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先进文化;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大学文化精神的失落导致校园不健康的、消极的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相背离的各种思想观念的滋生蔓延,极大地影响了大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接受。要通过培育和发展大学文化精神的理想性、高尚性、枇判性、学术性等特质,使大学成为培养新世纪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阵地。
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的论述中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富有旺盛的生机和战斗力,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动摇。
大学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大学文化对于经历过
大学教育的人来说,具有直接和深刻的影响。他们不仅影响学子们的学识水平,而且影响他们的人格水平,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精神、品格,是他们成长和成熟过程中最丰富、最深刻的精神营养和食粮。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和精神,很可能影响某些学生的一生或者影响整整一代人的命运和生活。
因此,如何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育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文化精神,营造校园健康文化环境和氛围,为培养新世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正确的方向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就成为新世纪大学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一、揭露与批判:高校文化之流弊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还指出: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
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但是,在大学校园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诸多流弊的侵蚀,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由于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的工具意识的严重影响,导致校园内缺乏应有的大学文化和精神,以致于封建主义的“家长制”领导作风,“裙带式”的利益、关系网,“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等在一定程度上较为普遍地存在,使大学固有的文明、纯洁、民主、公正、珍惜尊严等人类高贵的品质,遭到漠视和冷落。
大学文化精神的缺失,导致在大学整体的文化氛围中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相背离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滋生蔓延,极大地影响了大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大学文化精神的理想性、高尚性、批判性等特质的失落,必然使大学文化弥漫着狭隘、功利、庸俗的氛围。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之中,怎么能发挥高校先进文化建设的导向和阵地作用,怎么能培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接班人?又怎么能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保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高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信念的缺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灵魂,是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是党坚持“三个代表”,永葆生机和
活力的根本保证。
但是,在大学的校园里,由于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广泛存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没落思想观念的侵蚀,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解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使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持怀疑态度,产生了一定的信仰危机。在校园里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共产主义渺渺茫茫,社会主义模模糊糊,资本主义实实在在”。
理想信念的缺失,致使广大师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的选择和确立上,因缺少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目标指引而产生了诸多误区。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淡化、个人化。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分散化,由于西方各种各样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由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震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当前中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领域处于一个新与旧、进步与落后、希望与困惑相互并存、相互交错、相互冲突、相互抵消的进程中。各种各样现实化、实用化、功利化、非理性化的思潮充斥于大学的校园,“少谈点主义,多做点实事”的观念甚嚣尘上。由于漠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的自觉教育和改造,致使在大学校园里,唯物主义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无神论精神得不到弘扬,而唯心主义、有神论、反理性等思潮却大有不断蔓延之势。在大学校园里弥漫着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浓重的色彩和氛围。
3.道德观的相对化、虚无化。社会风气不正,见利忘义、为富不仁、贪污腐败、良知泯灭等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导致高校在道德生活中,出现了道德标准相对化和道德态度虚无化的倾向和趋势。
首先,道德观念上的混乱与冲突。由于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传统道德观已部分失去了效力,新的被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加之改革开放中大量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蜂拥而入,传统农业文明的各种道德观的惯性影响,使得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各种道德观相互交错、相互冲突的局面。
其次,社会行为的片面功利化和非道德化。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精神导向,使得利益意识、金钱意识被片面化、绝对化,使得理想、道德精神的价值、美好的道德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被浸泡在冰冷的金钱关系中,丧失了其光彩与价值。
再次,普遍的道德约束力的弱化和道德意识的淡薄。道德价值的扭曲,导致“良心”、“信念”等内在道德约束机制的软弱无力。一些严重违背伦理道德、社会正义的行为,得不到有效舆论谴责和批评,一些正义之举、道德行为得不到充分的赞赏与肯定,更进一步强化了道德无用的思想认识。
4.审美观的浅层化、平庸化。塑造积极、健康、高雅的审美观,有利于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人格境界、独立的精神个性、高雅的趣味格调,有利于人们形象思维和创造力的提高,从而为人类的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文向导,为历史的进步输送巨大的精神动力。
在大学文化中,审美观出现了低级化、庸俗化的倾向。其主要表现是:首先,审美趣味的媚俗性。审美趣味的媚俗性集中体现在校园内大多数人对浅层次消费文化及低格调大众影视文化的认同和追随,对那些经典的、规范的,既有较高的社会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又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的漠视、冷落。凡此种种,导致人们审美素养的退化和审美能力的弱化,更重要的是导致精神世界的世俗化、功利化和平庸化,造成价值观念的混乱和人格的不健全,降低其社会责任感。
其次,审美对象的流行性。人们在轻松省力而又不知不觉地对流行文化的消费中,逐渐钝化了想象力,取消了自我意识和独立思维,滋长了片面追求娱乐、消遣和宣泄的享乐倾向,进而导致意志消沉,个性削平和对自由、责任、深刻、祟高等的逃避。
再次,审美需要和评价的外在性。社会的浮躁,精神的虚空,使不少人在审美需求和审美标准上趋于外在的形式,而往往忽略了高尚的品格、美好的心灵、渊博的知识、良好的社会行为等美的社会内涵和本质。
5.学术观的实用化、功利化。教育要履行其知识创造的职能,就必须不断地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地对以往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进行完善和超越。大学里教职工的科研学术活动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基本途径。要克服大学里所传授的专门知识的时代、历史局限性,就必然要求教育者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不断有新的突破,使知识成为不断发展、变化、更新的活的知识,以不落后于当代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由此可见,创新是高校科研学术活动的生命和本质。可是,在我们的校园里学术空气又如何呢?自由、批判、开拓、创造的学术风气的失落,代之而起的是弥漫于各个角落的现实化、功利化、平庸化的陈旧气息,甚而产生了学术腐败。剽窃他人思想,抄袭他人作品:利用职权之便搭便车,不劳而获:为利益所驱使,拉关系,走后门;不管内容,不问质量,只顾人情颜面;拾人牙慧,东拼西凑;权钱交易,各取所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此之氛围,必然导致高校学术研究步入歧途,学术水平下降,不仅不能实现知识的创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想理论,而且背离了大学神圣的宗旨和目的,玷污了大学纯洁的殿堂,毒化了莘莘学子们的心灵。从长远来看,其危害不亚于赤裸裸的金钱腐败,权力腐败,因为它损害的是社会知识文化的制造者、传播者,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其辐射和影响将会恒久而长远。
二、反思与升华:大学文化精神之塑造
面对各种各样不良文化思想的肆虐,探讨体现大学本质和特征的大学文化及由其所凝结和升华的大学文化精神,发挥大学文化在提升社会文明、提高国民的文化道德素质,培育合格的时代人才的功能,消除在大学校园中存在的诸多消极文化现象,使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就成为了大学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文化因其存在的环境,承载的主体,价值取向等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不同于一般社会文化的特色,透射出独有的精神特质和理念,造就了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精神。
根据江泽民同志有关讲话精神,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应该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服从和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传统,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
依据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学文化精神概括地说,应当具有以下的基本内容和特质。
1、追求真理的意识和精神。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的最高教育形式,要完成传授文化、保存文化、整理文化、创造文化的职能和使命,就必须有顽强的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真理可以说是大学的精神生命。
大学通过对知识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知识的逻辑性和有机性、知识的发展性和创新性的传授,从而使大学文化被赋予了尊重事实,不畏强权,信奉科学理性的精神。
2、追求高尚、理想的意识和精神。大学不仅以追求真理为己任,而且以培育受教育者的高尚品质为自己的职责和宗旨。
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既富有工作智慧,又具有高尚品德的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大学对高尚目标的追求,使大学文化始终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审视现实社会,在反思和批判中不断地揭示和否定现实社会的不合理性,进而依据自身的理性认识去构建未来美好社会的蓝图。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执着追求使大学文化充满了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显示了大学文化中深刻的自我反思和批判精神。
3、追求社会责任的意识和精神。大学作为社会文化和思想的中心,聚集了社会中大部分思想家和文化精英。他们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深受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格精神及社会忧患意识的熏陶和影响,因而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超乎一般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社会良知,使他们能够以较为客观、公正的立场和情感认识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想和行为,批判愚昧、保守和落后的思想,担负着提升整个社会文明的神圣社会责任。
4、追求文明进步的时代意识和精神。大学所从事的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人类文明和基本思想、观念、制度、方法的活动。在大学师生们所追求的知识中蕴涵着祟高的人生意义和优良品质,他们所传播和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对于人们的灵魂净化、人格提升、思想纯洁、情感健康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熏陶作用,有利于全体人民的文明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品格④。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创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精神在培育新世纪合格人才中的作用,是大学教育宗旨和目的实现的关键环节,是弘扬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70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