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平教会 平民教育运动
新农村 论文摘要:20世纪2030年代由平教会所发起的平民教育运动,其核心是在乡村推行“四大教育”,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在当时取得的成果有限,但以晏阳初、陶行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志士仁人在这场运动中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和在农村所做出的一些有益探索,对当今的新农村建设是有着巨大的启发作用的。
一、平教会的平民教育运动
平教会的平民教育运动,是一场以民为本,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宗旨,以“改造农村,改造中国”为目的,对广大平民进行教育的运动。以晏阳初、陶行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家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决定在农村中推行“四大教育”以解决农村中存在的“愚、穷、弱、私”问题。
1.以民为本,办平民的教育,办人民大众的教育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曾在《平民教育宗旨目的和最后的使命》上说:“今日我国问题,这样的复杂,非从根本上求一个解决法,只顾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终久是治丝愈紊,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因为社会的各种问题,不自发生,自‘人’而生。发生问题的是人,解决问题的也是‘人’,故遇着问题有不能解决的时候,其障碍不在问题的自身,而在惹出此问题的人。所以我中华四万万民众共有的各种问题,欲求根本上解决的方法,还非从四万万民众身上去求不可。”由此可见,平教会认识到了问题的主体—人。进而他们充分认识到了每一个国民尤其是受过相当的教育、有知识的国民在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在《平民教育促进会宣言》中,“古人说:‘民为邦本’。一个共和国的基础巩固不巩固,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国民如果受过相当的教育,能够和衷共济,努力为国家负责,国基一定巩固。如果国民全未受过教育,空空挂了一块民国的招牌,是不中用的。他认为平民教育是培养国民元气,改进国民生活,巩固国家的基础的教育。
在平教会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中,其核心也在于“造人”,以民为本。其所提倡的“四大教育”中,为解决农民“愚”的问题,他们把“文艺教育”摆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解决农民“穷”的“生计教育”问题摆到第一位。认为要解决农民、农村的这些问题,根本的还是要用教育来提高农民的素质,以文艺教育为基础,培养他们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为心,培养他们的生产力。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们没有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真正病根所在,而将由病根所造成的“愚、穷、弱、私”作为当时社会的病源。因而平教会的平民教育运动实为一种改良运动,但他们在运动中所体现的为民干实事、为民办教育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科学思想。
从他们所办教育的受教育对象来看,这种教育是服务于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服务于广大平民的,服务于广大民众的。晏阳初认为“现在的中国害了三种病。即瞎、聋、哑。造成这三种病的责任完全在
教育界,希望同仁们积极地推行平民教育,让每一个平民都受到教育。他说:“既称为同胞,则当视平民如兄弟,他们不识字,我们要引以为可耻。有一未受教育者,即教育者的责任,否则不堪设想。中国有三万万二千万人不算得是国民。美国一万万人,人人都是国民。所以平民教育我们当义不容辞。”
所以说,平教会的平民教育运动,关注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其中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其所倡导的平民教育,使每一个国民都能受到教育,包含着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目的是“除文盲,做新民”和“改造农村,改造中国”,让全体国民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至今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2.推行与农民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四大教育”
平教会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时中国的生死问题,是“民族衰老,民族堕落,民族涣散,根本是‘人’的问题”。“农村运动,就是对着这个问题应运而生的。他对于民族的衰老,要培养他的新生命;对于民族的堕落,要振拔他的新人格;对于民族的涣散,要促成他的新团结新组织。所以说中国的农村运动,担负着‘民族再造’的使命。”
要实现“民族再造”的使命,在平教会看来,最有效力的方法,就是教育。但这种教育既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式育,也不同于从外国引进的舶来教育。这种教育就是平民教育,是一种与农民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是一种全面的、完整的教育。他们既注重传授给农民文化知识,也教给他们实际的生产技能,还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陶冶其精神。他们深人河北定县农村做实验,通过社会调查,结合他们的经验,确认中国农民的四大病害就是“愚、穷、弱、私”,以整个农村生活为对象,把文艺、卫生、公民和生计四种教育联锁扣合起来,成为整个的农村建设,这也就是他们在农村所推行的“四大教育”。具体来说,就是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用来发展和培养农民的“四力”: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团结力。
二、平教会的平民教育运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工作任务。如今,正值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开展得轰轰烈烈的时候,合理借鉴平教会在当时所探索出来的有益成果,并对其加以总结和发展,将对新农村建设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1.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的发展为根本。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农民;环境卫生的改造,需要高素质的农民;道德法制意识的增强,也有赖于高素质的农民。而农民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教育,正如当时平教会在平民教育运动中推行的“文艺教育”救“愚”一样。当时他们的具体做法“从文字及艺术教育人手,使人民认识基本文字,得到求知识的工具,以为接受一切建设事务的准备”,这对我们现今的新农村建设是有很大的启发借鉴作用的。目前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已迫在眉睫。但农村农民并不是都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中有许多在外地从事非农产业。为了新农村的建设,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尤其要将农村
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
成人教育这“三教”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三教统筹”,共同完成对农村劳动者的培养培训工作,确实提高农民的素质。
2.新农村建设要以“科教兴农”为指导思想,注重农科教相结合,发展农业生产,壮大农村的经济实力。平教会在平民教育运动中推行的“生计教育”,就是从农业生产、
农村经济、农村工作各方面着手,以达到农村建设的目标。尤其在农业生产方面,注意到选种、园艺、畜牧各部分工作,应用农业科学,提高生产,使农民在农事方面,能接受最低程度的农业科学;在农村经济方面,利用合作方式教育农民,组织合作社、自助社等方式;在农村工作方面,除改良农民手工业外,还提倡其他副业。这种做法对当今的新农村建设也是颇有启发意义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新农村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农业的发展上,要以科教兴农为指导思想、以农业科技成果为动力,农科教紧密结合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大科技成果在农业上的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率;在土地的使用权上,上世纪80年代之后赋予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改革,释放出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加上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大量农民摆脱了绝对贫困。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无视法律,强制农民恢复“集体经济”,搞一刀切,引发不稳定因素。当然,对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合作性组织,要积极保护。在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上,按平教会的做法,就是不仅要重视农业生产,还要发展农民手工业和副业。今天,由于农村的现实情况是人多地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让这些剩余劳动力顺利地转移到其他行业就业,我们在发展农村第一产业的同时,也要在农村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不断壮大新农村的经济实力。
3.新农村建设要重视农民的卫生和医疗问题。平教会在其推行的“卫生教育”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创建农村医药卫生保健制度,建立一整套的医疗保健体系,让每一个农民都有得到科学治疗的机会。时下,看病难尤其是农民看病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做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这是目前农民看病难间题的真实反映。平教会提出的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科学治疗的机会的“卫生教育”,对我们今天的医疗改革,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医疗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应该放在让每一位农民能得到科学治疗的机会上。同时,要建立农村的医疗站点,以方便每一位农民就医。此外,政府部门、卫生部门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降低医疗费用,确实让每一位农民能看得起病。最后,还要确实对农民进行有关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农民强身健体的意识,并组织农民进行健身活动。
4.农村建设要增强农民的道德观念,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水平。平教会在农民中推行“公民教育”,施以道德训练,使每一个人都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其道德观念和团结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方面的建设,新农村要走向现代化,精神文明是不容忽视的,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当前,农民的道德观念普遍是较淡薄的,农村的精神文明水平是偏低的。要增强农民的道德观念,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水平,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加强农村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村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学校德育,开展灵活多样的德育活,注重德育的实效性。(2)加强农村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要重视农村基层党团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使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要加大力度整治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杜绝赌博现象的蔓延、打架斗殴现象的发生;还要加强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宣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3)加强农民的法制教育。大力进行法制的宣传,进行普法教育。要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广大农民依法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其他社会管理,了解和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途径和法律常识。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70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