆论对象广泛。高校师生素质高、主人翁意识强,关注的对象较一般群体更为广泛。从国内外重大事件到校园生活,从校园生活到个人学习工作、情感思想等方面,都是校园网络舆论关注的对象。校园生活,特别是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各项决策,由于与师生切身利益相关,必然会引起师生的高度关注,从而成为校园网络舆论关注的核心。
第三,校园网络舆论内容多元。舆论内容是舆论主体对舆论对象的认识评价的总和,是舆论主体的利益和意志体现。校园网络舆论内容反映了广大师生的利益要求和对事件的看法以及对学校管理决策的意见。按照对高校发展稳定大局及和谐高校建设产生的效果,校园舆论分为积极舆论和消极舆论。积极舆论能够引导师生积极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对和谐高校建设起推动作用;消极舆论则会弱化甚至歪曲事态真相,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对和谐高校建设的双重影响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和谐高校的构建。和谐高校,是指高校内部系统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其核心是人的和谐。人的和谐受制于信息的交汇和舆论的走向。[1]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2],校园网络舆论深刻影响着师生的言行和整个校园生活,已成为影响高校和谐的重要因素。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对和谐高校建设的积极作用
校园网拓展了传统舆论空间,为广大高校师生提供了参与校园生活、沟通信息的网络平台。校园网络舆论由此成为影响校园生活和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和谐高校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第一,校园网络舆论提供了思想自由交流的平台,有利于疏通矛盾、化解不良情绪。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高校也处在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善的制度还比较多。而问题的解决和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容易使一些师生产生非理性的不良情绪。虽然高校师生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途径较多,但网络以其隐匿性赋予了师生自由表达和释放情绪的现实可能,网络成为高校师生发表意见、释放情绪的一个新的重要途径。
第二,校园网络舆论使广大师生的意愿意见得到真实、充分的表达,有利于高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构建和谐高校需要高校党委行政以积极的作为进行引导和推动,也需要师生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师生意愿意见的顺利表达和对师生意愿意见的了解,是实现高校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胡锦涛同志指出:“互联网已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平台。”[3]具有全时、无界、互动和匿名等特点的网络使信息单向流动变成了双向沟通,给师生提供了表达意愿意见的新平台,为高校直接和便利地掌握师生的真实意愿提供了新渠道,增强了学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使学校决策更加合乎民意、更好地体现师生利益,从而能够获得师生的支持和拥护,促进和谐高校建设。
第三,校园网络舆论保障了高校师生民主监督权利的实现,有利于高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和树立良好形象。师生是高校的主人,是高校工作的服务对象,有权对高校工作进行民主监督。网络舆论具有的大众性、开放性、互动性以及传播的快捷性等特点,使得高校师生监督的渠道通畅、力度增强、内容拓展、内涵丰富,保障了高校师生民主监督权利的实现。同时,通过网络舆论,高校能够了解师生的要求和发现自身工作的不足,积极改进工作,从而在广大师生面前树立起直面问题、勇于担当、办事高效的良好形象。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对和谐高校建设的消极影响
校园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强化舆论影响,形成良性舆论环境,促进学校工作,也可能因其偏离于主流思想对和谐高校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第一,校园网络舆论内容复杂,不利于准确汇集和分析民情民意。准确汇集和分析民情民意是构建和谐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网络舆论虽然为高校汇集分析民情民意提供了一条迅捷、高效的通道,但是由于师生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当前社会转型和高校深化改革时期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难免出现宣泄型、情绪型舆论,容易造成“网上声音一大片,群众声音听不见”的混乱局面,扰乱高校掌握民情、了解民意的视线。
第二,校园网络舆论主体泛化、观点分散,不利于校园舆论的控制和引导。在网络时代,人人皆为媒体、人人皆为信息发布者、人人皆为舆论制造者,各种各样的观点在网上几乎都有反映。历史经验证明,任何一个社会,如果舆论过于分散,都不利于社会的整合,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崩溃。所以,“舆论从来都是有控制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4]传统的舆论控制是通过发挥媒介作为“把关人”的作用来实现的。但网络舆论传播的特性,使得传统媒介作为“把关人”的作用被大大削弱,甚至失去效果。因为“internet是一个没有守门人的论坛。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和网络账号都可以成为出版商。在网络上,你可以接触到成千上万的潜在读者而无需花费多大成本;并且你不需要说服编辑、出版商或制片人,你的思想值得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5]这增加了高校引导和控制校园网络舆论的难度。
第三,校园网络舆论容易异化主流思想,消解权威,不利于统一师生认识、凝聚师生力量。构建和谐高校,需要凝聚师生共识,调动师生力量。
现实中高校工作并非尽善尽美,特别是在事关师生重大利益问题上的可能存在的透明度、公正性缺失或决策取向的偏离,容易引发师生的强烈不满,这种不满情绪往往借助于网络表达出来。当通过正常途径不能有效解决时就会在网络上激起“公愤”,造成“一边倒”的舆论强势,学校工作上的缺陷与不足通过网络舆论也会被放大,学校权威被消解,正常工作得不到师生的理解和支持,造成学校工作的被动和形象的受损。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
胡锦涛同志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6]这将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摆到了不容忽视的高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把“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作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面对复杂的校园网络舆论,高校应“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7],充分发挥其在和谐高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主动出击,积极引导校园网络舆论
引导校园网络舆论贵在主动,而不是回避或者消极防御、被动应付。在社会转型和高校深化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没有任何争议性的事件发生是不可能的,出现一些有争议或不利的舆论也是正常的。对于有争议或不利的舆论,一味采取回避或删贴甚至断网等防御措施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事与愿违。因为在网络媒体多样化、信息出口多元化的今天,这样做只会让信息向其他网络媒体散播,造成舆论的进一步扩散,扩大舆论的影响范围。因此,高校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时,一定要变被动为主动,立足于“疏”和“导”,主动出击,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占领舆论阵地,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和谐高校建设大局。

(二)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校园网络舆论主导权
网络不仅是传播媒介,也是思想舆论阵地。目前校园网功能日益健全,应用日趋广泛,逐渐发展成为高校形象的展示窗口、信息的交汇平台和师生的精神家园。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加强思想舆论阵地建设,为师生提供大量的正面而真实的信息,用主流声音占领网络阵地,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
第一,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争取舆论主动。网络不良舆论的形成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前提。一是建立校务公开制度,及时发布学校的有关信息,形成强大的良好舆论场,不给不良信息生存空间;二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把真相和事实及时告诉师生,发布辟谣信息,从而有效稳定局面、安定人心;三是对热点问题,适时引入权威性意见。在交互开放的网络中,面对不同甚至相反的信息网民会感到无所适从,需要权威性意见的指导。当校园或社会热点问题发生时,主动引入学校(政府)态度、媒体意见以及专家的见解,进行深入透彻的理性评析,促使舆论的理性化,形成健康的主流舆论。
第二,搭建与师生良性互动的网络平台,抢占舆情主动权。及时和交互性是网络的优势,高校校园网站应充分利用其长处来引导舆论,对师生的迷惘或偏执情绪进行理智牵引,形成强大的良好网络导向场,不给有害信息蛊惑人心的制导权。一是开通校长(书记)论坛,实现高校管理者与师生直接交流对话,有利于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二是设立校长(书记)信箱和职能部门领导信箱,为师生提供充分表达意愿意见的空间。三是高校各级领导和政工队伍要多上网,参与师生的网上交流,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回答师生的疑问,主动引导网络舆论。
(三)完善网络技术防控体系,净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有效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离不开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持。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过程中,高校应重视和支持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积极开发和运用不良信息屏蔽和过滤软件、网络防火墙、信息安全监测控制系统等技术,增强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杜绝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网,为校园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高校信息技术设施齐全,网络工作人员技术水平较高。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建立网络舆论技术监管机制,净化网络环境。当网上出现有害信息时,校园网站要采用技术手段及时进行封截以防扩散传播,对有害信息可能进入校园网站的渠道或漏洞要予以关闭、堵塞,杜绝渗入可能;要即时审察、清理校园网内容,对有害信息予以删除,避免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同时要建章立制,对有害信息的内容与形式作制度上的界定,明确处理的标准和规范。
(四)加强网络道德与法规的建设和宣传教育,有序管理校园网络舆论
道德与法规,是现代社会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两大支柱。舆论的形成传播与舆论主体的素质有关,其中道德与法规因素至关重要。网络传播中道德法规环境及网民的道德状态与法规意识,极大影响着网络中的传播行为和言论观点。开放的网络容易让人忽视道德和法规的约束,而缺乏约束的网民往往不够成熟和理智,缺乏责任感的网络行为直接导致了网上舆论混乱、负向舆论盛行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加强网络道德与法规的建设和宣传教育。
高校要想做好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首先是对师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与教育,培养成熟的、有责任心的网民,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道德舆论氛围。其次要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结合高校实际,制定和完善网络管理条例,规范师生网络行为,不断培养师生的网络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法规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有效防范和制止各种有害网络信息的制造和传播,实现校园网络舆论的有序管理。
(五)加强队伍建设,为校园舆论引导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和队伍是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保障。做好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关键在人,关键在于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高校汇聚了各学科、各领域、各专业的专家学者和众多有较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的学生骨干,具有强大的人才优势。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引导艺术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最大限度地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网络舆论引导的优势。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网上舆情搜集监测队伍。及时准确网上舆情,是同错误言论作斗争和引导网络舆论的前提。高校应组建一支由党务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团学干部和校园网版主为主的网上舆情搜集监测队伍,负责搜集和监测网络舆情信息,把搜集检测结果定时呈报校领导及相关院系部门;二是网络评论员队伍。对于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网络评论员主动撰写文章或跟帖的方式进行正面引导;三是网络技术人才队伍。互联网是高科技发展的成果,校园网络管理、安全防护、多媒体技术开发、互动新闻制作、网站设计等工作,都离不开一支政治强、技术精、素养高的网络技术人才队伍。只有建立了这样的一支队伍,才能为校园网络信息的健康发展和有效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才能做到网络管理的科学性、网络防护的安全性、网站设计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郭志新.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网络舆论及引导[j].理论界,2006(3).
[2][3][6]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1(2).
[4]廖永亮.舆论调控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82.
[5]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28.
[7]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n].人民日报,2007-01-25(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7054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