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世纪,我们面临着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的变革——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成为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一切领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这场革变,我们对当代教育改革的
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做新的思考。本文将重点阐述现代教育理念,结合我院的教学改革中的创造性教育,力求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适应现代教育的变化和要求。
【关键词】:教育现代教育理念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以培养人为本质特征的社会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发展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出现。在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同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对人的各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而特殊的责任。在我院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正不断研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方式,研究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特点,做出科学的分析并加以改进。这是我们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新任务。
一、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社会正在迅速变革,尤其在科学、信息等方面。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国际间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竞争实际上就是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而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从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必须同步的认识出发,现代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1]:
教育先行。所谓教育先行,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为了发展经济,必须注意首先发展教育。
教育民主化。民主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育民主化也是现代社会教育政策和教育思想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教育终身化。第一,通过一体化的教育组织,提供给人足够的教育机会,使人的一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第二,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应相互交流和联系。
就以上现代教育的特征深入分析,不难明白其含义。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要经历大约20多年的在校学习时间,这也就是说,今天社会所用的各种人才,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着手培养了,所以说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当早于经济建设。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先行。教育的终身化是说人的一生都应当受教育,不只是局限在学校教育中的一、二十年里,这也正是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人终身学习的愿望、自学的能力和方法以及为后续学习做准备的知识、技能,应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教育民主化就是教育要民主、自由、平等。其基本内涵是受教育的机会平等、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平等,这样才能说教育是民主的。
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到十几年后才能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而当今社会的变革又日新月异,所以现代教育就应当具有长远的眼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在十几年后才不至于落后,不至于被现代社会所淘汰。大学毕业的学生,也不能停止不前,应当不失时机地继续学习,教育要终身化。所以,社会应尽量给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我国现行的教育基本上符合以上几个特征。但是在反思现行教育的时候,就会发现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高分低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创造性。缺乏创造性的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针对这一问题,现代教育强调注重学生和教师双方的特点,特别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独特个性。
二、现代教育理念
(一)现代教育与人的培养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有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而文化传统则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的这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为背景的。要想真正弄清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就必须弄清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因为现代社会是文明的社会,社会的高度发展需要文化,文化与教育又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就不会有教育。
一般来说,在相对稳定的社会中,社会的文化传统与教育大致保持着相互适应的状态。一定社会特定的文化传统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制约着人们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是自发的。文化传统只有在教育的合理组织和利用下,才能向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教育有了文化底蕴做背景,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在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上,人们一般都充分肯定教育的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就教育来说,教育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因此,要使现代教育真正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教育者首先必须研究学生,研究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活动的实施又要以作为受教育者的人的身心发展变化为前提。教育任务的要求高低,教学内容的多少和深浅,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都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全面教育、和谐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更要知道经济建设要为人服务。为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服务,首先要为培养人服务,要为人本身的发展服务。从教育价值取向来看,我国当前教育价值观的一个显著的偏差是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价值。特别是当前要求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点,使人们看不到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
(二)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无疑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的落脚点。这是由人的价值和地位以及教育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从人与教育的关系来看,一方面,人是教育的对象,人的发展规律和人的需要制约着教育;另一方面,促进人的发展,满足社会实践主体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功能[2]。
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着眼点。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教育应当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这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由此可见,培养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三、对创新和创造教育的认识
认识这个问题,可以从创造性的本质说起。创造性是人在创造活动中的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特有的创造活动的特性。马克思曾说过:“人类生产、生活是创造生命的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而自由自在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3]。
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在客观面前拥有主动权和自由的人。现代教育的方向是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和发挥教育过程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我们以往的教育所培养的人缺少的是一种创造的精神、自主的精神,也就是人的主体性发展不够。教育改革最深层的问题是改革教育思想;培养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基本方向。
(一)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在这里我们只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做简要分析。学生的主体性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来培育、弘扬、规范、定型,从而才能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但是,并非任何一种教育实践都能最佳地培育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具有主体意识的教育实践才富有这种功能。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能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学生这些主体性的发挥要靠老师的主导作用,我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做到热情热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潜能得到开发,得到发展;教师努力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学生的创造性培养
我国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创造性教育模式旨在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发展,使其创造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达到具有创造性素质的目标。创造性教育模式不仅体现探索性、自主性、思维的批判性与非逻辑性等特点,而且体现超前认识和突破创新的特点。随着人们对创造力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而创造性人格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动力和监控作用。心理实验业已证明,个体创造成就的大小主要不是取决他的思维能力这一智力因素,而是取决于他的意志、志向、毅力,特别是进取心、自信心、坚韧性等创造性人格因素。
创造教育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它着力要解决的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创造素质问题。在教育价值观上,我院老师注重创造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为目标,这意味着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即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向创
新教育的转变。在教学观上,创造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高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的教学的转变;实现由灌输式、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造教育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必须有一定的理念做支撑。在大学高等教育阶段,我们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惟权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为培养各级创造性人才打下深厚的基础。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实施创造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学习,一般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我们今天强调创造性学习,则必须以创造性教育为基础,创造性学习则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创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培养人才尤其是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其创造能力。虽然各国提法不同,但基本目标是相同的。如美国的和谐发展的人,日本的协调发展的人,其核心都是培养创新和创造能力。
四、结论
从以上对现代教育理念及创造教育本质的分析出发,我们可以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就是:学习贵在创新。有人认为,学习只是接受前人的知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什么创造发明,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现代教育理念则认为,学习固然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但也要求学生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学生在学校里固然是以再现思维为主要学习方法,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思维的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不应该理解为仅仅局限于少数创造发明者身上所具有的思维形态,它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特、发散和新颖的特点,这应该说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要培养创造者,就必须使受教育者从一开始就像一个思想家一样独立而自由地思考问题,使他的思想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生机勃勃的状态,使他的精神自然地生长起来,进而始终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郑信军.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胡克英.“人”在呼唤[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郑信军,张晓瑜,张宝臣.现代
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7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