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教学
【摘要】探究式教学法注重情境创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以此促进地理思维的培养,人文地理学知识来自生活、服务生活,能够切实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文章以“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为例,对教材、学情、教法及学法等进行了分析,以参与式教学思想为指导,设计教学过程。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人文地理学;文化景观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曲靖师范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zdkc2014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K901
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构建答案、意义、理解信息的活动或过程。人文地理学涉及内容的广泛性、社会性、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为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以“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为例,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情况
中国人文地理学自20世纪80年代复兴并逐步发展壮大以来,教材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各种论著得到出版,出现了像张文奎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金其铭和董新编著的《人文地理学导论》、赵荣、王恩涌等主编的《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人文地理学》等。本课程为学生选订的是赵荣、王恩涌等主编的《人文地理学》,该教材由北京大学牵头,联合西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作者共同编写,内容系统、完整,曾获得2002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被许多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选用为教材,更是许多大学研究生考试的指定参考书。
(二)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内容是《文化与人文地理学》这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门课程的总论部分与人文事项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并列为五大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为后面即将在分论部分学习的农业景观、城市景观、语言景观、宗教景观等内容打下基础。其内容主要为文化景观的概念及特性,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安排有2课时的理论学习。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了解文化景观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保护和开发自然环境的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将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师讲解,结合实例分析,理解文化景观的定义、了解文化景观的特性;通过实例分析文化景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后续的实践课程中组织开展以“麒麟区广场地名景观调查分析”为题的调查活动,初步了解麒麟区广场地名的差异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实际材料和查阅相关资料,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文化景观之间的差异,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掌握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文化景观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可能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危害人类自身。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体会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与探究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文化景观的特性、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以及文化景观对环境的改造。
【设计意图】对文化景观的定义及特性的学习,是进行后面内容学习的基础;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怎样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高的现实意义。所以,我将其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同类景观异型与单一景观多义”这一特性、文化景观反映自然的局限性以及文化景观对环境改造后对当地的影响。
【设计意图】由于本知识点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基于学生总结能力相对有限的特点,我将它们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和经验
地理科学专业文理学生兼收,理科学生相关基础非常薄弱,大部分文科学生虽然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相关内容的基础知识,但是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分析综合问题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学习方法和技巧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本节课的内容更深入,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认知难度。在“文化景观的特性”以及“文化景观反映自然的局限性”这部分内容中,语言较为抽象,需教师引领讲解,更需结合案例分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将其具体化、形象化。
3.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在之前内容的教学中,我一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认真讲解各节知识,学生对本门课程已经有一定认可,学习动力较好。但20101611、20101612两个班合班上课,共108人,人数多,大部分同学爱学习、勤思考、主动积极,但有一小部分同学注意力不够集中,两极分化大。上课压力较大,需要更加用心。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由于本门课程为理论课,我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另外,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相关基础,学习兴趣可能较低,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结合本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启发式问答法及实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讲解各知识点。在积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生动形象、脉络清晰地讲解知识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学法分析
基于本节大部分知识与地理实际联系紧密且对今后学习意义重大的特点,我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从而学生可以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
四、参与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我将配合图片提出“云南十八怪,鸡蛋用草串着卖,蚂蚱能做下酒菜”以及“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裤带,房子半边盖”这两句俗语,并指出类似的俗语还有许多,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景观并对文化景观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然后指出环境对不同文化景观的影响,介绍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于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层次不同,并且人们普遍对于比较有趣的问题更容易投入,因此以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出今天的新课。
(二)深入浅出,学习提高
1.相关知识,多种见解
导入新内容后,在讲解文化景观的定义时列出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美国地理学家索尔、中国地理学家李旭旦、赵世瑜对文化景观的经典定义。讲解完文化景观特性后向同学们交代是我结合资料的整理的内容,其他学者还有不同见解,此外,具体文化景观有不同之处。
【設计意图】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主张照本宣科,也不主张一个问题只给一个答案。导出内容讲授基本知识点后便要指导学生自己深入探索,寻找不同答案,进行综述得出自己的见解。
2.精彩展示,学生参与
讲解完文化景观的定义、类别、研究内容后,请班里准备充分、主动积极的同学上讲台用演示文稿展示他们所收集的某一类文化景观的内容。此前在他们准备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设计意图】本内容难度不大,可以借此机会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主动认真、积极参与的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扩展同学们的视野。
3.分清难易,明确重点,区别对待
如上表所示,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划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重点与否,对重难点精心设计,深入讲解,对简单知识及非重点则一笔带过。
【设计意图】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已经有所提升,并且在中学阶段已经有一定基础;另外,教学课时有限,不宜在简单或者不需要深入掌握的问题上花费过多时间,使得学生倦怠并耽误了后续课程的教学。
4.着眼运用,实例分析
文化景观对环境的改造及改造后对当地环境的长远影响知识既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又是理解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它与事例之间的联系进行讲解。
首先我将会简介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造成的污染等情况从而引出文化景观也可以影响环境,再而进一步引出文化景观对自然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然后举出都江堰这一文化景观顺应了自然规律从而产生正面影响和阿斯旺大坝违背了自然规律产生的负面影响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实际分析和了解文化景观对自然的正负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学习文化景观对环境的改造并且明白改造后对当地环境的长远影响,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在突破难点后,我将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举例说明我们身边的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长远影响。以此,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理论知识分析实际情境的方法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目标不只是学习知识,更需要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此为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步骤。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学习过基本概念,并且分析了案例后,我会布置一个调查任务,题目为《麒麟区广场地名文化景观调查分析》,请同学们先思考其框架,进行前期准备,在后续的实践课中调查分析。
【设计意图】开展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因为课时、精力、资源有限,没有安排大范围的调查,只是选择麒麟区作为调查区域,对广场地名文化景观进行调查分析。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本课程内容中的知识点,布置一个读图题目让同学们分析,并且列出参考书目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书写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必备的一项地理能力,也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的一项重要能力。此外,对大学生的要求不能仅限于课本,必须结合课程内容,在课外进行深入的学习。
五、板书设计.
本内容采用的是纲目式板书,其优点是提纲挈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内容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 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5:10-17.
[2]王国梁.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7):51-54
[3]苏 哲.文化景观的构成———地理概念的教学案例[J].教学探索2007(1): 42-43
[4]刘云刚,王丰龙. 尺度的人文地理内涵与尺度政治——基于1980年代以来英语圈人文地理学的尺度研究[J]. 人文地理. 2011(03)
[5]万年庆,苏华,王义民. 对精品课程实习教学的研究——以地理科学《人文地理学》课程为例[J]. 实验室科学. 2009(04)
[6]杨文越,李涛,曹小曙. 中国交通CO2排放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2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 地理科学. 2016(04)
作者:张梅芬 出生年月: 1981.10—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云南麒麟 学历:理学硕士 学历:曲靖师范学院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文化地理、区域经济方面教学与科研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yjx/56490.html上一篇:高师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程教改初探