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习雷锋回到雷锋——关于学雷锋”运动的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论文摘要]当前的“学雷锋”活动存在着“离开雷锋”的倾向与问题,包括:对雷锋精神的狭隘理解,活动形式的强制性、形式化和功利主义,以及由此导致的人们对“学雷锋”的质疑。雷锋的成长历程表明,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可偏离这一核心而妄谈学习雷锋。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仰不仅是适应的,而且是值得提倡的。
[论文关键词]雷锋精神“学雷锋”“回到雷锋”
一、正在“离开雷锋”的“学雷锋”运动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各大报纸公开发表,“学习雷锋”从此成为我国一项常规性的群众运动。时至今日,“学雷锋”运动已开展了42年,并且还将继续进行下去。但笔者认为,今天的“学雷锋”运动值得深人思考,因为这一运动无论就其精神实质还是实施方式来讲,都存在着“离开雷锋”的倾向与问题。
“学雷锋”的精神实质其实就是人们如何理解“雷锋精神”的问题,即“向雷锋同志学习什么”的问题。从6o年代到现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内涵出现了惊人的萎缩。大致来讲,从60年代初至80年代,雷锋一直被人们看成是共产主义者的典范。返观雷锋短暂的一生,我们可以在雷锋身上深切地体会到他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体会到他对工作的负责、对同志与战友的关心、对广大人民的热爱乃至对剥削阶级的憎恨、对自身缺点的不断剖析。可以说.在雷锋身上凝聚了一位共产主义者应该具有的诸多美德,用邓小平同志的题词来说就是“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当时,雷锋的故事广为宣讲,雷锋日记中的一些段落深深地刻人年轻人的头脑,成为年轻人确定座右铭的范本。而进人90年代,雷锋形象的丰满与完整被某些刻板印象所取代,雷锋精神在社会中成为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代名词,青少年头脑中的雷锋形象只剩下了灯下埋头补袜子和帮助老人找儿子。近日,笔者就“你认为要向雷锋学习什么?”这一问题向身边大学生、小学生发问,得到的答案出奇地一致:“学习雷锋,就是要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不难设想,如果社会中出现比雷锋更加鲜活、生动的助人为乐的榜样。或者,如果助人为乐被另外某种德性(如恪尽职守)取代,“学雷锋”要么必须另起炉灶,依据时代需要从另一思路对“雷锋精神”加以阐发;要么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页翻过去的历史。
问题不止于此。即使承认雷锋精神就是助人为乐,当代中国社会中“学雷锋”的实施方式也是很成问题并且与雷锋精神恰成对比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a雷锋助人的自觉性与“学雷锋”的强制性。雷锋在工作、生活、旅行中帮助别人,都是他自觉自愿的行为。并且,“向雷锋同志学习”作为一种号召,就其实质来讲是希望人们自觉地以雷锋为榜样进行道德自律与人格修养。但在实践中,“学雷锋”却成为硬性的规定,成了某些单位(在特殊时期是全国各个单位)一项强制性的任务。b雷锋助人的持久性与“学雷锋”的形式化。雷锋的难能可贵在于他不是只做一件好事,而是一直都在做好事。作为道德自律途径的“学雷锋”,应该是内省的、日常的、持之以恒的;这种全民的人格修养的结果,应该是社会精神风貌的整体提升与社会文化氛围的全面净化。但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单位只是在“雷锋月”(三月)搞一两次“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纯粹是为了完成“学雷锋”的硬性任务而“做样子”、“走过场”;结果,“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学了这么多年,社会问题依旧故我,文明新风千呼万唤未出来。c雷锋助人的无私性与“学雷锋”者的功利主义。雷锋助人是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学习雷锋,以榜样人物的事迹为标准,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这一过程所应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但当“学雷锋”偏离了主体道德自律的轨道而成为一种硬性的考评指标时,人们“学雷锋”的动机却变成“为了评上‘学雷锋标兵’,为了得到某种奖励,或为了宣传报道而学雷锋”。名誉或物质奖励的诱惑使人们注重媒体宣传,追求轰动效应,“学雷锋”的形式主义越来越变本加厉,于是“雷锋”们请来了记者、摄影师,“学雷锋的队伍纷纷走到最显眼的街头、孤儿园、敬老院,追求“一定要让人家看到”的效果。
“学雷锋”在其精神实质与实施方式上对雷锋精神的悖离,导致了社会成员对“学雷锋”的怀疑与反对。这一问题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部分人认为雷锋精神已经不适合时代精神的需要,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有论者提出疑问:“我们在新的时代所需要的创新精神、竞争精神、主体精神、民主精神,以及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精神,在雷锋身上有多少呢?”b由于“学雷锋”形式化严重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仅仅是为了满足单位或个人的功利追求,所以社会成员对“学雷锋”产生普遍的怀疑,认为这些只是为了评奖、上报纸,是“假积极”,结果反而成为阻止个人见义勇为、帮助他人的强大舆论力量。c“学雷锋”成为硬性任务,导致人们本能的反感,致使一方面人们无暇也不愿认真了解雷锋事迹,使雷锋形象越来越平面化、死板;另一方面,“学雷锋”不能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同.当“学雷锋”的规定解除之后,很多人就与“学雷锋”分道扬镳,开始对其他人的“学雷锋”指手划脚。在教育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学和初中都会组织“学雷锋”,高中、大学基本不组织这种活动,而高中生和大学生对小学的“学雷锋”队伍往往是赞美的少、嘲笑的多。
直面“学雷锋”遭遇的危机与挑战,我们必须冷静地对“学雷锋”这一运动进行反思,尤其要反思“雷锋精神究竟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回答部分群众与研究者提出的“还有必要学习雷锋吗?”的质疑。
二、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什么是雷锋精神的实质与内核?不同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阐释方式。从周恩来总理号召人们“学习雷锋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到文学家阐发的螺丝钉精神、傻子精神,以至90年代以来人们强调的助人为乐精神,什么最符合雷锋的真实形象呢?
笔者认为,要全面把握雷锋精神,首先必须回到雷锋的真实事迹和思想之中。沿着《雷锋日记》、《雷锋传》等提供的理解雷锋的线索冷静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雷锋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他有明确的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仰,并且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忠诚、执着于其信仰。旧社会当牛作马、倍受欺侮的生活与解放后当家作主、得到关怀的生活形成鲜明对照,促使雷锋在小小年纪就对共产党、解放军产生由衷的崇敬,对革命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生了真诚的认同。解放初期的教育注重带领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服务农业生产,这些活动促使雷锋形成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的信念。参加工作之后,在政府、农场、工厂、部队的实践磨炼,以及周围的伙伴关于工作条件、经济收入和个人前途的抱怨,促使雷锋更自觉地追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逐步认识到: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而应该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辛勤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把人生的价值定位于服务人民,把人生的意义定位于服务而不是享受,这种信仰构成了雷锋人生观体系的支架,也成为青年雷锋一切生活实践的根本出发点。
在积极的人生观念形成之后,雷锋并没有让信仰在头脑的仓库里睡大觉,或者把信仰作为随处夸耀的谈资,而是脚踏实地地认真实践自己的信仰,雷锋的各种高尚品质在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指导下发展起来:在工作上,他热情似火,刻苦钻研,公而忘私,主动负责,这是雷锋的为人民服务——在农场、工厂、部队,雷锋总是拿出最大干劲,夺取最好成绩,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而且,在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之外,他还积极主动地找事做,助人为乐,如担任少先队的辅导员、协助列车员搞服务、为农场捡粪,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自己辛苦点,多帮人民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在生活上,他艰苦朴素,又慷慨大方,这也是雷锋的为人民服务——他主动地少领一套军装,把旧袜子补了又补,把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但又把自己领到的水果、月饼送给住院的病人,掏出自己的钱给学生买书本,还把自己的200元储蓄捐给公社、灾区。在个人修养方面,他刻苦学习,以先进人物的思想与事迹来激励自己前进;严于律己,随时反省自己的缺点、错误,鼓励自己做暴风雨中的松柏,不做温室中的幼苗;认真听取同志的意见,不骄傲自满——这些,也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雷锋在工作、生活、修养方面的努力,使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更加纯粹,更加坚定;坚定的信仰则指导着雷锋在工作与生活中做出更大的成绩。但从根本上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实质与核心。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仰决定着雷锋勤学苦练、踏实工作、乐于助人等高尚品质的生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皮与毛的关系一样,绝对不能离开为人民服务的信仰而侈谈学习雷锋(勤劳节俭、助人为乐等)。雷锋精神只能被看作是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仰为核心、由雷锋在工作、生活、修养等方面的各种具体品质集合而成的统一体,而不是现在人们所强调的某种德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70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