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教师的启发诱导应联系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继而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最终形成解释和结论,并应用于实践。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科学教学;自主探究能力;有效教学
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探究者。”在科学教学中,
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最终发现和掌握相应原理和规律。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呢?
一、落实学习目标,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对科学现象及其规律的认知过程,应该是学生能力和个性自主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而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需要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在众多的科学现象中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实现自主学习的充分发展。例如,在《动能和势能》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导言,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创造了人类和生命,而人类又在利用大自然和改造大自然,去创造人类美好的生活。让学生在风、水、光、电等自然现象中,列举出这些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并指出人类是怎样利用这些现象的,让他们各抒己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只要学生能够敢想、敢说、敢于反驳、敢于质疑,这些都表明学生有自主参与意识。又如,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一节的教学中,经过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知道的有关“外星人”的报道,不论学生的讲述是否真实,老师都要让学生说完,让学生讲出他们的体会、体验和认识,进而引导学生产生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地球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目标的预设,明白学习内容需要达到的目标,进而通过积极的探究和学习,主动地参与科学学习的活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在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整理加工,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二、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生自主参与取向
一个富有成效的学习,必须要对学习材料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让学生视学习是一种精神需求和发展需要,感到学习是一种愉快和有价值的体验。让学生有一种积极求索,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从而形成自主参与科学学习的取向。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在分析汽车启动时,关于轮胎和地面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教师直接讲授,学生总是觉得难以理解,印象不深。教师可采用玩具遥控汽车模拟实验情境,请一位学生参与,首先将遥控车举在空中,按下启动按钮,发现两个后轮在转动,让学生明白这辆车提供动力的驱动轮是后轮。然后演示:将遥控车放在桌面上,在后轮下各放一张白纸,按下启动按钮,看到后轮转动时,白纸被向后送出。这时学生顿悟:白纸相当于地面,车辆启动时,白纸向后送出说明地面受到的摩擦力向后,车子向前运动,说明车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这符合相互作用的力方向相反的原理,再将车放在涂了菜油的光滑玻璃斜坡上,按下启动按钮,发现车轮打滑,汽车无法前进。这样就把学生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积累的感性经验,经过自主探究学习,由“知其然”发展为“知其所以然”,实现认知过程的飞跃,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加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三、合理创设学习情境,产生学生自主参与体验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科学现象的探究情景,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动笔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参与体验的学习训练。因此,创设教学情境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例如,在《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中的“季风”教学,问学生:我们南北朝向的教室,冬季风是从哪边吹来的?夏季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就能回答出来。接着引导学生:为什么是这个方向吹来的呢?并提示用空气密度、风的形成等知识分析,大部分学生就能自主总结出“季风”的成因。
这一教学情境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包含丰富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对本地、本校、本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感兴趣,能感悟自主参与学习的乐趣;又如,在《氧气和氧化》一节的“燃烧”、“灭火与火灾自救”中的教学,可引用“2010年11月15日的上海一栋高层公寓起火,造成58人遇难,40余人失踪的惨剧,官方调查起因是因为无证电焊工违规操作,引起住宅脚手架起火”的重大时政要闻为教学情境,层层引入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美国教育家布朗提出的“情境性学习”,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自主探究心理。因此,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简单的科学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理解和深化,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各种资料和信息,从而获取与科学现象相关的知识及其他信息来源,增强体验和感悟程度,为学会科学知识奠定基础。
四、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能力
科学教学的目的,应该注重科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思维创新的培养上。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生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
1.注重实验的直观性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或兴趣实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科学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为进一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注重科学实验的直观性,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实验,也要认真地去做,认真地观察,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把这种态度迁移到对科学和生活的认识上。
2.注重现象的说理性
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和实验中,要注重启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真思考,以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用通俗的生活语言,有条理地表述科学现象,过渡到科学术语规范的表述和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评析科学现象,提高概括科学问题的能力。
3.注重方法的多样性
在学生自主参与科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学习成效的效度也具有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注意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例如,在练习实用显微镜的实验教学中,有些学生正确对光后,在“镜筒上升过程中找像”这一步骤中反复做几次都找不到像(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载玻片没有放正),或者找到了尘埃等异物以为是像,学生内心焦急而有些失落,这时就要指导学生:在看清晰这些异物时,你已经调焦到位了!为什么还找不到像呢?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很快就明白:这时就该停止调焦,轻微各向移动载玻片就能找到像了。这一操作细节课本是不会提及的,而学生据此获得了成功的喜悦,领会到了改变方法的重要性。因此,要注意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逐步训练学生学习的技能和技巧,抓住本质,寻找规律,激活思维,掌握灵活运用的方法。
4.注重结果的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爱护、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特的观察和思考,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空间和思维方式。
学法指导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学习方法,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自主参与学习的实效性。
五、交流探究结果,分享学生自主参与乐趣
“表达和交流”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对于同一个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表达,不同的学生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要重视探究活动总结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例如:课堂讨论交流、作品比赛、墙报、展览等。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列出每位学生的优点,给予合理的评价和鼓励。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在交流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参与探究的乐趣和与同学分享成功的感觉。
简言之,教学中充分发挥科学课程的特性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作为科学课程教学一线的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这样才能把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玉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和谐课堂[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7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