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高等学院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井然推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同步深入且日渐成熟的大背景下,不仅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发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对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上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职业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创业教育,教育理论论文发表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就业的因素很多,除“国家政府宏观调控、学校因才因德推荐、学生岗位双向选择”的就业运行机制保障外,作为选择就业岗位的主体——高职院校学生也需要增强择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此外,还需要知道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更需要熟悉社会需求信息、掌握求职方法技巧,从而使自己在繁杂众多的社会职业中选择不但符合自己意愿,而且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的理想职业。因此,就业指导课的设置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高校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所以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一直是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既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关系到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和高等院校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大专生自身的发展、成材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开设大专生就业指导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紧扣目标,设置教学内容
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始终围绕以下的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个人愿望服从社会需要应成为学生择业的原则之一。要想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把个人的理想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拼搏奋斗精神融入民族精神、奉献精神之中。
2.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就业心态
进行有关自我价值实现的专题讲授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们认识到,要实现自我价值,就要做到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为社会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题讨论,用大量的事例,充分的论据,有力的语言,可以扭转毕业生自卑、自弃的心理,树立自尊、自强的信心。
3.帮助学生做好求职前的资料准备
求职前的资料准备包括成绩单、学生处的综合评定、个人简历、求职信函、推荐证明、获奖证书等。特别是个人简历和求职信函能概括地反映毕业生的综合情况、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考核的重点。
4.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
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应把求职技巧作为重点。针对毕业生求职就业环节的相关问题,精心设计面试技巧、简历制作、个人形象设计、笔试辅导等问题,借鉴情境教学的模式,深入细致、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
三、讲求实效,探究教学方法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就业指导课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合作意识等职业能力的培养。
1.情景模拟法
通过现场情景模拟,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事件环境,营造一种准、真、实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把自己摆进去,实实在在地体会现场情景,让学生体验一下解决问题的真实感受。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创作表演能力,增强参与意识。
2.个别辅导法
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所以,在开展就业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面上的、共性的教育活动,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通过个别辅导使学生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对择业和就业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同时通过挖掘自身的优势,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顺利就业作好准备。
3.拓展训练法
许多人认为,提高素质的手段,就是通过各种课堂式的培训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其实,知识和技能作为可衡量的资本固然重要,而人的意志和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往往更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不少企业通过拓展训练活动,培养员工坚韧的意志、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就业课程指导过程中,有选择性的引进企业的拓展训练,有利于按企业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它是对正统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
总之,就业指导工作要以满足学生成才愿望为最高原则,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提高素质是就业的资本”的观念,紧紧围绕根本目标进行教学,不断探究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成才欲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为顺利就业、高层次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史光政: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
[2]李贵红:完善创新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职业能力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4)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71576.html上一篇:浅谈乐学与厌学的探析
下一篇:关于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