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时代和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要适应国际经济
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要求。基础教育应对教育国际化要“深入国际理解教育,建立价值信念”;“加强基础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真实经验”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培养育人精英”。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基础教育;应对策略;理性思考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时就明确提出的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时隔27年,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国际化”再一次在中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思考。人们在欣赏人类文明成果,分享各国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国际化”的来势汹涌。
而在教育领域,“教育国际化”正在悄然起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第一次提出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也是时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这种需求就站在每位家长。学生选择教育的背后。面对悄然起步的教育国际化,基础教育该如何应对与思考?
一、何谓教育国际化
所谓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在
知识经济日益凸显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文化和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社会变化而变化的。孔夫子时代的教育满足于“述而不作”;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提出“班级授课”法,培养专门人才;19世纪德国学者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思想;20世纪初美国提出“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观念的变化都是立足于本国地域上时代、社会的变化。
中国的经济正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融入
世界经济和社会大潮之中。经济的全球化,贸易的自由化导致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交融。而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大事更是把中国推向了风口浪尖,国际社会希望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去参与更多的国际事务,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与感召力。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教育国际化被提到了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时代和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要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要求。这不仅要求高等教育在教师、科研、学术等方面必须走出国门,加强国际交流,发挥各国高校间合作的职能,与之紧密联系的基础教育也一样担负着重要责任。
三、基础教育的应对
1.深入国际理解教育,建立价值信念
国际化不仅仅是建设好一个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而且要让人们有能力在全球生活,能适应全球化带来的变化,成为有挑战能力的世界公民。这就要求首先把国际理解教育深入到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
在世界大家庭中生活的人有着许多共性和共识,面临着诸如环境、能源、民族等共同问题,这是国界所无法划清的,也并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可以单独解决的。要与一个国家打交道,就须先了解该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否则就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误会。因此编写中小学阶段的国际关系学、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国际文化研究等国际理解教育的读本在上海、北京等易得风气之先的城市已经开始。中国未来的政府公务员、教师、工程师,企业家等需要具备的融入主流经济的素质、国际文化知识和国际社会公共价值理念等,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长远规划,逐步培养。
2.加强基础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真实经验
现阶段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虽未达到普及的水平,但不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在一些二类三类城市,一批有一定办学实力、国际交流意识到位的中学已经积极开展探索,并呈现出持续不断和愈加深入的态势。很多学校都经历了从“走走看看,开开眼界”到有目的、有意识的向海外学习的时期。教师的出访都带有了解海外教育体制、课程、教法的任务,回来之后也有义务向全体教师汇报学习心得。对于学生出访,学校也有礼仪、民俗方面的培训,回来之后也有写感受、案例的任务。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很多学校从单纯的“看世界”过渡到也向海外传播经验,从单纯的向海外学习过渡到反观民族文化,树立爱国情怀。国际合作与交流既拓宽了视野,也强化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从表面上的你来我往,扩展到深层次的课程的整合融合;从屈指可数的国际访问项目到形成校与校,城市与城市之间广泛和稳定的国际教育网络交流平台,交流的层次也在不断的提升。这种合作与交流的质量还需断提升,范围也要从一些校史悠久、实力强大的名校向普通学校扩展,这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3.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培养育人精英
聘用国际优秀人才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引进外籍教师进入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课堂,这种引进速度和规模正在不断加大。同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讲学、搞合作研究,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需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建设境外教师培训基地,加大选派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出境培训的力度。知识是无限的,但每位教师的知识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地域内的。因此,只有通过交流,才能相互促进提高。近年来,我国许多学校派出大批教师到国外访问、进修、讲学,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水平。如学习和吸取了大量学科
前沿知识,了解和接触了当代最新的实验设备,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从外国学校学到许多新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也提高了外语水平。但教师的受训面还需进一步扩大,需要完善的培训制度和资助政策,需要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教育国际化的实现和教师国际意识的提升、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密切相关。
四、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1.国际交流是否越多越好
国际交流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融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当中,必须要有有效的载体,要有落脚点,学校拓展的课程,开设的专题都应该与之相互整合。国际交流的过程也需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的研究和设计。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顺畅,学生出国的机会越来越多,但不是说交流越多越好,也不是交流后学生马上就能得到提升。有的学生在国外看到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回来以后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环境不满意,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另外国际交流需要一定的资金,不论是相关机构资助还是学生自行出资,对于没有机会出去交流的学生也需做好思想工作,减小学生的思想波动。总之,如果在思想上还没有做好准备,对于思想上还不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国际交流越多,反而适得其反。
2.国际化不能变成“某国化”
教育的国际化不等于教育的一体化、统一化、趋同化,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化。教育国际化首先是用一种国际视野的理念,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民风的认同、理解、包容和接纳。教育国际化并不是要将国内孩子的思维方式纳入国外轨道,而是要培养他们自己的想法,同时了解还有其他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存在。正是那些特色鲜明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构成了多样的世界。
五、小结
鲁迅曾说: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它在促进全面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新技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会对一个国家的主权和当地传统文化形成一种侵蚀和影响,并容易在意识形态、政治、宗教、文化和社会诸方面带来问题。因此我们应把基础教育国际化看作是一种充满挑战性的机遇,只有认清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应对才能从挑战中获胜。
当中国的教育拿来了西方有用的东西,而且使之本土化、民族化,并最终成为教育理念与方法的输出国时,当
文化交流真正变成双向时,才算真正达到了教育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郑慧琦,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赵峰,徐星.从理念开始[j].上海教育,2010,(06a):18-20.
[3]计琳.加强教育国际化是上海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上海教育,2010,(06a):10-13.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7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